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9/25 22:02:35瀏覽807|回應10|推薦30 | |
此書中所收錄的短篇小說 是白先勇在六十年代後半陸續寫成 在他和當時一群年輕作家所創辦的 『現代文學』上首先發表 後來於1971年 以『臺北人』為書名結集出版 刊行以來在港、台及世界各地華人中 始終擁有廣大的讀者群 故事中種種動人的情節 讓我們對五十年代 自大陸撤離到臺灣的一小群男男女女 所承受經歷的生活 得到一種深刻了解 這些人物中 有舞女、歌女和上流仕女 有把餘年消磨在回憶自己早年英雄事蹟的高級將領和官員 還有一邊緬懷著自己學生時代參加愛國運動的往事 一邊不是在國外教書就是希望能到國外教書的學者 身上掛著日本鬼子打仗的傷疤的老兵 空軍遺孀、老傭人、自負甚高的小飯店老闆娘 年華老大的同性戀電影導演等等.. 每個人物都有著沈重的、或美好的回憶 這樣的回憶有時候甚至可以稱作「歷史情感」 也使得人物更豐富、有靈魂 形象便凸顯出來了 白先勇把這些飽經戰亂的角色 羅列在我們面前 使他們所用的語言 時而質樸無文 時而光芒閃爍 時而粗鄙 時而生動多彩 然而總是恰如其分地 和各人的身分口吻相稱 白先勇的個人背景替他提供了 許多觀察周圍人事的機會 也成為他日後寫作的素材 他生於1937年 也就是蘆溝橋事變 抗戰軍興的那一年 父親是北伐抗戰的名將白崇禧 白將軍在1951年攜眷撤退到臺灣 幼年的白先勇隨著父母從原籍廣西 而南京而上海而香港 終於到了臺北 他的故事當中隱約有點自傳成分 而所有的故事都標示了他的敏銳觀察 以及他在經驗中捕捉到的生動印象 對於他筆底下的人物 這些生活在自己同胞中間的謫客 白先勇儘管毫不畏縮、嚴密的觀察 卻並不表示任何指責或不滿的態度 他對他們在巨變之後 生活方式上的依然故我-或依然故樂 毋寧視之為生命的一種高度反諷 對他們的沈湎於往日的或真或幻的光榮 也未嘗不寄予深厚的同情 他所寫的既非社會史也非政治史 而是福克納所說的 『人心的自我掙扎』的歷史 -摘自編者喬志高序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