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10/10 19:59:00瀏覽227|回應0|推薦0 | |
營養與疾病 以現代營養醫學之觀點許多疾病多出自於營養不均之原因。其中以人體必需之維生素與礦物質微量元素最為關鍵,因為關係到許多酵素之生成及細胞新陳代謝之品質與細胞間傳遞運作的媒介,進而影響生理整體運作之機制正常與否,就好似鑰匙的角色,當身體必需的維生素或礦物質攝取不足時,都可能引起身體異常,甚至會演變成疾病。 亡羊補牢 各先進國家政府為了解決人民營養失衡之問題,紛紛立法規定食品中必須添加某些營養素來增加食物中之營養含量,例如麵粉中添加鈣。市場上也普遍的強調食品中強化了許多營養,各類之營養補充劑商品更是百花爭鳴,如此歷經了數十年,人類的營養失衡問題獲得改善了嗎?以下的國際醫學研究報告值得從新思考這樣的方式是否正確: 2003年《刺胳針》(Lancet)刊登美國學者的分析七篇維他命E及八篇胡蘿蔔素的大規模研究,每個研究參與者都大於1000人,每天服用維他命E劑量50到800單位,胡蘿蔔素15到50毫克劑量,長期追蹤1.4年到20年不等。總共81788位參與長期維他命E試驗,共138113位參與胡蘿蔔素試驗。結果指出長期使用維他命E對整體死亡率、心臟、腦血管死亡率的預防,並沒有效果。而長期使用胡蘿蔔素對整體死亡率、心臟血管死亡率,反而輕度但有意義的增加死亡率。 2004年《刺胳針》(Lancet)刊登丹麥學者的研究抗氧化維他命對預防腸胃道癌症的效果,分析十四篇大規前瞻性研究,研究參與者170525人,每天單一或共同服用維他命A、C、E、胡蘿蔔素、或硒,在七篇高品質長期追蹤的研究,共131727人的分析中發現,長期使用抗氧化維他命或營養素,反而輕度但有意義的增加死亡率,死亡風險增加6%。其中尤其以胡蘿蔔素合併維他命A或E,分別增加死亡風險29%及10%,特別明顯。 2005年三月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刊登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人口健康研究所一項長達七年的研究報告(1993-1999)。這項研究的對象包括9541名55歲以上的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患者,一組患者每天服用400國際單位的維他命E,另一組服用安慰劑,採隨機、雙盲試驗。維他命E,不但不能預防心臟病或癌症,患有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中高齡患者服用高劑量維他命E後,反而會增加心臟衰竭疾病的發病及住院的機率。服用維他命E的人因為心臟衰竭增加13%;住院的機率反而比未服者多21%。研究者推測可能是高劑量維他命E干擾人體原有的天然抗氧化劑功能。並強調這項研究是針對高劑量維他命E,多吃綠色蔬菜和堅果等富含維他命E的食物,還是有益健康。 人造仿製營養品 為何長期補充維他命結果似乎有問題,原因是目前使用之維他命補充劑,幾乎都是化學合成而成的。例如維生素C是先將葡萄糖經過發酵後再加入丙酮、氯、氫氧化鈉等化學反應最後經過酸的催化重組而成稱為抗壞血酸。而多數的礦物質補充品則是無機礦物鹽,大多是將礦物純化加工或與化學物反應而成各種化合物,如碳酸鈣從是從白堊礦石中加工成的[3]。 人造維他命的蓬勃發展是因為成本非常的便宜,假設這些產品不包括動物的話,就可以宣稱他們的產品是素食的甚至是天然的,因為大多數的維他命是來自石油萃取物、煤炭瀝青衍生物 (因為石油煤炭也是天然原料)。但事實上這些產品不是從植物做成的只是也不從動物來的就是了。真正是天然素食產品是由植物製成維他命的來源通常是櫻桃、紫花苜蓿的、紅蘿蔔、玉米、葡萄柚、檸檬、營養酵母、米糠、大豆和柑桔類等。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大多數號稱天然食品者,也幾乎都是將天然植物混合化學合成維他命以提高營養的劑量並降低成本。 但這些形式並不適合生物體利用,因為在天然狀態下營養素是存在於食物中,以分子鍵與其他食物因子(包括蛋白質、酵素、碳水化合物、脂質、生物類黃酮等)相連接,人體消化過程需要一個遞送機制,藉由食物因子來提供運輸的載體,才能吸收傳送到血液內與特定細胞內。分離純化的化合物沒有與這些因子結合,人體很難識別不能充分地被吸收,生物的可利用性非常低,大多數利用比例在5%左右,很少有超過20%。這就是許多科學家和醫生建議服用高劑量補充劑的原因,也常戲稱是生產昂貴的尿液[4]。 體內營養遞送系統 市面上營養品廣告訴求許多強調產品之吸收率。但是,腸胃吸收並不是身體使用營養的全部過程。生物利用率涵蓋了腸胃吸收、肝臟同化、血液停留和細胞利用。除非補充劑在以上所有這些因素上的效能都很高,否則它最終對於人體的益處非常少。因為即使純化的營養素已經被吸收到血液中,但不能被組織器官(比如肝臟)同化,那麼它不可能被保留或者利用。 1999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得主布洛貝爾(GUNTER BLOBEL)清楚的揭開蛋白質傳遞的機制,他也發現蛋白質裡含有"地址標簽"(address tags)能把蛋白質指向其他細胞內的胞器裡。在細胞內部,營養物質通過一個轉運系統進行定位,訊息胜肽就如同“導航系統”將營養物質遞送到需要的精確位置[5]。可是純化或合成的營養物質未含有訊息胜肽,當它們進入人體時沒有相應的機制來對它們進行定位,因而人體不能識別它們,則會啟動身體的防禦反應很快的排出體外。在少數的人體內,該防禦動作並非如此嚴謹,以致於有較多的純化維他命進入細胞內。因而營養缺乏的人可能會感受到某些益處,但他們身體需要消耗能量與營養來排除多餘的及為順利排除的則可能沉積在某些地方造成副作用,之後也許會開始對這些化學營養物產生過敏反應。 食物不單只是化學構造 在現代營養學中化學家佔有相當地位,因為所有的營養成份都必須藉由他們分析才能知道食物中含有何物質與含量。但化學家無法告訴我們為什麼有機體會長成它們所具有的形狀。有人說是基因,但基因在每個細胞都是相同的,但為何形成後之差異卻如此之大? 現在有些科學家發現生命是由具有特定編碼的能量所帶動的,帶有非物質訊息。它們越能夠與特定能量共鳴則活力持續越久。因此除了分析食物內組成之化學成份之外,已經有人開始注意到食物的其他特性:就是維持生命活力的生物能,當我們吃新鮮食物,其生命活力就轉換給我們,提供我們補充能量及特定訊息。 所以吃食物時必須同時完整的攝取:多元的營養物質、複合分子結構及生命能量訊息,來維持生命的延續及增強修護的自我療癒能力。 食物是最好的醫藥! 「讓您的食物成為您的藥,您的藥就是您每天吃的食物」 Let your food be your medicine and your medicine be your food. ─現代醫學之父 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西元前460年) 還原食物營養活力 要回復食物的營養與生命力根本之道就是改善生態恢復土壤的品質,以自然農耕法種植農作物,並避免過度加工。不過這是一條漫長而艱辛的路程,需要全體人類意識之提昇共同努力。在這個目標達成之前,人類維生素礦物質缺乏之情況依然存在,要如何能夠普及的提供真正具有營養與生命能量之營養補充方案? 其實早在1937年聖.喬治(Szent-Gyorgyi)分離出維他命C榮獲諾貝爾獎後不久就注意到純化維生素的問題,也在教學中提醒學生食物與純化維他命之差異,其中在Szeged大學中的學生薩雷(Andy Szalay) 將老師觀察到的觀念牢記在心,移民美國後繼續進行研究。在漫長的研究中終於有所突破,他想起自然界中主要的合成過程就是成長,於是他將目標營養素經過螯合轉化後併入到活的有機細胞中,並在特有的條件下繼續生長,如此便可獲得高濃度營養素和蛋白質、醣質、脂質、酵素及各式植物化合物等成分緊密鍵結之活性有機體,一種能夠以真正食物的形式來提供高含量營養的方案,簡稱為RNP還原自然生長法(Restore Natural Practice)[6]。 利益掛帥的食品工業 食物形式的營養補充品雖然已成功量產且經數十篇國際期刊發表之臨床研究證實其優異性,至今已歷經20餘年之時間,但由於一般民眾在廣告薰陶下大多選擇知名且價格低廉的合成維他命,即使號稱純天然之營養補充品,也因為原料成本高昂且營養含量不高,為了市場需求最後也不得不添加化學合成維他命,以降低成本提高營養標示之劑量,增加銷售量。近期發生的許多有毒食品添加物事件只是冰山一角,是因為添加的物質立即性危害性高而受重視,但其他的添加物與營養強化劑卻已默默累積在每一個食用者身上。要根本解決這些現象,除了供應者之良知外,最基本的還是消費大眾的觀念認知必須提昇,這需要相關專業人員及教育體系共同努力。 迎向回歸自然的新世界 地球暖化現象與慢性病的威脅已越演越烈,似乎讓自以為無所不能的人類失去控制,逼的我們不得不面對過去經濟掛帥講究速成不計後果所產生之後遺症。許多人開始認知自然與自身之關聯,進而享受自然運用自然協助自我恢復健康。只要越來越多的人體會到自然療法與樂活概念的生活帶來的改變,相信這股風潮將很快的如蝴蝶效應般席捲全世界。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