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速讀新聞-賺回下班時間的時間管理法
2016/11/02 00:00:00瀏覽23|回應0|推薦0

人腦不像電腦,不是多工處理的料,同時處理多項任務雖能帶來快感,對大腦的傷害卻可能跟大麻一樣糟。5項方法,可以讓工作者在午餐前達到最高工作效率:

─────

你是否曾有專心做一件事到忘卻時間流逝,回過神來才發現已經過了好幾個小時的經驗?心理學稱這種精神狀態為「心流(flow)」,在這狀態下的專注度、工作效率都會達到平常的數倍,但這狀態一旦被打斷,就需要再花一段時間才能重新進入狀況。

 

電話鈴聲、LINE通知、Facebook的新提醒,新郵件、同事聊八卦,都是把人從心流狀態拉出來的專注力小偷。

 

上午是專注力較高的時段,倡導零加班主義的日本企業講師石川和男認為,每個人都應該在午餐前為自己安排一段不受打擾的「衝刺時間」,用2成時間完成8成高優先順序的工作,以免拖延心理發酵,到了快要下班才發現自己一事無成。選擇午餐時段前,是因為午休等於完成工作後的獎賞,能讓人更有動力衝刺。

 

石川列出5項方法,可以讓工作者在午餐前達到最高工作效率:

1.明確訂出「別吵我」時段

 

衝刺時間就像考試,用來處理今天工作上最重要的難題,辦公桌就是考場,不該有任何令人分神的干擾。在衝刺時段裡,應該關掉手機和臉書,不接電話、不收信也不交談。即便有來自外部的聯絡,也只處理有最高急迫性的事項。

 

不看手機不滑臉書不收信容易,但不接電話就有實務上的困難,石川也說,要達成這目標,需要先和同事或部屬進行周密討論,甚至約好輪流接電話,讓同事不會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就把電話轉給你。

 

2.把工作細分成任務

 

通常高優先順序的工作難度也較高,容易讓人還沒下手就先放棄,遲遲無法踏出第一步,石川建議,把龐雜的工作化整為零,拆解成簡單小任務就能避免挫折。例如2小時內完成一個簡報乍看很難,若以10分鐘完成2頁為標準,心理壓力就小多了,而且完成小任務的成就感,也能提高完成工作的意願。

 

3.為任務決定完成期限

 

目標和回饋明確的工作能幫助工作者進入心流狀態,期限壓力也能讓人集中精神。石川建議,依難度依序為任務安排十到卅分鐘不等的工作時間,若擔心一再確認時間造成分神,可利用智慧型手機設置碼錶,時間到了就振動提醒,還可藉此確認自己的工作效率如何。若任務提早完成,也能給自己相當大的成就感。

 

4.恐怖電影工作法

有些急迫性和難度俱高的工作難以分拆,又容易讓工作者產生「很麻煩」的預設立場,因而引發拖延心理。這時就要學習看恐怖電影時的精神,不管工作有多棘手,不要忙著挑毛病,什麼都不想,開始做就對了。名作家馬克吐溫也曾說:「若你得吃兩隻青蛙,就從大的那隻開始,也別跟它對望太久。」

 

5.把工作當成電玩

 

把工作遊戲化也有助進入心流狀態。工作上的難關讓人想逃避,電玩遊戲裡難攻不下的大魔王卻讓人躍躍欲試,因為完成前者沒有明確的獎勵,後者則可能有稀少珍貴的虛擬寶物。寶物是遊戲開發者設計的虛,工作上的獎勵也能靠自己創造,例如完成工作後就能集點,集滿了就請自己吃頓大餐或買喜歡的東西;或者與同事分組相約比快,健康的競爭心理也能讓工作變好玩。(節錄自《從起床到就寢,讓你人生就此翻轉的「過日子基本法」》)

=============

**想看ESI教學相關影片,用電腦閱讀者,請見:

http://www.thinksmart.com.tw/index.php/zh_TW/frontend/news-detail/id/69/

用手機閱讀者,請見:

http://www.minmind.com/search/label/%E5%BD%B1%E7%89%87%E8%B3%87%E8%A8%8A?&max-results=10

=============

**想了解更多ESI課程:英文單字文法快速記憶/快速記憶法/心智圖法/全腦式速讀/考試高手特訓/曼陀羅思考法/魅力演說與簡報/中小學天才冬夏令營等,用電腦閱讀者,請見

http://www.thinksmart.com.tw/index.php/zh_TW/frontend/courses/

用手機閱讀者,請見

http://www.mindmap-tw.com/

=============

***「天才夏令營TM」、「天才冬令營TM」與五天課程大綱為ESI廣翰思惟針對中小學所設計的學習方法學課程,目前僅提供台北救國團、台中救國團、高雄學苑做為共同招生使用,並無授權其他個人或是組織使用。

***「學習高手TM」、「考試高手TM」完全無授權給任何個人或是組織使用。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si1314&aid=79109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