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親 密 的 危 機
2013/09/16 19:26:32瀏覽30|回應0|推薦0

父母的陪伴月來越少,『蘇菲亞的孩子』越來越多

    

她捨得花錢請印傭、補英文、上最貴的安親班,卻沒時間陪孩子;

她以為他給了孩子全世界,為何最終失去孩子的心,也輸掉孩子的競爭力?

在安泰人壽工作的李小姐,在孩子一歲的時候,就請了一位外傭打點家中大小事;
Angus
吃飯太慢,泰傭會餵; Angus出門時往板凳一坐兩腿一伸,鞋襪就自動套上腳。 爸爸雖曾提議要讓孩子學習自理、做家事,但媽媽卻以「請傭人卻不讓他做事太浪費了」的理由峻拒。

一路被伺候長大的Angus,上了光復國小後,先是安親班老師發現她的功課總是做不完, 隨後級任老師也發現,她寫字速度慢得異常,後來醫生檢查,才發現Angus是因為太少 自己動手,出現了手指肌肉無力的問題。Angus也因此挫折不已,開始頻咬指甲,越來 越排拒寫字……

為了矯正這個症狀,李小姐現在每天要親自陪孩子做撿綠豆遊戲,工作則形同半停擺狀 態,彷彿過去少陪的時間要一一補回似的。

三十五歲的單親媽媽溫于惠經營一家廣告公司,也有一個寶貝女兒Luka。溫于惠什麼都幫孩子預先規畫,唯一做不到的,是擠出多一點時間陪女兒,只能請個印傭二十四小時 陪伴。Luka快三歲才會說話,雖然印傭走後Luka不再老是一開口就嘰哩咕嚕冒出印尼語, 但幼稚園老師還是發現,一串英文字到她口中,不論怎麼努力,就是不容易發清楚;心 一急,唾沫就會細細流出,反而招致同學無情的取笑。

有錢給孩子最好的物質環境,卻沒時間陪孩子;在台灣進入少子化的年代,父母可以給 孩子的時間卻反而變少。據主計處估計,台灣雙薪家庭〈即夫妻兩人皆工作〉占所有家 庭戶數的四四二%,若再加上超過一成的單親家庭,可以說有五成以上的家庭,極難 全心照顧孩子。有錢無閒的父母湧現, 外籍傭人,已經成為台灣白領階層小孩很重要的代理父母。

外傭帶小孩,早期有人以為可以增進孩子的英文程度。不過,隨著時間日久,各種副作 用在孩子身上顯現,家長才發現,各種問題無奇不有。

例如,比台灣更早引入外傭、外傭比例也高達一成的香港就發現,香港有八%到一二% 的兒童,有各種語言能力的障礙,包括發音欠準、詞彙不足、語法結構紊亂和語言交談 困難等,而這些將嚴重影響兒童未來學業、社交甚至智能的發展。

孩子進入小學後,第二種「代理父母」安親班就緊跟著浮出檯面。

根據內政部兒童局在民國九十年做的《兒童生活狀況調查報告》指出,在學兒童放學後 到晚飯前這段時間,兒童回家有大人照顧者占七四.七%,較民國八十四年下降八.六 個百分點。

反之,由「代理父母」照顧的數字遽揚。包括課輔、上才藝班,占二七.五%;保母照 顧占一四.一%,甚至有四%回家完全沒有大人照顧。

固然安親班協助了上班族父母兒童下課後照護的需求,對很多家庭帶來正面的幫助,但 卻也有越來越多父母,用安親班來逃避自己養育的責任。

彩琳在永和經營一家安親班,自己有一個六歲的兒子。近五年來,她發現父母要求安親 班老師長時間代為照顧孩子的狀況日益頻繁。

有些家長讓孩子「寄住」天數可以到一個星期,甚至有個小孩乾脆白天在她安親班上課, 晚上跟她回家住,長達兩年。最高紀錄是她家裡一次被托了三個小孩。

心理分析學家艾力克森〈Erik Erikson〉曾提出一個理論,認為一個人生命中必定會經 歷八個階段,其中前五個階段,都會在十八歲以前經歷。

根據艾力克森的理論,零到一歲是建立信任感及安全感的重要時期,孩子隨時找父母隨 時都找得到,就能得到充分的安全感。

二到三歲須建立自主性,亦即可開始訓練孩子簡單的自理能力,以為未來自我控制能力 的基礎,四到五歲是主動感,亦即孩子在嘗試作肢體或智能的各種學習時,必須給予正 面的稱讚、肯定,才會鼓舞他繼續向外界伸出探索的小手。至於六到十一歲,則需奠定 閱讀、學習或是協助做家事的習慣。這些都需要父母花時間觀察、陪伴、傾聽,更無法 藉由代理父母來執行。

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教授黃迺毓指出,現代父母很矛盾,為了讓孩子更多 才多藝,必須賺更多錢,為了賺更多錢,就越沒有時間陪小孩,把父母的角色交給「代 理父母」。結果,每天回家後簽完聯絡簿就睡覺,完全沒有溝通時間,「孩子出狀況時, 父母往往是最後一個知道,」黃迺毓觀察。

前一陣子的娛樂新聞,曾經報導藝人成龍,當年忙於工作,竟然連兒子已經小學畢業了 都不知道,有一次還興匆匆的跑到小學要接兒子放學。這樣的例子或許極端,但台北市 少年輔導委員會在九十二年年底發布的「台北市少年生活狀況及價值觀調查」中發現, 十二到十八歲的少年,一天內有高達二三.七%的少年不曾和父親說話。

少輔會督導張淑惠指出,父母不陪伴孩子,孩子還小時,還只會被動的坐在電視機前, 上了國中後,就會自己找人陪了。而網路世界就是孩子最可能去找,但卻是最難掌握、 破壞力最強的第三種「代理父母」。少輔會近三年來,把資源及輔導重點轉至「網路成 癮」的行為研究。「孩子回家後就躲到電腦前面,父母還覺得很欣慰,一直到成癮症狀 出現,孩子已很難再拉回正軌,」張淑惠說。

現代的父母,常花大錢想透過外在的力量、訓練,增加孩子的未來競爭力,但當孩子缺 乏陪伴,他們可能悄悄的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父母卻無從察覺。

陽明大學認知神經心理學實驗室教授洪蘭指出,孩子在六歲以前,最需要的是安全感。 她舉一九五六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的靈長類學者哈洛〈Harry Harlow〉做了一個實驗, 讓小猴子在兩個「代母」之間選擇。結果發現,小猴子寧可選擇沒有奶瓶但可提供安全 感的絨布媽媽,而非有奶瓶但冰冷的鐵絲媽媽。

多數親子專家都同意,十二歲小學畢業前倘若根基沒有打好,不論是學習的規律、自制 力或是安全感,國中之後要調整即極為困難。這些根基,最好的方式就是透過每天的陪 伴、傾聽與談話。為了因應忙碌的雙薪家庭,兒童福利聯盟甚至提出一個「三三三專案 ——每天至少:擁抱三十秒鐘、聆聽三分鐘、陪伴三十分鐘

如果,台灣有越來越多孩子的成長缺乏父母陪伴,台灣的競爭力,終究將產生何等危機?

                                            本文摘錄自《商業周刊》863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rica52168&aid=8546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