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老闆不想說的祕密
2009/12/17 21:09:38瀏覽1139|回應0|推薦1


【文/李兆華】

老闆和員工,永遠都有著必須合作、又難免帶點計較的微妙關係。許多關於勞工的福利,勞工若是自己沒有好好搞清楚,老闆也有可能不了解或是「不小心」忽略,於是,員工往往在老闆不主動告知的情況下,錯失許多權益和金錢。

可別以為你不是這樣迷糊的員工,或認為不會遇到這樣的老闆。例如,你知道即使是3個月試用期間,也可以正常請婚、喪假嗎?你知道店裡的東西遺失,公司不能單方面要求員工賠償嗎?這些算是勞保或勞基法中明文規定的「公開祕密」,任何人都應該深入了解。企業主確實有不守法心態行政院勞委會政務副主委潘世偉指出,勞資雙方發生的爭議,通常分成兩大類,一類是權益性事項,法律有明文規定的,例如工作時數、勞保給付等等;另一類則是調整性事項,例如勞工抗議公司太久沒加薪,被要求調到偏遠區域之類。

「大多數的爭議,還是以權益性居多,其實這些在勞基法內都有明文規定。」潘世偉笑說,從這裡看出老闆確實喜歡「犯法」,很不可取,不過,近年各地勞工局處理的爭議事件逐年增加,也看出勞工自我意識增強,愈來愈多人關心自身的權益了。由於潘世偉年輕時也在工會工作過,對於勞資糾紛早有研究經驗。他遇到過的案例中,以契約爭議和積欠工資的爭議案件最多,顯示台灣企業拙於處理「解雇」問題。

「台灣企業環境長期均是『低工資、高工時』,所以勞資雙方更需要良好的溝通管道。」他發現最近景氣不佳,企業頻傳大幅裁員,讓解雇時的勞資問題加倍浮上檯面。每當抗議的員工擠上街頭,他就感嘆,「預防更勝於事後的調解!」根據他長年的觀察,勞資關係好的企業,即使遇到景氣寒冬或是發生意外狀況,員工也都能共體時艱,讓企業形象無形中往上提升,堪稱雙贏局面。

中華汽車 是勞資溝通的正面案例

潘世偉印象裡勞資溝通最好的企業之一,便是中華汽車。中華汽車過去的工會幹部,大半以中高階主管為主,但是在一次工會改選時,竟翻盤變成一般員工主導。頓時,公司的氣氛變得詭異。潘世偉說:「資方難免對新的工會結構感到不安,而勞方也沒有跟公司溝通的經驗,對立感變得很重。」

不過,後來公司決定主動釋出善意,在一個炎熱週六的加班日,工會表示要提供飲料給加班同仁慰勞,公司知道後,馬上表明飲料費用由公司吸收。再加上平日公司固定和工會成員開會,雙方坐下來討論近期彼此的狀況,也定期公布營收獲利數字給同仁們知道,讓營運透明化。 漸漸的,公司氣氛變得團結又和樂。後來,中華汽車也遇到景氣下滑、車市萎縮,不得不裁員的時刻,但是卻從未聽過有員工抗議或來找勞工相關單位調解,大家都能互相體諒,可見得之前完善預防的好處。

不過,中華汽車的案例是少數正面教育,潘世偉坦言,許多企業主還是採取「有人告再處理」的強硬態度。就連經營之神王永慶,若遭逢人數較多的勞資糾紛,也是員工要去提告才願意處理,嫌麻煩沒提告的人,就不會處理。這更加突顯,員工必須清楚自身權益的重要性

勞工本身有自保權益的認知 根據勞委會的統計,目前來找勞工局解決的勞資糾紛,約有6成能得到解決,剩下4成只能走法律途徑,也就是上法院提告,但通常勞民傷財,小員工很難有時間、金錢鬥過大老闆。所以,潘世偉提醒勞工平常就要有4點認知以做到基本自保

勞基法和勞保相關條文要看清,不忽略自身權益。

證據要收藏齊全,像是薪資條、公文等等。

善用政府機關,了解有勞工局、勞委會可以協助處理糾紛。

不要貪小便宜,勞保該保的金額就要保足。

建立基本認知後,有一些主要常見的狀況,潘世偉也概括一併提醒。像是明明被老闆資遣,卻被要求填寫自動離職書,千萬不要填,免得領不到失業給付。同理,任何危害自身權益、非自願的書面文件,都不要被迫填寫,才不會留下對己不利的書面證據。

還有,如果公司裡有東西遺失或損害,並非員工所為,那也不需要負賠償責任,除非某些公司如超商,會明文規定有限度的「毛損」,超出某個金額範圍的話,員工須負擔賠償責任。

潘世偉表示,大多數的勞資糾紛就算順利解決,通常內容也經過打折了,而且員工會怕留下後遺症,種種情形都對員工不利。除了提醒勞工注意權益,他更希望提醒企業,既然自身已經是強勢的一方,就應該多加思考,如何增加員工對公司的信任感、認同度,也許將會讓公司在不景氣中,創出比同業更好的成績!

就業服務法第33條
雇主資遣員工時,應於員工離職之十日前,將被資遣員工之姓名、性別、年齡、住址、電話、擔任工作、資遣事由及需否就業輔導等事項,列冊通報當地主管機關及公立就業服務機構。但其資遣係因天災、事變或其他不可抗力之情事所致者,應自被資遣員工離職之日起三日內為之。
公立就業服務機構接獲前項通報資料後,應依被資遣人員之志願、工作能力,協助其再就業。

就業服務法第68條
違反第九條、第三十三條第一項、第四十一條、第四十三條、第五十六條、第五十七條第三款、第四款或第六十一條規定者,處新臺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ntielabor&aid=3598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