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2/01 10:42:02瀏覽1129|回應0|推薦9 | |
那一夜,燈暗了下來,好戲上場,為什麼,不同的戲,同台演出?
這一次的高二寒假輔導,因為只有一個禮拜,四堂課的時間,enna一直在想,這樣簡短的時間,是不是可以開一個專題,讓學生們學習呢? 這個專題課程,enna希望可以帶給學生們不同的學習成效,也希望可以符合文學的角度,更希望是活潑多元的。 恰好,很久之前,曾經上過一篇經典課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這是一篇很有意境,而且很能夠符合陶淵明「質而實綺,瞿而實腴」的寫作風格,當初在上課時,除了介紹陶淵明寄託在文章中的理念和心聲,我總覺得應該還有更多的內涵可以延伸出去讓學生學習。 再者,當初enna在準備教師甄試時,針對這一刻的延伸教材,就是一部賴聲川導演的舞台劇《暗戀桃花源》。 所以這次,我決定讓學生欣賞這部經典的舞台劇。 稍微介紹一下《暗戀桃花源》,這部由賴聲川導演的舞台劇,其實已經被重複搬上舞台數次了,但是近幾年來卻幾乎不再上演。 enna自己也只看過翻拍成電影的版本,還未曾實際看過現場的舞台表演,這時再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呢! 在舞台劇上,這是很特殊的雙舞臺進行模式,就是將一個舞台化分成兩邊,各自上演著不同的戲碼,但兩部戲碼卻又巧妙的聯結在一起,非常有趣。 故事的背景,是一個表演舞台,因為登記疏失,所以致使兩個劇團在同一個時候進行排演,一個劇團的劇碼叫做《暗戀》,另一個劇團的劇碼叫做《桃花源》。 《暗戀》一句,述說的是50年代到抗戰勝利之間,40多年的故事,一對情侶在戰亂中離散,卻又各自來到了台灣,各自的成家立業,但這些日子以來,對彼此依然念念不忘。 《桃花源》,則是改編自陶淵明的文章,以原文為骨,巧妙的融入了更深層豐富的血肉,將漁人捕魚的前因後果做了諧趣諷刺的交代,而桃花源也真的成為了一個「避難」的場所,究竟,是「桃花」還是「逃花」呢? 我讓學生們欣賞的是電影版本,由林青霞、李立群、顧寶明、金士傑等硬底子的實力派演員主演,在現實和幻想中交雜,在喜劇與悲劇中互文,在現今與過去之間錯綜,雖然交錯卻有致的一一帶出主軸,看似混亂的場景,其實卻非常有秩序,因此不會讓觀眾看得模糊。 在劇本的編寫上,這真的需要很大的功夫。 且兩部戲之間相連的部份又接續得相當巧妙,演員們到位的演技與口條,更是這部戲大大成功的原因。 一開始本來以為學生們會無法接受這種過於藝術性的表演,但沒想到,學生們很能融入,甚至自己說著:「這是諷刺吧?」 頗能感受劇情中帶出的調侃意味。 看完整部電影,學生們的反應都相當好,我總覺得,國文的教學,不該只是傳授課本上的知識而已,這其實是我最難以理解的部份,我認為國文教育,應該是要教育學生更多的觀察和體驗,修辭、形音義、注釋、翻譯,都只是零碎的知識,但不是不重要,我認為,那些都是一種「工具」。 這些工具都是要學習來幫助學生自己,用各式各樣的方式去理解他們的生活,他們的生命,以及他們所需要學習的文章。 國文的內涵如果只光看老師去引導,有時候會有事倍功半的狀況,因為老師的經驗和學生的經驗不能融合,當我們說到陶淵明的風格「質而實綺,瞿而實腴」時,一個老師要如何具體的去描述這其中的感覺呢? 我想到的東西,和學生想到的必然會有所不同,而要將我所想的,帶給學生,那就必然要給他們更多的文化刺激。 教學本身就是一種刺激,刺激學生的想像、激發他們的創意、挑戰他們的思維,我覺得,這樣的教學才是有趣的、才是活的。 當然,對一個還算菜的老師而言,這是我還在努力、鑽研的地方。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