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地藏王菩薩滅定業真言:談此真言的力量,兼說如何受持此咒
2022/05/03 15:52:52瀏覽373|回應0|推薦3

《地藏菩薩本願經》(簡稱《地藏經》)共十三品,在漢地流傳甚廣,佛弟子幾乎無人不知。而持誦《地藏經》亦成為部分佛弟子的日常功課。

本文專談「地藏王菩薩滅定業真言」(簡稱「滅定業真言」)。這句真言通常出現在《地藏經》讀誦本的經首或經後,本身並不是經文的一部分。在中國,因為歷來受持此咒(真言)者很多,印經傳經的人多把這真言附上。誠心受持這一真言的佛弟子相信可藉以消除業障或惡業,逢凶化吉。

「滅定業真言」原出於《陀羅尼集經》卷第六(收錄在《大正新修大正藏經 》Vol. 18, No. 901 ),原稱「地藏菩薩法身咒」。《陀羅尼集經》在唐朝時通過中天竺人阿地瞿多的翻譯傳入中國,內容都是諸尊的印咒和各種儀軌的集錄。這些經咒一向受到重視,被稱為「眾經之心髓,萬行之導首」。

x

「滅定業真言」的梵文是:

Om pramardane svāhā

中文一般音譯成:

唵,缽囉末鄰陀寧,娑婆訶。

以下注音可作參考:

ōng,bō là mò lín tuó níng,suō pó hē

歷代大德當中,明末的藕益大師對於此咒特别重視。大師有〈補總持滅定業真言疏〉一篇。疏文一開始就讚嘆此定業咒:「 敬禮慈尊地藏王,神呪善能滅定業。普救無邊五濁苦,紹隆三寳種不斷。」大師自言己身和眾生,「迷本凈心,已造定業」,所以同受苦報。如眾生恭念滅業真言,「定能拔三障苦,施三德樂」。(收錄在 《 中國佛寺史志彙刊 》 第072冊 – 第77號〈九華山志〉)

除了堅定和專心持誦此咒,要能滅定業,拔三障,應有正知正見。所以大師特別強調眾生要「明識是非,了達邪正……深信因果,解第一義」。地藏王菩薩有大慈悲心,「地藏菩薩法身咒」亦因廣度眾生而傳世。大師說:「以願作眾生之眼,將身為佛法之城」,「常為人說法藏遠因,彌陀現果,令諸有情,咸脫苦輪,畢獲安樂。」即是說,持此咒者,不只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廣大眾生。這樣,真言的力量更大,能惠及自己和别人。

因應「地藏王菩薩滅定業真言」 ,不少人立想到,既是定業,又怎能消除呢?所謂「如是因,如是果」,如人已然造作惡業,必會受到惡果。還會有例外嗎?

我們先看佛陀在《優婆塞戒經》〈業品〉的開示。經云:「何因緣故名果報定?常作無悔故,專心作故,樂喜作故,立誓願故,作已歡喜故,是故是業得果報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意思就是說:甚麼緣故會導致果報成為定而不能變呢?我們在造作業時,不論業的善惡,如果有下列五種心態任何一種,所受到的果報就成為決定報,不能改變。第一種心態是經常造作,也無悔這種造作;第二種是專心一意地造作,一點都不猶疑;第三種是:喜歡這造作,樂於去造作;第四種是發下誓願,心意堅定的去造作;第五種是造作之後,心中十分的歡喜這種造作。大家可以注意到,「心」的作用是最大的主宰。如果我們以這五種心態造業,不論善業或惡業,都會成為果報定的定業。然而,如果不是以上面這五種心態造作的話,所造作的業就屬於果報不定的業。

那麽,業報怎樣才得以改變?本文不是專論業報的,以下只舉例略為說明,讓大家對於「滅定業真言」生起信心而已。

先說今生所造作的惡業,這些儲存在藏識中的惡業種子,人在死前還沒有轉成異熟種子,是還有機會轉變的。例如發露懺悔,努力種植善因善緣,可望改變未來的惡果。在《優婆塞戒經》〈業品〉當中,佛陀開示說:「若果報定,應後受者,是業可轉現在受之,何以故?善心智慧因緣力故,惡果定者亦可轉輕。」意思是說,如果造業時存在上述五種心境,造作者下一世就會受到果報,那是一種決定業。然而,這種業果是有機會轉在此生受報的。怎樣做到呢?就是以善心和智慧所造的因緣,幫助轉定業成為不定業。本來要在下一生受定業惡果的人,這些惡果報也藉此可以轉輕。

在《大般涅槃經》的〈師子吼菩薩品〉中,師子吼菩薩請示佛陀:假如果報成定業而不能改的話,那麼毀謗大乘經典、犯五逆罪,乃至拒不信果報,全無悔愧心的一闡提人,他們的惡業果報便不能消除,那麼他們豈非全無可能證菩提?也絶不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佛陀解釋道,過去之所以開示定業之說,是因為許多眾生不信業緣果報,輕慢對待。佛為了斷除這些人的邪見,才方便開示稱一切作業,無不得果。佛陀到了即將示現入滅時,在大般涅槃法會中作了更深入的說明。佛陀指出,應了知決定業和不決定業之別。這一分辨,上面已經談過了。因此可以說,一切善惡業,說成為定業,是因為造業者不知改、不思改、也沒有行動去改。相反的,對於懺悔己過,修善修慧的人,就沒有不可改的定業。在《優婆塞戒經》中,佛陀開示:「如有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定知善惡當有果報,是人能轉重業為輕,輕者不受。若遭福田,遇善知識,修道修善,是人能轉後世重罪,現世輕受。」說得十分清楚。

從以上述說可見,在改變定業或滅除定業的過程中,修行和懺悔同樣重要。至誠修行必基礎於真心懺悔。因為人之往昔屢造惡業,必得發心遠離。懺就是表示對從前惡愆的反省,悔是今後不令再犯的決心。

「滅定業真言」是助人消除定業的無上咒。滅除定業特別重視懺悔,本文再稍加補充。

窺基大師在《瑜伽師地論略纂》中擧出那阿闍世王為例,說他雖然造作了五逆重罪,但既然他在佛前真心懺悔,並奉行佛陀的教導,就沒有再受無間地獄的惡果。 (收錄在《大正新修大正藏經 》Vol. 43, No. 1829)

在《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中,佛陀也曾說:「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責;懺悔更不造,能拔根本業。」根本業就是定業,深自責和懺悔可改變這定業。正如《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亦有言:「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收錄在《大正新修大正藏經 》Vol. 1, No. 080)

《地藏經》記述了地藏王菩薩救度應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的大願和堅持。菩薩拯救的對象是一切眾生,不論他們曾造了何等的業、種了何等的因,俱無差別。能圓滿這大願的前題,正是定業可以消除。若定業不能滅,菩薩便不能度盡眾生。

「滅定業真言」與地藏王菩薩的本願相應,其根本精神就是度盡眾生。然而,帶著累世惡業的眾生,必需真誠懺悔諸惡業,精勤修習佛智慧。眾生有緣得聞真言,更應發願廣度其他一切眾生,才能真正受持此咒。

至於在儀軌上怎樣持誦此咒,例如準備工夫、手印、供物、遍數等,各種文錄或道場傳承,都有提供指導,亦會有不同的地方。這一方面不在本文論述範圍之內,各位讀者可請大德開示。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nergy7429&aid=17389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