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4/12 00:33:34瀏覽212|回應0|推薦1 | |
【復次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能盡形壽離不與取。即是施與一切眾生無驚無怖。無有熱惱。亦無擾動。於自所得如法財利喜足而住。終不希求非法財利。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際輪轉五趣沒生死河。因不與取。造身語意諸惡業障。諸煩惱障。諸有情障。一切法障。諸財寶障。自作教他。見聞隨喜。由此遠離不與取輪。皆悉輾壞。摧滅無餘。不受果報。於現身中。諸人天等皆共親愛。無所猜慮。身心安樂。財寶具足。將命終時。身心不為憂苦逼切。所愛妻子眷屬圍繞。臨命終時。不見可怖剡魔王使。唯見可意成調善法具戒富德真實福田為善知識。身心歡悅。深生敬信。】 這是十善業道的第二個,不偷盜。「不與取」就是沒有給你你卻拿了,這就是盜。你要是能夠從聞法了之後「盡形壽」不偷盜——「形」就是你這個身體,壽命是無形的,形體是有形的,就是到了你命盡的時候、一直到死亡,從不犯這個「不與取」戒,也就是不犯偷盜。我們受五戒的時候,只要不偷盜就是了,不犯這個戒,就是清淨的。所得的功德,就是不被人家偷盜,乃至於在這個戒上,你不犯錯誤。 偷盜,是不偷一切人的物質,不偷有主物。這個物品,有主的,就犯盜戒。無主的物,很難說。要是山林,我們認為是無主的,其實那是有主的,那是國家的。這個國界裡頭的,就是這個國家的,都算有主之物。 在馬路上走,人家掉的東西——我不是偷的,是他掉的,我是看見東西,或者錢、或者什麼,你撿起來了,這個在我們受戒時,五戒,或者別的都不算犯盜戒,但是在比丘、比丘尼戒,不行,因為不持金銀財寶、不持錢,拿了也是犯戒的。菩薩就不行——這個世界沒有無主的,說那個眾生掉的,我撿到的,菩薩也犯「不與取」戒。 同時菩薩必須得觀想,自己不偷盜,也願意一切眾生不偷盜;我不殺生,就把這個不殺的禁戒持到了,我把他作佈施了,佈施給眾生。這個我們絕對想不到。不偷盜,我不但不偷,還要佈施給眾生,佈施什麼呢?佈施使他不要害怕,不要恐怖,不要熱惱。我們要是偷了他的東西,或者拿了,他丟失了,他一定會熱惱;或者這個東西跟他生命有關係的,他就生起恐怖感。 好比說,偷別人的公文,或者偷人家的地契,偷人家的報賬單,在你是無所謂,在他可就損失大了,不但心不安,身也不安——他丟了之後,就到處找。偷有幾種,打劫別人的東西,這叫搶;也包括盜,偷盜,這叫盜,強盜;或者巧設種種的方法去騙,詐騙也屬於盜戒。 如果講盜,那就很多,或者用語言,很巧妙的方式——「不是我偷你的,是你給我的」,但是你這算盜,因為那是欺騙、詐騙;或者借了不還,也算盜,那個盜更重。講盜戒的時候,戒相非常地詳細,微細得多,但是在這個經義上沒有講。 佛講的是菩薩摩訶薩「盡形壽」不能去偷盜,人家沒有給的,不能拿。反過來,我不偷盜的,還要佈施給眾生,佈施什麼?使他沒有驚恐、沒有熱惱,也不受擾動。於你自己所得的如法財利,合法的——像我們打工賺的,或者不管怎樣的,我們應得的得到了,應當歡喜滿足而住,不要貪求而住。不住的意思就是還去追求。 另外,凡是非法的財利,不該我得的,不去謀求它,也不去希求它。不但身不去做,心也不去想,口裡更不要說了。有些財物是從口裡騙來的,這個情況是有的。因為這樣子不偷盜,善根很快就成熟了——因為不偷盜的緣故,無有偷心。 那麼過去所造的業,「前際後際」,「中際」就是現在的,過去的、前際的你偷盜的罪惡,應該到五趣——五趣就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阿修羅。因為偷盜的關係在這生死輪轉,生死就像長河似的,永遠沉沒在這個裡頭,出不去——「沒生死河」,淹沒在生死河裡頭。 因為「不與取」,造的身業、語業、意業「諸惡業障、諸煩惱障、諸有情障、一切法障、諸財寶障,自作教他,見聞隨喜」,這些是你過去所造的業,這個業就是因為偷盜而造的「身、語、意諸惡業障」,就是我搶的,用身體去搶劫;或者用口去騙取;或用意念去打主意。身、語、意所造的惡業,都屬於偷盜的。凡是屬於這個條文都是偷盜的,因為這樣子,你自己的煩惱,惹起別人的煩惱,就障住你修道的道業。 如果我們做生意不順利,或者財源不順利,資生的工具不充足,你不怨天、不尤人,就怨你自己過去造了這些業,所以你有些障礙,對一切法你都不能入,障住了。財寶,你也沒有具足。因此就產生了這種障礙,不但自己偷,或者教人家偷,「自作」就自己去做,「教他」就是教他去偷,教他去做;乃至於看別人偷盜了,你高興歡喜、「見聞隨喜」——這個隨喜不是善業,而是隨喜惡業。 如果你現在遠離這些罪障了,「遠離不與取」了,不偷盜了,距離他很遠了,遠離就是不再造作的意思。「皆悉輾壞」,由現在這個輪,現在什麼輪呢?就是「遠離不與取」這個輪。過去在迷糊當中、在業障之下所做的事情,現在要從此發願,不偷盜,也確實不偷了,就是我們現在不造,就把過去的業也都消失了——「摧滅無餘,不受果報。」這就是要懺悔,懺悔完了,以後不再做了。 「於現身中,諸人天等皆共親愛,無所猜慮。」別人對你不顧慮,丟了東西也不會想到是你拿的,就是這樣的意思。不猜慮,他掉東西絕對懷疑不到你的身上,不會懷疑是你偷了。不然,我們這屋裡有幾個人,某某人東西丟了,這個懷疑了——這個屋就這幾個人,不是張三就是李四,但是由於你沒有這個業,他不會懷疑到你身上,就是這樣。 還有盜鬼神物。鬼,我們還能偷得了他的東西?神,我們也偷不了。不是的,凡是那個廟,土地廟任何東西、錢財,你不要拿,那是犯鬼神的。凡是廟上的東西,師父給你,你可以拿,那是他的私人物。但是他要拿三寶物送禮,拿十方常住物送禮,他犯,你不犯。 你上佛堂,師父給你的,你不犯,他也不犯的。他說都是他的。他不是十方常住——為什麼他要住精舍,不住大廟?這是有原因的,他就怕犯罪。到了廟裡頭,你隨便一舉一動,都得照顧,這是三寶的,錯吃一口都不可以。 因為這樣子,人家不猜慮你,「身心安樂」。你不偷盜,不會受窮的,你感這個果,「財寶具足」。到了你臨命終的時候,「身心不為憂苦逼切」,感覺很輕鬆、很自在。這十輪隨在哪一輪得到成就了,其它的就是次要的,強者把弱者都壓下去了。十輪成就一輪都可以,臨命終的時候,你也看不見剡魔王使。 上面有一句「所愛妻、子、眷屬圍繞」,這就是壽終正寢。什麼叫正寢?死在自己的家裡頭,死在正堂上,你的屍體就停到堂屋,這叫壽終正寢。死到外頭,屍首運回來,那不算是壽終正寢。過去的古人說,你造很多業、造很多壞事,你死到外邊,就不算壽終正寢。死到家裡都很不容易,這在過去很多,現在壽終正寢的很少,因為在醫院裡壽終佔大多數。 臨命終的時候,閻羅王你看不見,他也不會派人來勾你魂,不會的。只會看見你所滿意的,或者見光、聞香;或者你是信佛的,見聖像;你不信佛的、不偷盜的人,他得善神的護法,他見著善神。凡是合意的,那麼「成調」你的善法——就是善法具足,「具戒富德」。善法成調都是隨順善法;「具戒富德」,持清淨戒,具有威德的。 還是有真實的福田——福田僧,或者是福田的居士,或者福田的優婆塞、優婆夷,給你作善知識,臨終的時候能見到他;你見著「身心歡悅,深生敬信」,因為這種心情而死的,那麼「還生人中」,或生天上。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