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4/08 21:09:40瀏覽83|回應0|推薦1 | |
二明欣願行者,復有二種。一者先明求往生之意,二者觀彼淨土莊嚴等事,欣心願求。明往生意者,所以求生淨土,為欲救拔一切眾生苦故。即自思忖,我今無力。若在惡世,煩惱境強,自為業縛。淪溺三途,動經劫數。如此輪轉,無始已來,未曾休息,何時能得救苦眾生。為此求生淨生,親近諸佛。若證無生忍,方能於惡世中救苦眾生。故往生論雲,言發菩提心者,正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者,則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者,則是攝眾生生佛國心。 這是智者大師提出的往生西方具足的兩種行業的第二種,前面談的厭離娑婆的業行,第二就是談欣願行了。欣,就是欣慕,跟厭惡形成一種對比的心理情緒反應了。有這個欣慕,才就好樂,才會欲求,就是發願了,那麼這是對極樂世界作為對境的一種心理情懷和他的發願。那要具足這樣的欣求極樂的心行,就得要有一個心理背景,這心理背景首先在解上要明白求生極樂淨土的目的在什麼地方。第二,要觀察阿彌陀佛淨土依報莊嚴這些事相。 首先要解決求生淨土的目的,這是每一個淨業行者必須要回答的問題,要在知見上非常明晰地把它樹立起來。我們求生淨土的目的,不是為了在那裡去享樂的,也不是為了在那裡求人天福報的,不是得二乘的果位的。求生淨土的目的,乃是大乘摩訶衍的一個胸懷,是要發願救拔一切還在生死苦海當中掙扎的眾生,那這個願就是菩提願了。 那為什麼建立這個目的很重要呢?要救拔一切眾生的苦,這個願建立之後,自己就得要思惟了,這個思惟都是很認真的嚴肅的思惟。現在要考量自己通身業力,這個道力完全沒有顯現。如果在五濁惡世這樣的時代,外面的五欲六塵煩惱的境界強,自己又是惡業深重,要在這樣的一個狀態當中去利益眾生,是了不可得的,因為自救都不暇,自己的自因自果都決定要墮落到三惡道裡面去,動經無量劫不能出來。這樣的生死輪迴乃是從無始劫以來都未曾休止,就像前面說的自己的疾病都不能治療,何能治療其他人的疾病呢?如果還是在輪迴的過程當中,通身業力,無生法忍的道力不能證得,那又怎麼有能力來救三途苦難的眾生呢? 思惟到這裡,那就會深切地感覺到求生西方淨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要自己往生到極樂世界,能夠親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親近阿彌陀佛就等於親近供養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果能親見阿彌陀佛,就等於見到了自性的阿彌陀佛,就能得彌陀願力加被,證得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在大乘的這種修證的階位上,最低限度是圓教初住的菩薩,破一品無明,同生性菩薩,如果究竟圓滿無生法忍乃是八地菩薩的水平了。 如果能證得這個無生法忍,圓教初住的菩薩就能夠在一百個三千大千世界示現八相成道,就有福德智慧善巧神通度化眾生,得無生法忍的菩薩才有能力在五濁惡世來救度罪苦的眾生。這是前面第一疑問中,智者大師引用龍樹菩薩《大智度論》裡的理念,加以展開的一個重要的觀點。一個初發心的菩薩,沒有證無生法忍的這個行人,如果要在五濁惡世救苦難的眾生,是不可得的,無有是處,不僅救不了眾生,自己也會在這裡墮落。就好像面對一塊很大的冰塊,用一小杯的熱水去想把它融化,澆了這一杯水下去,好像那塊地方稍微塌陷了一點,融化了一點,但轉眼一看,那個融化的地方反而冰凍得更高,無濟於事。 所以,曇鸞大師在註解天親菩薩《往生論》的時候,引用著《無量壽經》有一個概念,就是發菩提心問題。三輩往生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那對這個菩提心如何理解?菩提是覺的意思,心是能發的意思,發菩提心在大乘的修行法門裡面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科目,入大乘佛道的重要的門——就是要發菩提心。這個菩提心是成佛的種子,菩提心生髮起來,大乘的佛果才有希望得到。如果不發菩提心,縱然塵點劫都在修行,仍然是出不了輪迴的,雖然有修行,最終還是徒勞辛苦。 所以《華嚴經》談到,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為魔業。你曾經發過,但是你忘記了,失去了菩提心,但又有一定的因果的觀念,修種種的善法,最終它是魔業,不是道業。這個徒勞辛苦啊,你沒有菩提心而修行,感得人天福報,人天福報大富貴的情況下,你又造作惡業,第三世就會下地獄。那這是非常嚴峻的事情。你忘失菩提心尚且是魔業,更何況你都菩提心都沒有發過,那你怎麼能成就佛道呢? 所以這個發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那麼發這個菩提心一定要發得正,那你真的就是為了生脫死來修行,要發得真,真誠,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在以智來求佛果,以慈悲來度眾生的無量劫的修行當中,要捍勞忍苦,不疲不厭,務必到達目地。這個心要發得大,這個小乘的行人也要發菩提心,但是大乘的菩提心是要度盡一切眾生,就像普賢菩薩那個願行一樣——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願乃盡,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這個大願就無有窮盡。 大乘的菩提心還要發得圓,以虛空般的心,發虛空般的願,行虛空般的行,結虛空般的佛果,最後還無有虛空相可得,四弘誓願都在自性裡面去消解——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所以這些菩提心,菩提心是一切善中之王,在《華嚴經》說,你才發菩提心,即成正覺。 那這個菩提心每個人遇到的因緣不一樣,用什麼因緣來發?在諸多的菩薩行裡面,或者他見到佛的相好光明,生起欣慕之心,發菩提心;或者見證到佛具足的果地上的功德,十力,四種無畏,十八不共法等等發菩提心;或者系緣苦難的眾生髮菩提心;或者為報父母師長眾生恩故發菩提心;或者見到這個末法法弱魔強,為令正法久住發菩提心;或者思惟到無量劫生死之苦發菩提心;或者為求生淨土發菩提心等等。 這裡就這個曇鸞大師在這裡講,發菩提心正好是把求生淨土,把它聯繫起來了。菩提心是什麼?這是給出了一個淨土法門的特別的內涵的註解。菩提心在通途的法門當中,對菩提心有很多的界定,從初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等等,它有很多的內涵了。那看淨土宗的菩提心單刀直入。菩提心是什麼?正是願作佛心,這是核心。菩提心就是要發願作佛,這一下是把生命的標杆提高到登峰造極的程度。在一切眾生的生命當中,成佛的生命是無上的,無與倫比的,是把他所有的煩惱全都淘汰得乾淨,才能把自性的如來藏性彰顯——成佛,所以菩提心就是願作佛心。 進一步解釋,願作佛心者,就是要發願度眾生心,你作佛是幹什麼?作佛不是目的,作佛的目的要度盡眾生。因為所有的眾生也都是佛心內的眾生,有一個眾生不能得度,佛心就不究竟圓滿,所以度眾生心。那度眾生心,落實在什麼地方呢?就要落實在攝受一切眾生往生極樂世界的心。你如何才能度眾生?度盡九法界眾生?也只有讓所有眾生都回歸到阿彌陀佛大悲願力,到西方極樂世界法界藏土,實施阿彌陀佛令一切眾生成佛的大願,要發這樣的心。這個心就是把法界的真實的真理,以及阿彌陀佛代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的度一切眾生究竟出世的本懷彰顯出來。所以這個界定是非常明確,也非常到位的。 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也談到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深信切願即無上菩提。你能夠對阿彌陀佛六字洪名西方極樂世界,具有深切的信心,能發出懇切的大願求往生,這就是菩提心,而且不是一般的菩提心,乃是無上的菩提心,所以它就包含著這幾層內容。我們有時候簡潔說,菩提心就是往生作佛度眾生的心。那這裡跟淨土法門聯繫在一起,就是我們念佛,念佛的目的就是為了作佛。那怎麼作佛呢?往生淨土作佛。 所以這就給出了一個目的價值,有時候問你念佛是幹什麼的?念佛的目的是什麼?念佛的目的是作佛,但是他要實施先往生再作佛。念佛不是其他的目的,所以為什麼講念佛你不要求開悟,不要求神通,不要求下一輩子出家大轉法輪,不要求身體健康人天福報。有的人更低下了,說念佛我只是想,據說念一聲佛就會多一塊元寶,我在陰間好用。那你這個念佛心就很卑劣,沒有上升到那個念佛本有的那種狀態。所以這個念佛就是為了作佛,這就是大菩提心。如果這個菩提心發不起來,你雖然念佛又有什麼作用呢?那發這個心本來是為了修菩薩的大行,修行的,但你如果不往生到極樂世界,那你雖然發了菩提心,容易退轉。 《法華經》上告訴我們,在塵點劫大通智勝如來座下,有很多人發菩提心,然而塵點劫以來退到聲聞位。所以有個偈子說,魚子菴羅華,菩薩初發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結果少。魚的子很多,但是子成活魚的不多。菴羅華,華開得很多,但結果很少。用這個魚子菴羅華來比況菩薩初發心,初發菩提心的人很多,但是這些菩薩成佛的少,所以魚子菴羅華,菩薩初發心,這三種都是因中多,及其結果少,所以容易退轉。 所以這就提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個必要性,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會退轉,在這個娑婆世界你發菩提心很容易退轉。說舍利弗在六信位的時候,發菩提心要度眾生,結果經不起考驗,那個婆羅門的那個年輕人要他挖眼睛,本來挖了一個,還要他,說你挖錯了,我要另外的右眼,把兩個眼睛都挖給他,那個年輕人說你這個眼珠是臭的,拋在地下用腳踩,這一下舍利弗就受不了,我兩個眼珠都挖給你了,你還罵我,眾生度不了了,又回到原地,還是作自了漢吧。這個菩提心不好髮啊! 發了容易退轉,所以我們說把這個發菩提心作為種子,要用持念佛號作為耕犁,這樣道果才能自然增上,所以念佛很重要,在阿彌陀佛的光明注照之下,菩提心的種子才能夠發芽——生根發芽,破土而出。那個魚,不念那個子,魚子就會爛壞。佛不念眾生,眾生的菩提心就會退轉。因為我們煩惱很重啊,眾生難度,佛道遙遠,他也自心怯弱啊。所以念佛法門就是護念我們菩提心哪!阿彌陀佛的慈悲光明保任我們菩提心能夠增上的。所以《無量壽經》講——有一億菩薩由於沒有聽聞念佛法門故,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呀!所以這個發菩提心跟持念佛號求生淨土有密切的互相增上的作用。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