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9/15 17:45:29瀏覽2185|回應0|推薦4 | |
最近幾天有關「清大經濟系畢業生在澳洲當台勞」的議題攻佔了不少版面,尤其引出兩方人馬不同的觀點! 聲稱對台灣薪資結構感到失望的人,覺得一個清大畢業生在國外屠宰場工作很丟臉,是台灣人才的浪費,也是教改失敗的諷刺;但也有持不同觀點的人認為:該清大生的例子只是個案,不代表全部在澳洲打工的12000人,認為工作無貴賤,利用年輕時的打工經驗來開拓視野和賺錢,沒有什麼好爭議的。 在此我也想說說我個人的看法,因為我的孩子就有到澳洲和日本遊學的打工經驗。 兩年前我的大女兒為了練好英文會話的底子和想到異國增廣見聞,跑到了澳洲遊學(本來是訂出國一年,但因國內的工作頻催,所以半年就被老闆調回來了。詳見分享http://tw.myblog.yahoo.com/elvpu-zp/article?mid=3308)。 在大女兒出國之前,她安排好了所有國內該扣繳的錢(一年的學貸還款、健保費、保險等等)和國外短期語言學校四個月的學費和住宿費,當然這些一整年的經費也是她在國內省喫儉用、辛苦打工存來的。 她申請的是出國打工度假,所以簽証一年,她原先所打的如意算盤是利用四個月的短期學習加強語文訓練,然後到澳洲的每個地方去打工並觀光旅遊,透過在外地的實際生活體驗,可以真正活溜她的外語和學一點新的東西。 果然,澳洲半年多回來,大女兒的視界更寬廣了,對人對事都有更深透的見解。除了交到很多朋友,在工作上也有不同於當下年輕人好惡逸勞的積極和敬業。她說:如果還有機會,她還是會選擇到澳洲去,因為去那裡的人,每人各取所需;不管是為觀光或賺錢,她認為都可以滿足當事人。她說:如果為觀光,澳洲各處有許多很棒的美景;如果是為賺錢,只要努力工作,很快就可以存滿人生第一桶金。雖說是工作賺錢,但他們也會根據自己的計畫轉移陣地,到不同的城市去打工,所以仍然可以增廣見聞。 女兒說她的一位朋友在澳洲工作了不祇一年,因為目的是賺錢,所以不會去做無謂的消費,反正就是打工和睡覺地方兩頭跑,偶而和朋友吃個飯、見見面,結果很快就存到錢,這種存錢的效益在國內是比較不容易達成的。 我的二女兒曾經到日本當交換學生一年,畢業後在國內工作了一段期間,但為了儘快償還近50萬的助學貸款,她同樣申請到了到日本度假打工一年。 她說:她熱愛現在的工作,雖然工作崗位上只有她一個是外國人,但職場的日本同事們都和她處得很好,尤其因為她的努力和敬業,業績常常得第一名,更取得店長和同事的信任。最奇妙的是很多上門消費的客人一知道女兒來自台灣,都會對女兒說「加油」,並且留下自己和女兒的電話,說歡迎女兒去造訪他們並改天會到台灣來觀光。 女兒因為目的是賺錢,所以每領到薪水就先存下10萬日圓,餘下的才做為生活費。因此,她也很快的在存她的第一桶金,希望很快的還完助學貸款,然後為下一階段的人生做規劃。如果女兒選擇留在國內,扣掉生活費,可能沒有什麼工作是可以讓她每個月都存下相當日幣十萬元的金錢(約台幣近四萬)。 所以依我的認為,個人覺得即使頂著高學歷而到國外打工也沒有什麼不好或不對,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了國外打工的社會經驗後,再重新回到國內一定會更珍惜國內的資源。當然如果把出國打工當為賺錢或求取更高學歷的手段也未嘗不可,人總是該先顧飽肚子,有了餘錢才能作更上一層樓的進修。相對於留在國內卻不屑領22K而讓自己成為宅男宅女、靠爸靠媽的尼特族,這些在國外辛苦打工的年輕人是值得尊敬的。 工作沒有貴賤,如果高學歷卻沒有對自己負責、沒有接受社會磨練的勇氣,那個學歷是假的;相反的情況,如果一個人因為經濟問題,暫時選擇低下階層的工作,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好了,存夠了再出發、再進修更高學歷的金錢,這個規劃是很可取的。 上週回娘家時,家兄提到我的兒子,說兒子今年暑假在他那打工時,他觀察到兒子的個性正直,不懂主動和彈性,尤其選讀的電機科系將來沒有競爭性、賺不到高薪,所以建議我讓兒子讀點更高學歷,將來開補習班還比較有錢途。 其實我並不以為然,如果每個當父母的都期望自己的孩子長大的志願都是當白領、拿高薪、賺大錢,那國家基層的工作誰來做?我常勉勵我的孩子「只要能夠工作敬業、對自己負責,不要成為家庭社會的負擔或成為敗類,把自己經營好,健康、快樂、安全,我就滿意了」。 學歷不能代表一個人的人格高低,同樣,工作的類別也不能做為成就高低的依據,那位清華畢業生在澳洲打工的經歷也不能做為人才是否浪費的判定。所有的觀點都是見仁見智,不能主觀的一概論之。其實,我最希望國人能透過這個事件來省思:如果我們不捨國人在國外的打工叫「台勞」,那我們是否該更善意對待目前在台灣的「外勞」?同樣是人,不該有高低貴賤之分,每個人的本質都該受到同等尊重與尊敬。 記得以前有受聘在我娘家的外勞,那位外勞在他們國家是大學教授,只因國內政治不安、內憂外患,不得不跑到台灣來當低層勞工!所以,我個人認為,如果不要讓我們台灣成為那位大學教授(外勞)的處境,我們國內的政經環境應該可以做更佳的改善和反省,政黨內鬥其實早該停一停。 至於說我們國人是否當外國的台勞,我覺得這是個人的生涯規劃和選擇,外人無可置評;試回頭看看台灣三、四十年前經濟起飛的年代,可也有許多留學生在國外餐廳端盤子呢,這些留學生後來不乏成為國內的政經名人和菁英,所以到國外打工不見得是壞事情。 轉PO今日的聯合社論 遊學打工爭議/打工2年 我玩遍了澳洲 【聯合報╱袁子賢/澳洲昆士蘭大學博士生】 清大經濟系的畢業生,並沒有在澳洲當屠夫,如果你在澳洲求職網站上搜尋Butcher的職缺,你會發現他充其量只是屠宰場工人,但並不具備屠夫的資格。當然,他也沒有做過農夫,頂多就是農場幫工,一個真正的農夫是一個農場的經營者,他要顧慮的環節很多,特別是市場供需的預測與判斷。很可惜,清大經濟系的畢業生,只把焦點放在他要「賺錢回台灣」。 在電視談話節目上,西屏哥可能不明白,有一個女孩叫暖暖,她只帶了八百元澳幣,環遊了澳洲一圈。寶傑哥,也沒有上網去看一下澳洲移民局的資料,去年一整年,在澳洲打工度假的國際背包客,超過了十八萬人次,來自英國的二萬五千名占了近百分之廿,其次是近二萬二千名的南韓,占百分之十七。台灣排名第五,共有一二六三七位,即媒體所謂的「台勞」。但是,「關鍵時刻」沒有告訴你關鍵的事實是,同樣是亞洲國家,日本早在一九八○年就開放,其次是一九九五年的南韓,足足早了台灣近十年。 這十年期間,南韓背包客在澳洲相當活躍,農場、工廠…各地都可見他們的蹤影。我不知道南韓媒體有沒有說他們是前仆後繼的「韓勞」,但南韓背包客告訴我,國家很鼓勵年輕人出國,甚至也有補助。 澳洲農、林、漁、牧的資源龐大,但人力資源卻不足;打工度假計畫的目的,就是讓背包客來澳洲彌補產業欠缺的勞力人才,亦同時讓這些背包客能夠自給自足,賺取旅費、在澳洲消費,帶動經濟。 在我待的農場裡,我們是第一批台灣背包客,農場管理者根本分不清楚台灣和泰國的差別,農場裡的背包客有來自歐洲各國、即將上大學的澳洲年輕人、韓國人和日本人。打工度假的初衷,就已經告訴你,你應該要「打工」、也要「度假」。 媒體單面向的報導,反映了幾個台灣刻板的價值觀: 對於「勞工階級」長久的歧視,是台灣最大的問題。在澳洲,任何工作幾乎都是平等的,重點是你有沒有尊重你的工作,把工作做到最好。 澳洲打工度假人數的激增,有各種不同的原因,其中有可能是空檔年(gap year)觀念抬頭、資訊普及與經驗傳遞,一廂情願把台灣背包客,歸納為「經濟不好」,會不會有點單薄? 我在二○○九年抵達澳洲,打工度假整整兩年,做過農場幫工、清潔和廚房工作。我們開了 我來澳洲的目的很簡單,找自己、找勇氣、學英文,沒有想過能帶多少錢回台灣,因為我爸告訴我:「沒有賺到,也要玩到。」所以,我只帶了八千多澳幣回台灣,玩遍整個澳洲,還去了一趟峇里島,同時也瘦了廿多公斤。今年四月,我回到澳洲昆士蘭大學歷史系做我的博士研究。 多一點考驗 有何不好 【聯合報╱莊聰吉/屏縣潮州醫師】 報載清大畢業生到澳洲當屠夫,被譏「台勞」,我不以為然。 醫學院七年期間,除最後兩年必須到醫院實習外,我都利用寒暑假打工。我幹過家教、加油工、罐頭填料工、鐵工及木材搬運工。打工對日後生涯助益良多。 首先,它練就我耐操且健康的身心,能熬過實習與住院醫師期間日夜顛倒的值班生活。 其次,它寬廣了視野,白色巨塔幾乎是封閉的世界,有位醫師朋友曾認真地請教我:「醫院以外的時間,你怎麼『玩』?」原來他當醫師的父親從小只准他去三個地方—家、學校與補習班。 其三,它增進了人際關係,工廠內什麼樣的人都有,如何應對,就需練就一番功夫。 其四,同理心的建立,看多了勞工朋友辛苦流汗,讓我樂於參與義診,幫助弱勢族群。 蘇格拉底說:「沒經歷過考驗,不配活在世上。」聖奧古斯也說:「世界是一本書,不旅行的人只讀了一頁。」年輕人想展翅高飛,父母就該鼓勵,過度的保護,只怕造成更多的宅男宅女。 打工遊世界 何必死守22K 【聯合報╱蔡翔/金融業(台北市)】 前年到歐洲遊歷半年,途中認識許多來自四方的年輕人,瑞士來的伊莎貝兒當保母,紐西蘭來的蓋文在餐廳端盤子,加拿大來的湯姆當酒保……年輕人經濟不充裕,所以打工,賺取旅費,各國年輕人都是這樣。 西風東漸,日本、南韓許多年輕人,也用這種方式遊歷世界,台灣年輕人,為什麼要關在島內,死守著廿二K? 我知道端盤子,做勞力工作,在台灣也可以。但旅行的意義,在於置身不同社會文化裡,藉此機會看清自己,看到不一樣的生活方式,探索心中的目標,人生才會有比較清楚的方向。 挪威朋友說,在挪威,卅歲念大學很平常,我告訴他,廿六歲時我已經碩士班畢業,一旁的瑞士人說:「我知道你們亞洲人都很急,但,如果連未來的方向都不清楚,急急忙忙念完書,有什麼意義?」 我們不是一直喊著要國際化,一直說要的是有創意的人才,一直覺得,新世代是草莓族,沒有抗壓性。那麼,當年輕人敢不遵循主流價值觀,在人生地不熟的異國,承擔辛苦的工作,自食其力,朝著自己鎖定的目標前進時,我們該佩服且欣慰才是啊! 清大畢業生到澳洲肉品工廠打工,論者以為對未來職涯發展沒有幫助。不過,人生際遇,不到蓋棺論定,又有誰知道? 最近的林書豪熱,他念的可是哈佛大學,主修經濟。大家敢說清大剜肉生,但放過林書豪,不就是因為NBA光鮮亮麗,不似肉品工廠汙穢骯髒而已。 所以別把職業無貴賤掛嘴上,因為明擺著瞧不起基層勞工,唯錢是問。但要說起錢,兩年可以存兩百萬,這年頭又有個年輕人辦到? 清大剜肉生,你很屌,加油! 在人生數十年的職業生涯裡,花個兩年去打工、旅遊……真的,無關緊要。 錢可以再賺,工作經驗可以再累積,但是年輕時候的冒險,時間過去,就不會再有機會了。 所以,年輕人,不管你想做什麼,要出國、要賺錢、要度假、探尋自我、享受生命……只要想清楚,有本事自食其力,就快去。因為全世界的年輕人,都在這麼做,因為這是一件百分之百值得做的事,因為這就是要趁年輕做的事。 你的人生,要自己負責。至於島內那些冷言冷語者,是忌妒你們的勇氣和年輕,所發出扯後腿的雜音罷了。 高學歷台勞 教改諷刺 【聯合報╱陳萬全/研究生–桃縣中壢】 媒體報導清大畢業生到澳洲當台勞,有人說去澳洲磨練沒什麼不好,但這位清大的朋友擁有高學歷且學有專精,讓他去做每個人都可以做的工作時,不啻是對台灣人才的浪費及對過去廿年來教育改革的諷刺。更重要的是,為什麼要去澳洲當台勞? 其實原因很簡單也很庸俗,為了錢。台灣碩士畢業的起薪已經十五年停滯不前,而通貨膨脹率卻居高不下,兩邊夾殺,讓許多人常被錢壓得喘不過氣,也造成一些對人生仍有夢想的年輕人,不惜暫時放下專長,去澳洲做「人家不願意做的事」,以存第一桶金,期待二年回國後手頭能夠寬裕一點,可以去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 這些朋友的勇氣讓我敬佩;但台灣自己的子弟走到此一田地,不知道政府是否感到汗顏? 台灣高教與世代不正義 【聯合報╱林志潔/交大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新竹市)】 清大畢業生至澳洲當「台勞」,引發關注。清大退休教授彭明輝替年輕人叫屈,認為豐厚利潤掌握在四、五年級手上,年輕人只能當奴工,還被抹黑成草莓族去承擔所有責任! 新一期的彭博商業周刊則探討美國高等教育費用,在過去卅年成雙倍提高,二○一○年全美就學貸款總額超過信用卡貸款總額,至二○一一年更超越汽車貸款總額。一名青年表示,每個月她要負擔就學貸款金額高達一千四百元美金,多過她在NGO工作的薪資,自己完全沒有未來可言。 台灣和美國一樣,世代正義問題嚴重。目前的勞退制度,受優惠者為已經退休或正打算退休的人;現行與即將調整的健保制度,好到的是目前正在老化的一群;對土地的建設開發,重在凸顯執政者業績,所謂的經濟重於環保,其實就是將破壞環境的債留給子孫承擔;為求眼前選票,不惜開立各種全民買單的年金和社福支票。 台灣的四五年級生在就業時,經濟正在起飛;反觀六、七年級,甚至八年級生,面臨的是全球化來臨、經濟衰退以及廣大華人社群的挑戰,承擔高房價高消費的壓力,未來的高齡化社會,還得以一養百。 知識的累積和教育,才是年輕人競爭力的來源。但為了拚進所謂的世界百大,以凸顯學術行政者的功績,台灣高教重心放在各類期刊的研究發表,對年輕學子的賦權、培力與競爭力的提升,置若罔聞。幾所大獲教育部補助的大學,年年都號稱世界排名大有進步,但台灣的學子如今淪為澳洲台勞,難道是「五年五百億」的初衷? 筆者曾以第一名成績畢業於號稱第一志願的法律系,但執業律師後,發現自己在全球化競爭下,外語能力低落,實務能力低落,從沒機會踏進過法院或事務所,連一張訴狀或存證信函都不會寫,一切仰賴雇主的培訓再加上自學。深覺台灣法學教育的不負責任,簡直浪費學生人生,罔顧當事人權益,這樣的教育品質,難怪沒有資格收高學費。 台灣並非沒有就業機會,且就業機會並不僅在本土。問題是:全球化下的職場,所需要的專業和敬業的能力,與台灣高等教育是脫鉤的,高教追求的是不切實際的世界百大,不理解人才為本,學生的就業市場在全世界,學生面對的也是來自全世界的競爭,這種欠缺以學生為中心的高等教育,才是整個世代不正義亟需解決的根本問題! 身為六七年級生,我們處於上下夾殺的關鍵固然為難,但我們更有責任反省前人的專制、霸道與浪費。建立水平和垂直的分配正義,讓現在的學子以及我們的下一代,不要重蹈我們承受過的不幸,這才是負責任的作法。至於某些手握資源卻不知反省的既得利益世代,唉,就別指望他們了吧!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