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結構思維 (Structural thinking)之定義
2007/06/28 18:38:03瀏覽1164|回應0|推薦1
結構思維 (Structural thinking)之定義

結構主義(Constructionism)主要為探索一種單一密閉體系中其內部所存在之複雜結構,意即形成存在於其內部之間的各個元素的相互關係與結果,因此,結構(Structure),是一種構成、組織之發生與結果,我們進行以結構主義方式為研究方法時,即是研究、認識對象的表層間之結構與深層底下蘊含的邏輯關係。二十世紀初現代結構主義之創始人及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1908-法國人)建立起結構主義的理論體系,他認為:『結構分析方法的目的並非在解剖作品本身的形式或外表表象結構而已,而是在找出其「內在結構」,並探索這一結構所隱含的意義。』根據李維史陀的說法認為:結構主義是緊密地與一個統一的、內在的世界相聯繫,一件藝術創作作品是否能使觀賞者經由作品感受到創作者的理性結構思維與否,也正隱喻(Metaphoric)出作者的深入態度且是否曾在創作過程中透過整體化的思維完成結構;這種理性的能力,不只是表現在作品的具體內容和形式上,而更表現在作品有力、流暢結構線條中。然而,關於「構成」所使用的方法,可由康丁斯基(Kandinsky)在「藝術的精神性」一書當中對於構成的定義獲得印證,即:構成所使用的方法是一:單一的「元素和」,二:「結構」。「元素和」與「結構」都是以完成造形為最終目的,單一的「元素和」是指:例如將無數個點接合則形成線;而利用「結構」手段後才有二次元或三次元的架構結果產生。所以,不論是平面構成、立體造形或是由平面再轉化、延伸為立體,思考運用何種方式來建構作品以達到創意表現則是一種創作「路徑」(Path)的抉擇,選擇正確且精準的路徑才能事半功倍。

思維(Thought)是意識形式的一種心理反映現象。其存在的形式反映在人們對事物及其發展的主觀看法、意見甚至是做法上,思維方式一旦顯示出其特性,即成為人們有意識的行動指引。思維模式對創作發想過程而言,是指一連串靈感發生、醞釀以至欲達熟成地步之作品呈現之間所仰賴的「催化劑」;如果將創意思考運動比喻成一種化學實驗,則充足與適當、正確的催化劑有助於實驗之成功。而創作「發想」(Originate, from concept to creation)是指從主題(Theme)、概念、想法(Concept)形成之後,所引發的一連串思考性與知識性的研究動作(Research),進而產生創意、發明的過程模式。它不但是指設計者須對設計主題(Theme)做深入了解,更包含多元性的蒐集資料(Searching sources),如此創作發想模式如果建立,創作者才不致於僅僅憑個人有限之感官經驗便判斷創作路徑而畫地自限;創作者經過長時間的思維過程中,將各種可能之思維要素、形式和方法經由腦力激盪與思考選擇,形成了某種習慣性思考問題的方向、程式而形成一種的思維結構,即稱思維方式。

由以上理論可知:若將「結構」與「思維」分開,就好比空著腦袋只是運用手做些無意識的操作,有如塗鴉般隨性缺少理性思考。筆者在指導初學服裝設計的學生時不免發現,大部分學生的思維模式有一些致命的缺陷與慣性(或稱之為通病)使之創意閉塞、直線性思考化,例如,學生通常擅長直覺性、反射性與感性的思維,而對於理性思維、邏輯推理能力則是比較弱的。正因為思考模式受到感性思維的主導而產生了對理性推理的欠缺性,一些「質性」的直覺終因未將其「量化」而無法以科學方法證實之,甚至在技術表現或思維方式上,因為不熟悉此種推理方式(本文所指為專業打版技術)而避之、遠之。

愛因斯坦說:"西方科學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那就是:希臘哲學發明的「形式邏輯體系」,以及通過實驗發現有可能找出其相互存在之因果關係"。未經思維運動所產生的構成結果往往只能完成一些表像,卻未能透過事物的表像進而使觀賞者了解其作品本可產生更佳之構造與流暢的結構本質,也就是說,它所帶來的必然後果就是技術的膚淺和原創延伸、發展性不足,當欲將技術發展到一定以上的程度來完成構成組織時,由於缺乏理論性的思考與理性模式技術而陷入停滯或不夠深入,作品所展現之線條亦無法流暢舒適。
因此,以「結構思維」為基礎的創作模式乃在探索創作作品深度之可能性,與其發想過程的向度之無限延伸的可能。

(摘錄自本人創作論文-存在空間裡的「結構思維」-一場相關「思考對象」與「形式邏輯」的服裝實驗2.1)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llieshih&aid=105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