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9/30 12:19:02瀏覽766|回應1|推薦6 | |
仙鄉陋室前的紫花苑 前言 緣由最近重看兩齣公視文學劇《赴宴》和《曾經》,讓我心有戚戚焉者,有一項是關於外省人朋友的記憶。(前提是,我是一個閩南人) 山人一向對「族群關係」有興趣,在1997年曾經召集過「族群關懷」讀書會。讀友每週定期讀一本有關-族群關係-的書或文章,參與者輪流主持,大家發表一些心得感想。 那時候,「原住民」正名運動甫獲得成果,政府正式公布以「原住民」取代「山胞」一稱。原住民議題如火如茶,媒體或一般民眾口中,談的幾乎都是有關原住民的話題。當時,我們的「族群關懷」讀書會,讀的東西幾乎都是關於「原住民」的資料。 其實,當年我所設定讀書會的讀物範圍,是包括當時所謂的四大族群: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外省人。卻因潮流所趨,辦了約半年的讀書會,討論者盡皆「原住民」的議題。 當然,我是在政大民族所淘過的人,對大陸邊疆民族與台灣原住民,也該有初淺的認識。 很特異者,當年我對客家人的認識最淺。我自己認為,那是因為我成長的歲月裡,在身邊的同學朋友,客家人幾乎都是隱藏人。因為客家人的國語很標準,很少台味,他們也幾乎都不會主動承認是客家人,常被我錯認為外省人。 外省人就不一樣了,不容諱言:在我成長的歲月中,外省人都有優越感,一有機會就自我介紹為某一省人。猶記大學時,有一位同學來自花蓮,籍貫被標記為台灣花蓮人,她極度不滿地向對方糾正過來。也不能怪對方錯認,我也覺得她有台味,被錯認其實很正常。 山人以上所述,均無惡意,只是交代一些時代背景而已。 而我這道地的閩南人(根據族譜,山人為遷台之第六代,在台第一代有譜者乃乾隆時期),不知為何,常被錯認為外省人;當年的我,常為此沾沾自喜。到了公元2000年,在我任職的單位,卻有人錯認我是外省人,錯認者還是外省人。竟有另一閩南人同事說:外省人錯認妳為外省人,妳應該感到自豪。然而,此時此景,我就不再感到自豪了,立刻糾正回來。 如今,我要寫「我所知道的--台灣的外省人」系列,乃是因為我十分懷念那些帶給我溫暖的外省人朋友。 也有台灣人朋友對我說:「那是因為妳或妳身旁的親友,並沒有人經歷過類似228事件,才會覺得外省人帶給妳溫暖。」這話說得沒錯,親朋中沒人經驗過恐怖的殺戮歷程,跟外省人根本沒有仇,感受到的溫暖不會被抵消。 那也是我命好啦,羨慕或嫉妒?甚或不屑?都沒得說嘴。 本網誌無關政治,所言均個人感受;若有涉及政治之回應,立即刪除,敬請諒解!謝謝~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