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我所知道的-台灣的外省人1-前言
2009/09/30 12:19:02瀏覽766|回應1|推薦6

仙鄉陋室前的紫花苑

前言 

緣由最近重看兩齣公視文學劇《赴宴》和《曾經》,讓我心有戚戚焉者,有一項是關於外省人朋友的記憶。(前提是,我是一個閩南人)

山人一向對「族群關係」有興趣,在1997年曾經召集過「族群關懷」讀書會。讀友每週定期讀一本有關-族群關係-的書或文章,參與者輪流主持,大家發表一些心得感想。

那時候,「原住民」正名運動甫獲得成果,政府正式公布以「原住民」取代「山胞」一稱。原住民議題如火如茶,媒體或一般民眾口中,談的幾乎都是有關原住民的話題。當時,我們的「族群關懷」讀書會,讀的東西幾乎都是關於「原住民」的資料。

其實,當年我所設定讀書會的讀物範圍,是包括當時所謂的四大族群: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外省人。卻因潮流所趨,辦了約半年的讀書會,討論者盡皆「原住民」的議題。

當然,我是在政大民族所淘過的人,對大陸邊疆民族與台灣原住民,也該有初淺的認識。

很特異者,當年我對客家人的認識最淺。我自己認為,那是因為我成長的歲月裡,在身邊的同學朋友,客家人幾乎都是隱藏人。因為客家人的國語很標準,很少台味,他們也幾乎都不會主動承認是客家人,常被我錯認為外省人。

外省人就不一樣了,不容諱言:在我成長的歲月中,外省人都有優越感,一有機會就自我介紹為某一省人。猶記大學時,有一位同學來自花蓮,籍貫被標記為台灣花蓮人,她極度不滿地向對方糾正過來。也不能怪對方錯認,我也覺得她有台味,被錯認其實很正常。

山人以上所述,均無惡意,只是交代一些時代背景而已。

而我這道地的閩南人(根據族譜,山人為遷台之第六代,在台第一代有譜者乃乾隆時期),不知為何,常被錯認為外省人;當年的我,常為此沾沾自喜。到了公元2000年,在我任職的單位,卻有人錯認我是外省人,錯認者還是外省人。竟有另一閩南人同事說:外省人錯認妳為外省人,妳應該感到自豪。然而,此時此景,我就不再感到自豪了,立刻糾正回來。

如今,我要寫「我所知道的--台灣的外省人」系列,乃是因為我十分懷念那些帶給我溫暖的外省人朋友。

也有台灣人朋友對我說:「那是因為妳或妳身旁的親友,並沒有人經歷過類似228事件,才會覺得外省人帶給妳溫暖。」這話說得沒錯,親朋中沒人經驗過恐怖的殺戮歷程,跟外省人根本沒有仇,感受到的溫暖不會被抵消。

那也是我命好啦,羨慕或嫉妒?甚或不屑?都沒得說嘴。 

本網誌無關政治,所言均個人感受;若有涉及政治之回應,立即刪除,敬請諒解!謝謝~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lle0109&aid=3364559

 回應文章

Ros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個人見解。
2009/12/12 13:22

先說一下我個人的經驗和認知。

(一)大部分的外省人並不敢「驕傲」,通常許多年長一些的親友和許多人的問題出在「溝通不良」,他們學不來閩南語,所以只能找「同鄉」,尋找「共同語言」和「出生背景相近」的友伴,這是老眷村居民長久以來的問題,眷村分成兩種,一種是隨老蔣來台的高級將官住的,一種是普通軍眷,後者多半與高山族或客家籍通婚。

(二)還是個人經驗。族群習慣比較類似的,像是外省人的吃食和生活習性,這都是「小圈圈」的產生主因,吃燒餅油條或臘肉辣椒的,看到南部水煮肉粽就覺得奇怪,感到難吃得無法下嚥,或許如我會看楊麗花歌仔戲和黃俊雄布袋戲,閩客族群卻從不會喜歡京戲,客家大戲如此,同樣都是溝通問題。多數人彼此都聽不懂嘛!

(三)如上所述,客家人也如此,尋找「共同語言」和「出生背景相近」的友伴,我認識的幾個同學就說:「絕對不嫁閩南籍」與「四百年來都被歧視」,因為觀點和族群認同的角度不同,比如「義民廟」的由來,這使得閩客族群以前的關係很糟糕,八O年代以前出生的,這種感覺特別強烈,所以我認識的同齡朋友幾乎全都如此。

(四)我小時住在桃園,客家和眷村大本營,通婚的很多,我的一個客家男性朋友,說他以前在高雄軍營被欺負的原因是「他只和幾個來自桃竹苗的袍澤說客家話」又太「驕傲」。

所以溝通不良是彼此產生心結的主因。

千山獨行(elle0109) 於 2009-12-17 07:57 回覆:

Dear Rosy

很久了, 少來報到......, 故遲予回覆

妳說得沒錯, 妳或我所言, 均是個人經驗與自我認知

在此發聲,純為抒發一己之心得, 見仁見智, 互為參考罷咧

謝謝回應, 讓這荒疏的部落格有點稀落的人聲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