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6/25 14:23:48瀏覽342|回應0|推薦12 | |
在母愛的庇護下,一位11歲的單親女孩出版了三部作品-張蒙蒙和她的博士媽媽 文章引自大華網 記者鄭瑞洲、攝影張春華 11歲就出版三本書,這算不算是奇蹟?“五一”勞動節當天,創造這一“奇蹟”並與韓寒、郁秀一道被稱為“校園文學小鬼當家”的 張蒙蒙 ,來到汕頭為小讀者們簽名售書。與蒙蒙同來的還有濛濛的媽媽———有11年單親母親經歷的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張世君。單親孩子如何成長?家長在培養孩子素質的過程該充當什麼角色?濛濛和她的博士媽媽的故事或許能給我們帶來啟迪。
張蒙蒙現是暨南大學附屬小學五年級學生。她7歲開始寫日記,8歲在報刊發表習作,9歲出版第一本書《告訴你,我不笨》,10歲出版第二本書《告訴你,我不是醜小鴨》,今年又出版第三本書《童年,只有一次》,合計共有60萬字。蒙蒙的書以兒童的眼光觀察世界,真實地反映了當代小學生的喜怒哀樂和現實生活對兒童的種種影響,引人關注,啟示多多。但有誰能想到,這位“小作家”愛好寫作竟是出自對雪糕的熱愛,三部作品均是她吃雪糕“吃”出來的。 據張世君博士介紹,濛濛從小喜歡吃雪糕,有一次她帶女兒上街複印資料,女兒買雪糕時售貨員遞給了一支6塊錢的雪糕,因為平時規定只能買2元一支的,女兒對此感到無所適從。她一向不贊成女兒亂花錢,就喝令女兒把雪糕退回去,換了一支2元的。怎樣才能讓女兒滿足吃雪糕的願望,又能讓女兒體會到賺錢的辛苦呢?她事後想到了讓女兒寫日記,寫一篇就給5毛錢。這樣,每個月女兒就可賺到15塊錢了。女兒一聽就興奮起來,開始因為剛上一年級識字不多,日記就寫成了拼音日記,後來,女兒日記中的拼音越來越少,漢字越來越多。為了引導、鼓勵女兒,她用“我手寫我口”的方法,要求女兒把日記的內容先講出來,再寫下去。此外,她還把女兒的日記裝訂成冊,給女兒“內部發表”。結果女兒越寫越上癮,完全把寫作當作一種娛樂。到了二年級,女兒一篇《永遠報答不完的愛》發表在《廣州日報》上,她把那張80元的匯款單認真地解說給女兒聽,讓女兒明白這就是自己的勞動成果。有了成就感之後, 蒙蒙更是一發不可收拾。 用雪糕做釣餌,給蒙蒙發稿費讓她喜歡上寫作,這是否在跟孩子搞物質刺激?張博士認為,這更主要是一種符合孩子天性的“過家家”的娛樂,因為現在教育孩子,不能再按照我們過去的節儉和我們的童年來跟現在的孩子比,“物質刺激”的娛樂性質轉換成了孩子自我價值的實現,這就是“寓教於樂”,“小作家”也正是從這種娛樂性的寫作中誕生的。
蒙蒙是不幸的,她只在出生時見了爸爸一面,之後媽媽和爸爸便離了婚。但濛濛又是幸運的,沒有爸爸的日子裡,熾熱的母愛使她盡情地享受童年時光,並擁有健康的心態、開朗的性格和良好的成長環境。
在蒙蒙眼裡,媽媽是她心中的偶像,是英雄。這不,她出了三本書,而媽媽卻出了九本書;媽媽已經40多歲了,且身為教授、碩士生導師,可媽媽還要繼續攻讀博士!她覺得媽媽總是朝氣蓬勃、拼勁十足。 說起寫作和攻博,張世君認為,與其讓孩子崇拜歌星影星,不如讓孩子崇拜自己的母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身教重於言教。回顧11年的單親母親經歷,她覺得有三件事最幸福:一是45歲考博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鼓勵女兒的上進心,從另一個角度講也是女兒給了她上進的動力;二是47歲學彈鋼琴,這也要感謝孩子,為了督促孩子,讓孩子看在眼里而不對彈琴有厭倦情緒,自己一彈反而產生興趣,從而調適心情、陶冶情操;三是女兒出書,自己雖然出了九本書,但感覺所有的書都比不上女兒的,女兒就是自己最優秀的作品……
------------------------------------------------------------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