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3/02 13:23:18瀏覽1527|回應0|推薦4 | |
娜塔莉波曼奪下奧斯卡影后的「黑天鵝」,夾帶影評和票房的雙贏,在台灣上映後也獲得了廣大迴響。其中女主角娜塔莉波曼,一邊舞動著脆弱的白翼,一邊施展黑色眼妝下的媚惑眼神,讓人驚訝於當初「終極追殺令」的小女孩已經長大成人,帶著同樣睿智聰慧的光芒,上演了一場明暗人格交織舞動,情慾和理智的全面攻防。 「黑天鵝」的劇情,從預告片就能窺知一二。娜塔莉波曼飾演的Nina,脆弱而壓抑,為了爭奪一人分飾二角的「黑天鵝」和「白天鵝」,將自己的神經繃至極限,只為求鶴立雞群,奪得演出角色的機會。然而,舞團卻在這個時候出現了一個強勁對手,Lily,她媚惑而性感,一顰一笑,都自然流露著野性的光輝。 Nina和Lily,一個就像是白天鵝,如玻璃鞋精緻易碎;一個就像是黑天鵝,如絲綢般媚惑從容。這兩個女子各有優勢,誰能奪得「天鵝湖」中分飾二角的天鵝皇后,變成貫穿這部戲的主要情節。 只不過,兩女相鬥的戲碼,「黑天鵝」卻將之演繹出了不同於「人格分裂」的格局。 觀看「黑天鵝」時,一直會讓人想到今敏的作品「深藍的恐懼」,因為這兩部傑作皆同時利用人處於高壓力之下的情節設定,探討了人心的陰暗和扭曲,是如何以鏡像、幻覺,逐漸滲入正常的生活。 但「黑天鵝」同時讓人想到了另外一部片:「鋼琴教師」。因為「鋼琴教師」中,母親對女主角所進行的心理壓迫,其實就和「黑天鵝」裡,芭蕾名伶的母親對Nina所做的壓迫一樣;雖然「鋼琴教師」裡的心理壓迫較張牙舞爪,然而「黑天鵝」裡的母親,卻以另一種形式的溫柔攻勢,逐步近逼Nina的生活、心裡,終於在Nina被舞團壓力逼到喘不過氣來之時,Nina內心被壓抑已久的情慾,和黑天鵝角色的黑暗面交融一氣,用最自殘的方式爆發出來。 「黑天鵝」整個故事,看起來像是Nina和Lily兩女之間一白一黑的鬥爭,然而隱約藏暱「黑天鵝」故事中的真相,卻是Nina自身,自我和心魔的痛苦鬥爭。 電影裡Nina常在Lily臉上看見自己的臉,一方面可以解釋為Nina的精神失常,另一方面,Lily何嘗不是她試著隱匿的自己?一個演員如何演出一個完全不是自己的角色,答案很簡單,她不是創造另一個人,而是從自己心中拿出自己原本就擁有的另一面。 從頭至尾,觀眾都無法弄清楚,戲裡究竟哪一部分情節是真實?哪一部分是幻象?這個懸念直至結尾都不曾解開,這個開放式的結局將Nina和Lily的爭鬥以虛無縹渺的方式,置入了觀眾心中。這場鬥爭似真似假,藉此,「黑天鵝」故事的靈魂才演繹至最高峰,這些似真似假的鬥爭存不存在並不重要,因為它們不過是Nina心中兩派勢力的拉鋸,整部電影的情節,不過是華麗出演一個藝術家為求完美,寧可將自己逼上絕境的過程。 「黑天鵝」最為動人之處,莫過於最後一幕場景,Nina口中說出的那句話。整部片,動用了「人格轉換」、「虛實交錯」等等手法,卻表現出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主題:何謂完美? 原來所謂的完美,從來都不是站在舞台上,讓觀眾看到自己華衣謝幕。完美就像是一盞聚光燈,它從舞台之上直直打下,在被觀眾看見你光亮的衣飾之餘,你還會見到腳下揮之不去的暗影。而一個芭蕾舞者,卻必須同時承載著光亮的注視、以及幽暗的身影,將所有的精神壓力承載在翩翩起舞的雙腿。 所有完美帶來的重量,她都只用趾尖承載。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