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5/01 19:41:16瀏覽824|回應0|推薦17 | |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米蘭.昆德拉 / 皇冠出版社
「最沉重的負擔壓得我們崩塌了,沉沒了,將我們釘在地上。也許最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是一種生活最為充實的象徵,負擔越沉,我們的生活也就越貼近大地,越趨近真切和實在。 相反,完全沒有負擔,人變得比大氣還輕,會高高地飛起,離別大地亦即離別真實的生活。它將變得似真非真,運動自由而毫無意義。 那麼我們將選擇什麼呢?沉重還是輕鬆?」 —— 米蘭.昆德拉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 已經忘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這本書靜靜地躺在書櫃裡有多久了,某一天,參加了一場新書討論會,聽見作家引用了書中的這一句話,好像,是到了讀它的時機了。 這是一本以編年史呈現的愛情小說,也是一本哲學小說。 作者米蘭.昆德拉生於1929年,在1968年1月參加了名為「布拉格之春」的捷克政治民主化運動,這場運動在同年8月20日以蘇聯及華約成員國武裝入侵捷克告終。1984年,米蘭.昆德拉,就以「布拉格之春」為背景,發表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這本小說。 一個在布拉格執業的外科醫生托馬斯,在一次婚姻失敗後,決定不再媚俗,選擇周旋在眾多情人之間,過著輕鬆零負擔的生活,直到他遇到了特麗莎,一個逃離家鄉的酒吧侍女。 特麗莎意外地闖進托馬斯的生活,從此托馬斯儘管依然無法放棄與情人們之間若有似無的關係,卻總在夜裡回到那個有特麗莎的房子。而特麗莎,原本以為逃離了母親的陰影,可以和托馬斯過著只有彼此的生活,卻發現托馬斯的慣性出軌,讓她掉入另一個沉重的深淵,在夜裡總是讓她陷入一個又一個噩夢。當特麗莎被噩夢捕獲時,托馬斯卻只能握著她的雙手,成為她短暫的依靠。 托馬斯與特麗莎建立的家庭,在「布拉格之春」事件朝他們丟下了震撼彈之後瀕臨瓦解。他們逃到了瑞士躲避當局的迫害,卻沒想到托馬斯在當地與舊情人莎賓娜重逢後又開始糾纏不清,身處異國的特麗莎再也無法忍受這樣的不忠,決定一個人回到捷克。 托馬斯在特麗莎離去後,感受到久違的輕盈,他可以自由地和情人們見面,而不用擔心特麗莎受傷的眼神,然而過沒幾天,他卻拋棄這個得來不易的「輕」,回到了原本避之唯恐不及的「重」,對托馬斯來說,在自由與責任之間,最後,他選擇將自由放逐。 什麼是輕?什麼是重?在這個世界上,二分法解釋了很多事,例如善與惡、黑與白。那麼輕與重呢?它們之中誰是正誰是負?或者,輕與重從來都不是我們以為的樣貌? 我很喜歡米蘭.昆德拉,在這本書裡面用一個全知者的角度向讀者說明角色的想法以及音樂與哲學的概念,那種感覺有點像是看著有旁白在一旁口述的黑色鬧劇,搭配著背景音樂華麗登場。昆德拉在書中安排了四個主要角色,年輕女子特麗莎與她的丈夫托馬斯,以及托馬斯的情婦莎賓娜,還有莎賓娜在日內瓦的情人弗蘭茨,他們每個人都對「不可承受之輕」有不同的解釋,有的人最後選擇逃離,有的人選擇繼續前進。讀者跟隨著他們的視角以及步伐,一起思考,一起陷入混亂,見證了他們在輕重之間的取捨,感受到他們在歷經掙扎後,咬著牙貫徹自己的決定。然後發現,這是一條一旦做出選擇,就不能回頭的單行道。 生命中,也許我們也有在這兩者之間搖擺不定的時刻,你,會如何選擇呢? 編輯@黃鈺珍 ---------------------------------------------------------- |
|
( 休閒生活|藝文活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