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9/27 15:19:41瀏覽296|回應0|推薦12 | |
直截了當地說,存在主義認為,一個人存在或不存在於這個世界上,不在於他是否活著,而在於他是否活得有自己的特色,因而能把他自己同別人區分開來。 沙特說,所有的存在主義者,不管他們是基督教的存在主義者,還是無神論者的存在主義者,「他們的共同點,僅僅歸結為這樣一個事實,即使他們都認為存在先於本質,或者,換句話說,我們都必須從主觀性出發。 沙特這些話可以歸納成兩點:存在先於本質,存在就是主觀性。實際上,把這兩點聯繫起來,也就是說,存在沒有本質,存在是主觀創造出來的。 存在先於本質,就是說,任何一個人在存在以前,是無所規定的。只要首先在「存在」中,才能有所謂的「存在成什麼」的問題。存在主義認為,任何人的生活不應該預先有任何規定性:「你要怎樣生活,就怎樣生活;先活下來,這是先決條件。你活著,也就是存在下來;有了存在,才有你自己。」 沙特說:「存在主義的宗旨就是要使每個人自己來掌握自己,同時,要把每個人的存在的全部責任直接地放在他自己的雙肩上來承擔。」 我想存在主義也間接對「先有蛋或先有雞」做出解釋,與其去討論先後,不如去討論「本質」上的差異。人也是一樣,不用去計較是否含金湯匙出生,或是,含手指出生,意指白手起家。因為也沒有辦法改變。如果能夠從改變自己「本質」上著手,比空談的理論來得有意義。 書讀的好,或者,考試考的好,並不等於,學問就一定好。也不等於在工作上就會做的好。就好比有的人國中畢業後經過自己勤勉努力、肯學習以及在失敗後勇於挑戰,然後成就一番事業。另有一些人自小讀書一級棒,考試常拿第一,最後致力於象牙塔裡的工作,或是,人稱之「蛋頭學者」,他們對生活上的經驗或知識在實際上是缺乏的,他們常用「數據」來推論人民過得好不好,就是用科學的「理性」角度來分析人民生活的品質,相較之下,欠缺人情化的因素。 政府常用平均薪資水準來衡量要不要調整勞工基本薪水的問題,這是不公平的,資本社會的弊病。 我認為要分成三個族群來探討: 第一類,平均薪資在中產階級之上的人,要負擔較大的社會責任,簡言之,稅要繳的比較多,但如果捐獻的金額有一定的數量,可以扣稅並且頒發榮譽獎章,並且在謀體公開成為榮譽市民。這樣可以產生連鎖效應,藉此提升個人所缺乏的榮譽感及責任感,取之於社會,便回饋於社會。 第二類,中產階級,勞工會佔大多數,對於勞工的補助要比公務員的福利來的好,而且要享有終身福利制度,就比照公務員投保幾年後,可領有終身俸。確實保障勞工福利及基本薪資,雇主如沒有按照勞基法,最高可勒令停業,這是尊重人類生命的表現。有些人用生命在工作,他就有權獲得較高級的待遇跟照顧。如果光是在辦公室上班出門有轎車接送,並不需要太好的福利供給。 第三類,弱勢族群,提高清寒補助門檻,但補助額度可以降低,便不會造成國家經濟負擔。以及增設行政部會統籌管理財團法人以及社會福利機構,全面擴大申請輔助管道,使得申請貧戶補助能見度提高。 一但勞工生產階級,成為國家主力,便會獲得重視,台灣相當缺乏本土生產物,勞工生產階級也包含農、漁兩大類,避免重商抑農,台灣年輕人不想去工廠或是農牧養殖業,而紛紛投入服務業,其中原因,前兩大產業薪水不見得會比較高,投入的勞力也比服務業多,使得年輕人卻步。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