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哲學篇-2
2012/09/25 10:16:25瀏覽295|回應0|推薦5

中國哲學篇-2

今天介紹明末清初的大儒 顧炎武(1613年-1682年),學者尊稱亭林先生,我以下文章也用亭林先生。

在明末清初,經世致用學風高漲,儒學自始即是一種內外兼學之舉。「內」即所謂「內聖」之學或「修身養性」之學;「外」則指所謂「外王」(外王,外在的王道) 之學或「經世致用」之學,經世理想和德性修養就是儒家學說中相輔相成、並行不悖的兩輪。亭林先生強調「讀書不如接統緒者,雖多無益也;為文不能關教事,雖工無益也;篤行而不合於大義,雖高無益也;立志不存於憂世,線仁無益也。」

明礬心學者 (明礬為明代陽明心學員們) ,甚至一些心學家常提起經世之學,如陽明子弟王畿說:「儒者之學務於經世。」明末學者黃宗羲說:「受業者必先通經,經術所已經世,方不為迂儒之學。」;王夫之說:為學注重「經世之大略」,傅山主張「學必實用」,等等。

亭林先生提出經學即理學,他認為所謂經學,不是章句之學,而是經世之學。他說:孔子刪述六經,即伊尹、太公救民於水火之心,而今之注蟲魚、命草木者,皆不足以語此也。故曰:「載之空言,不如見諸行事。」

二是以理學為宗,亭林激烈地批評了宋明理學,但他並不是一概拒斥理學,他所批評理學的是作為佛釋老莊之學、語錄章句之學、帖括應試之學的理學,他主張在經學的基礎上重建理學。他認為沒有經學基礎的理學是空疏無用之學,只有建立在經學基礎之上的理學才是符合聖人修己治人之道的實學。其亭林先生的學生潘耒在〈日知錄序〉中說:「先生精力絕人,無他嗜好,白少至老,未嘗一日廢書。」

他的好友王宏撰稱其:「四方之遊,必以圖書自隨。」果然亭林先生手不釋卷矣!

85新銳作家呂崢言:對此心學和理學發表看法。心學的方向由心指向物,心馭萬物,自尊無畏,使人始終對外部世界保持濃郁原始的興趣和積極性;理學由物指向心,填鴨灌輸,使人喪失獨立思考的能力黑白不分,喪失對社會家庭乃至自身的責任感,膽小怕事碌碌無為。心 (良知) 主宰 「意」,透過意識活動作用於「物」(事)。由此引出知與行之關係。知就是良知,行就是實踐。400百多年前的人被物質矇蔽、填充於心而不知,反觀現代人何不嘗也是如此。

何謂知行合一之境界:「路歧之險夷必待身親履歷而後知,豈有不待身親履歷而已知路歧之險夷者?」

一般人因工作而忙碌,要聞陽明心學非容易之事,陽明心學最高指導原則,在工作時不會因為事務繁雜而生怒心,或是他人言詞偏激而發怒,不會因他人曲意逢迎、巧言圓轉而生喜心。

因此我們必須常懷君子之心。君子是修養高之人,君子見多識廣、心胸豁達、不貪圖小利、心懷坦蕩、談吐不俗,而妙語連珠,因歷練久而見識深,進而成淵默、沉靜之心,遇事能臨危不亂。

如何擁有光明之心?深入思考全面把握,說服自身,內心平靜。蘇格拉底說過,未經審視的生活是毫無價值的。王陽明說:心外無物。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andolph&aid=6887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