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哲學篇-1
2012/09/24 22:30:24瀏覽217|回應0|推薦5

 

中國哲學篇:以道家看法,人失去原有的道德,乃是因為慾想太多,知識太多,人竭力滿足慾望,以求快樂。殫精竭慮,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盲目,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攻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呂崢言:我們只不過是從自然界中的有機分子經過漫長歲月而發展出來的一具為了滿足肉體慾望的精密機器,與其他物質並沒有甚麼區別,萬事萬物都按照大自然的既定規律下演變。虛生實,實生虛,生下來終究要死,一切原本就沒有意義。但是我覺得即使如此,人也要拒絕平庸,使你的眼神充滿著堅定的意志、不凡,杜甫的《望嶽》: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王陽明先生,有一次王純甫(當時的教育部長)問他說:我時常把上上下下的關係弄得很緊張,我該怎麼辦,王陽明告訴他說:你要像剛出爐的金子一樣,正在經受最後的治煉,它的變化氣質最是緊要關頭,平時要發怒現在不能發怒,平時驚慌失措現在不能慌恐不安,「能有得力處,變是用力處。」

天下是變化萬千,我們的反應不外乎喜怒哀樂這四種心態,練出最好的心態也是學習的最終目的,為政的藝術也在其中。

王純甫似懂非懂地離開了,過了二個月後來信說還是不太明白,繼續請教,王陽明只回了他一句話: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心外無義,心外無善。

人會有喜怒哀樂乃是外界事物影響我們內心的感受,以致於產生了這四種變化,但人乃是肉體凡胎,情慾好惡總使人迷惘。

朱熹是一位南宋大儒,南宋理學家,他的理學觀點認為,人有本性與理智,本性為人心,理智為道心,道心有仁義禮智信的特點,人心有飢食渴飲愛美女。所以性乃人心,理為道心。

王陽明則提出:心 = = = 良知,恆等式。佛洛伊德為:性 = 本我,道 = 超我,良知 = 自我。王陽明言:知 (本然狀態下的良知) (實際踐履) (明覺狀態下的良知) 舉例如下:你知道縱欲傷身,嫖娼不好,每次一拿到工資還是屁顛屁顛的往按摩店跑。直到有一天,你看到媒體上關於愛滋病患者的資料統計嚇個半死,然後又遇到平生自己的真愛,便決定洗心革面,再也不生活糜爛了。你知行合一了。所以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何謂意:心之發動處為意,即是所謂我們的動心。而內心意思表現於外即使用口說出,也就是包括在行的範圍。

當明朝惡名昭彰的巨患極品惡人:劉瑾、焦芳、嚴高、魏忠賢…等,說原始良知我們也有阿,怎們可以說我們是壞人,要求修改明史。對此,王陽明只是想說:爾等有良知,但是爾等的良知已被私慾阻斷,知與行割裂為二,「良知自知,原本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知。」

從未明白的的良知而受到他人或外界引導出的自覺良知,及經歷過險夷歧路實踐的知,這時的良知已是圓融飽滿。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andolph&aid=6887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