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初修禪定入門方法(二)】/南懷瑾
2016/05/24 21:21:25瀏覽1955|回應0|推薦12

【初修禪定入門方法(二)】/南懷瑾

 【初修禪定入門方法(二)】/南懷瑾


意識法門--這個法門.包括了所有一切的法門,擴大的說.就是八萬四千法門,大體上,也就是百法明門論中所列具的。前面所說的那些法門,雖然都是與五根塵境和五識的關聯,但五識是由意識為主的,五識不過像是五個傀儡上場,後面有牽線的人,這些線的主力,就是意識,而牽線的人,就是心王。
.

凡所有的法相,都是由心所生的,所以,一切的法門,都是意識所造作出來的,現在又單獨提出意識自性,勉強再當一個法門來討論,舉凡觀心、止觀、參禪等方法,都應該屬於意識法門。
.

觀心法門在開始的時候,所觀的心並不是自性真心,而是有生滅的念頭,也就是意識的妄心,在靜坐觀心的時候,只要內觀這點,向自己的意識內,尋找生滅的妄心,去注意這個念頭妄心的開始和消滅,以及來踪去跡。像這樣的內觀接續不斷生滅的念頭,直到有一天,念頭生滅之流忽然斷了。這時前念已滅,滅了就不去理它,後念還沒有生,沒有生也不去引發它,前念已空,後念未起,當體空寂。這個情景就像香象渡河一樣,巨大的香像有巨大的魄力,不論多急的河流,它卻不顧一切地橫渡而過,身體截斷了水流,到了這個境界就是到達了止的境界,佛學上稱為“奢摩他”。
.

可是這個止的境界,並不是徹底究竟的根本,這只是一個相似空的靜止境界,要在當體時去觀,觀到“有”是“空”而起的,“空”是從“有”而立的,“生”“滅”是“真如”所表現的作用,“真如”也就是“生滅'的本體。
.

能夠觀到了這個境界,不論任何一邊而見中道,最後,邊見舍除.連中也丟掉,就是到了觀慧的程度,佛學上稱為“毗缽舍那”。
.

止觀修成之後,以止觀雙運為因,修持下去,自然得到定和慧都具有的果實。再一步一步繼續修下去,就是十地菩薩一地一地的上進,最後證得圓滿菩提。
.

天台之學、藏密黃教菩提道炬論、中觀正見等學,都是屬於這個修習的範圍。
.

至於參禪的法門,在初期的禪宗,沒有任何的法門教給學人,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哪裡還有一個法門給人呢?後代參禪的人,他們的方法卻是參話頭、起疑情、做工夫,這些不是都屬於用意識的法門嗎?
.

不過,禪宗的用意識入門,與其他法門不同,就是把疑情作為“用”。
.

疑情是什麼?疑情並不是觀心的慧學,像止觀法門一樣,也不是百法明門論所列舉的疑。疑和情連繫起來,就深入了第八阿賴耶本識,帶質而生,此心此身,本來是相互凝合為一的。不過,在沒有開悟以前的人,像是胸中橫著一個東西,拔也拔不掉,一定要在適當的機會、環境和接引下,才會豁然頓破,所以說:“靈光獨耀,通脫根塵。”“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

如果要達到“末後一句,始到車關,把斷要津,不通凡聖”的境界,卻不是言語文字可以形容描寫的,這是踏破“毘盧”頂上,拋向“威音”那邊,也就是說涉及了無始以前,就是與千聖一起商量討論,都難解釋的事情,哪裡會是我們用思慮討論所能了解的呢?
.

定慧影像

佛學中的小乘之學,是由戒開始人門的,能夠持戒,才能夠進而得定,有了定,才能夠發智慧而得到解脫,最後達到解脫知見的境界。
.

佛法的大乘之學,是由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為開始,進而達到禪定,最後得到的結果就是般若智。
.

佛法中所論及的止也好,觀也好,都是定慧的因,都是修學的最初情形而已。
.

用六根的方法修學,演變出來了八萬四千法門,所有這一切的法門,開始都是為了使意念靜止,意念達到了止就是定,定的程度以功力的深淺而有差別。
.

修定的方法,有的是從“有”入門,就是藉著有為法,而進入“空”。有的是從“空”開始,就是空掉一切的“有”,而知道“妙有”的用。法門雖多,目的都是一樣,為了達到定而已。
.

現在先來談一談定的現象:凡是能夠把心念系在一個目標上,控制心意在一處不亂,就是止的境界,也就是入定的基礎
.

什麼是“定”?

定就是不散亂,不昏沉,惺惺而寂寂,寂寂而又惺惺。
.

也就是說,心念已寂然,但卻不是死寂,所以稱為惺惺,表示火熄了,但仍有火種埋在灰中,這個惺惺寂寂的境界就是“定”。
.

“不依心,不依身,不依也不依。”達到了這個境界,心念不依附在心,也不專注在身,連不依不專注也都丟掉,就是“定”。
.

在開始修定的階段.往往不是散亂,就是昏沉,或者是一會兒散亂,一會兒昏沉。其實,我們人天天都是這個樣子,一輩子都是這個樣子,不過自己不知道罷了,下面先討論散亂和昏沉這兩種現象。
.

(一)散亂心念粗就是散亂,心念較細的散亂稱為'掉舉”

修定的人,心念不能夠系止於一緣,反而妄想紛飛,滿腦子都是思想、聯想、回憶、攀緣等,不能夠制心一處,這就是粗散亂。
.

如果心念不大散亂,似乎已經繫住一緣,但仍有些比較細微的妄念,好像游絲灰塵一樣的往來,全然沒有什麼干擾,但是仍然是一種微細的纏眠,“多少游絲羈不住,捲簾人在畫圖中”的味道,這種境界就叫做“掉舉”。
.

修習的人,許多都在這個“掉舉”境界,因為自己沒有認識清楚,所以不了解自己仍在微細散亂的境界,還自以為已經得定了,這實在是大錯特錯的想法。
.

最初修習的人,如果是妄念不止,又有心亂氣浮的情況,不能安靜下來,最好先使身體勞累,譬如運動啦,拜佛啦,先使身體調和,氣息柔順,然後再上座修定,練習不隨著妄念亂跑,只專注於一緣,日久熟練自然就可以係於一緣了。
.

換言之,如果妄念亂心來了,對待它們就好像對待往來的客人一樣,只要自己這個主人,對客人採取不迎不拒的態度,客人自然會漸漸地散去,妄意亂心也就慢慢地停止了。
.

不過,在妄念將停止時,自心忽然會感到以自己將要進入止的境界了,自心的這處感受又是一個妄念,這個妄念停止時,妄念又生,這樣周而復始,妄念來來去去,就很難達到止的境界了。
.

在修定的時候,最好不要認為自己是修止修定,待止的境界來到時,不要執著想要入定,反而可以漸漸入於止境。
.

在禪坐時,妄念常常比平時還多,這是一種進步的現象,所以不必厭煩。這個情況就像把明礬放進渾水時,看見水中濁渣下降,才知水中原有渣滓。又好像透過門縫中的陽光,才會看見空中的灰塵飛動。水中的渣滓和空中的灰塵都是原來就有的,只是平時不曾察覺,而在某種情況下就很容易顯示出來。妄念在禪定時似乎更多,其實自己本來就有許許多多的妄想,只是在修定時才會發現,所以這不是問題,不足為慮。
.

不過,如果妄念太多,散亂力太大而不能停止的話,可以採用數息隨息的方法來對付散亂,或者用觀想的方法也可,就是觀想臍下或腳心,有一個黑色的光點。另外一個針對散亂的方法,就是出聲念阿彌陀佛,在念到“佛”字時,把這個最後的“佛”字拖長下沉,好像自己的心身都沉到無底的深處一樣。
.

(二)昏沉粗的昏沉就是睡眠,細的昏沉才叫做昏沉。

身體疲勞就需要睡眠,心的疲勞也會使人有睡眠的慾望。在需要睡眠的情況下,不要強迫自己修定,必須先睡足了,再上座修定。如果養成了借禪坐睡眠的習慣,修定就永遠沒有成功的希望了。
.

在昏沉的時候,心念好似在寂寂的狀態一樣,但是既不能係心於一緣,也不起什麼粗的妄想,只有一種昏昏迷迷,甚至無身無心的感覺,這就是昏沉。
.

在昏沉現像初起的時候,有時會有一種幻境,就像在夢中差不多,換句話說,幻境都是在昏沉狀態中產生的,因為在昏沉時,意識不能明了,而獨影意識卻產生了作用。
.

修定的人,最容易落入昏沉的境界,如果不能了解這是昏沉,而自以為是得定,實在是可悲的墮落,宗喀巴大師曾說過,若認為這種昏沉就是定境的話,命終以後,就會墮入畜生道,所以不謹慎還行嗎?
.

克服昏沉的方法,也是用觀想,觀想臍中有一個紅色的光點,這個光點由臍中上沖,衝到頭頂而散。另外一個方法,就是用盡全身的氣力,大呼一聲“呸”,或者捏住兩鼻孔,忍住呼吸,到忍不住的時候,極力由鼻孔射出。或者洗一個冷水澡,或者作適度的運動。一個練習氣功的人,可能不容易有昏沉的現象(有人認為昏沉就是“頑空”境界,那是不對的,“頑空”是木然無思念,類似白痴狀態)。
.

當散亂昏沉沒有了,忽然在一念之間,心止於一緣,不動不搖,這時一定會產生輕安的現象。有人是從頭頂上開始,有人則是從腳心發起。
.

從頭頂上開始的人,只感覺頭頂上一陣清涼,加醍醐灌頂,然後遍貫全身,心念在止境,身體也感覺輕軟,好像連骨頭都融化了。這時身體自然挺直,好像一顆松樹。心念及所緣的外境,都是歷歷分明,十分清晰,也沒有任何動靜或昏沉散亂的現象。到了這個輕安的境界,自然喜悅無量,不過,時間或久或短,輕安現像還是容易消失的。
.

另一種從腳心開始的,先感覺暖或涼,漸漸上升到頭頂,好像穿過了天空一樣,從足下開始的輕安,比自頂上開始的,更容易保持,不易消失。
.

儒家說,靜中沒物,皆有春意.“萬物靜觀皆自得”,這個境界就是從輕安中體會出來的。

〈待續〉
.
圖/網路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0938767770&aid=45628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