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天 真理也 順天則昌 應謙虛圓融放下[文 / 小丘] / 高雄市生命教育協會
2010/09/29 18:04:46瀏覽471|回應3|推薦3

  真理也  順天則昌 應謙虛圓融放下    文/小丘

 海雲繼夢法師非常推崇雲南省騰沖有「三教合一」之傳承,此傳承有如中國文化上的一個明珠,現仍閃耀著光芒!法師曾指示應將這份耀眼的價值推廣於世界。

三教已為中國文化融合成「天、地、君、親、師」之準則,騰沖官民將之書於廳堂之上,正中只立「天地君親師位」之主牌,莊嚴肅穆,故能教化子孫傳之久遠,今中國文化即將復興,爰將當日隨法師於騰沖弘法所記,略書於次,期待大眾能發心共同弘揚!

   真理也  順天則昌 應謙虛圓融放下     (頭不牴天)

  所依也  腳踏實地 不離經叛道搞怪     (土不離地)

  開放也  海納百川 宜多聽百姓心聲     (君不封口)

  勤勉也  人倫綱常  勿放任嬌縱溺愛    (親不閉目)

  標竿也  敬老尊賢  要修身治學問道    (師不比肩)

  守分也  安分守己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人不離位)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0938767770&aid=4455929

 回應文章


儒學乃中華文化思想的核心,論語是儒家思想的根本之要,也是中華文化的重心。(續)
2011/01/12 16:22
孔子提供一套完善而詳細的教導,是怎樣的一套方法?

孔子最終的理想是 “世界大同”,孔子深知要達到這樣的理想,必須要以“人”為本體,從修身養性開始,確立“個人”正確的態度與行為;因為只要社會上每個人對自身的每一個角色與身分都能盡心與稱職,所有的態度與行為都能合乎仁義禮智信,則家庭的和諧、朋友的相處、鄰里的對待、社會的安定、國家的富強、乃至整個世界的和平都可以被確立。

孔子明白人非生而知之者,所以他知道,唯有透過教育與學習,知識才能被傳承,文化才能被延續,理念可以不再侷限於個人,而被廣泛弘揚,孔子也知道如果僅靠三五諤諤之士,要維繫世界的安定是窒礙難行的,唯有透過教育,大多數人的言行舉止及思想才有被匡正的機會,而只有在大多數人都能省悟的情形下,世界大同才有實現的可能,因此他開始進行教育的普及,讓各族群、各階級都有接受教育,改善自己的機會。

學習者要能學好任何事物(包括知識、技能、言語、思想哲學),最先要確立的就是學習的態度,所以論語中的第一篇就是學而篇,在論語書中也有多次提到學習態度的確立,儒家認為學習過程是持續的,對既有知識應不斷複習,且一個人在生活中通常身兼多種的身分,所以孔子以“君子不器”及“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勉勵弟子多方的學習並適應環境;孔子直言自己不如老農、老圃,承認術業有專攻,但也痛斥弟子對事對己應有明確的定位,學習要有正確方向;孔子雖熟知禮法,但入太廟時則每事問,顯示孔子尊重不同地方可能有的不同風俗,並以身作則“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學習態度;在孔門中溫故知新是學習的基本態度,孔子同時也提醒弟子“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聞思修三慧學必須並重的道理。孔子所揭示的學習理論包括: 在生活中觀察體會、多方位的學習(文、行、忠、信)、對事對己明確的定位、溫故知新、與聞思修並重。

儒家以人為本體的學習次第,是以個人德行的修養為起點,開宗明義指出孝悌是做人的根本,父母愛惜子女,同時以身作則教導子女學會孝順友愛,是家庭和諧,社會安定的第一步(註一)。論語中同時也多次教導我們謹言慎行的重要(註二),在生活中要善用其心(註三),也藉由“君子行不由徑”,告誡學人即使是最細微處也不可掉以輕心,貪圖方便,以致釀下錯誤。並以智仁勇三達德勉勵學生最終能夠不憂不懼不惑,俯仰無愧的活在天地之間。

除了個人內在修為及家庭和諧之外,孔子也詳細教導了與人相處的道理,在里仁篇中詳細述說了朋友的重要性,勉勵弟子要與有德性的人來往,與朋友相交時要以信實為重;在鄉里間相處要和群,但不可結黨營私;與人相處要觀察其為人,說話要中節,不可失言,也不可失人;聽人說話要保持中道,不以人舉言,不以人廢言《論語‧衛靈公》;對於傷害過我們的人,盡量做到不念舊惡,以直報怨。(註四)

孔子殷切的盼望學生們能清楚的認識自己,並定位自己的道路與生活。
樊遲問稼,看似?百姓,孔子卻不予認同。曾點對於自身志願淺淺的一段話,孔子卻深深喟歎:"吾與點同",那是因為:樊遲想從政,對事對己的定位卻不清楚,孔子對樊遲見地的狹隘及對自身識見不清很是無奈;曾點清楚明白自己無意於仕途,在師徒同學對話時,琴瑟鏗然,不急不徐,顯露人不知而不慍的修養,"暮春時,與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沐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顯示他與人群及自然和諧共處,享受生活,熱愛生命,且把家庭經營的很好(曾子是聞名的學者與孝子),在鄉野間展露君子之德風,其實是孔子最放心且深深認同的學生之一

除了證明論語與佛陀教法之意涵相同外,為了了解論語在歷史上的驗證,也參考資治通鑑,嚴格說起,此兩者的確有無法切割的因緣
1、兩者皆是真理,付諸文字、語言、歷史等訊息,以教化人心
2、論語是真理、原則大綱與實踐的方法,資治通鑑記載史實,涵蓋不同朝代的更替,串連不同時空的歷史事件與生命,正可闡述與印證論語的真諦,為論語提供了補充說明與實例,從論語與資治通鑑之中,每個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註一)1.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2.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
(註二)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論語‧為政》
(註三)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論語‧陽貨》
(註四)1.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論語‧公冶長》
2.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


儒學乃中華文化思想的核心,論語是儒家思想的根本之要,也是中華文化的重心。(續)
2011/01/12 16:10
儒家對一個人最基本的要求是自重,孔子期許弟子們學會自重,因此在論語的章節中,對於"君子"有詳細的解說,對於讀書人(士)該做甚麼,也有明白的提點!藉由對自身的尊重與自律及對自我的省思過程中,我們可以較容易學會推己及人的同等心,對人容易更有包容力,相對可以減少很多痛苦及摩擦。
  
  孔子勉勵弟子們對事以真,對自身的工作與職司務必盡心盡力;但孔子更在意的是追逐所謂成功的動機及過程是否合乎禮法!因為行為必須合乎禮,出自對人真心的體諒與互助,才能擁有真正的成功,在過程中才能得到學習與成長,才不會導致不好的後果。
  
  對於物品,我們所著重的是站在一個恭敬的角度與立場,以擬人化的態度,將物品視為一個生命體,在使用時能珍惜愛物,同時盡力使資源發揮最大的功效。
  現今的社會,,君臣關係已沒有帝王時代那般嚴密,也因為輿論與人身自由的擴展,現代的社會比起以往,需要更多的彼此尊重,互相體諒,並接納不同的聲音與意見,才能祥和安定。
  
  論語所涵蓋的層面,從個人的品行修為,家庭的倫理道德做起,逐步擴展至人際關係,進而安定整個國家社會。在論語中,以完全涵蓋了修齊治平的道理,也因此,現代人比起前人,在靈性提升,身心淨化,倫理(生活與倫理),道德(公民與道德)等其實更需要研究論語並以之為依歸,尤其個人教育須由幼兒懂事時開始教育。論語中,最基礎也最重要的,就是修身養性,唯有個人的品德能夠培養完善,才能建構安詳和樂,有次序、自(他)律,依循法理的社會,如此衍伸出之人情世故,做人做事之道理才有依據。
  
孔子的教導由個人擴展到國家,分成下列幾個面向:
1. 個人的學習與修身養性,乃至於安身立命之道
2. 在家庭之中如何盡孝道
3.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
4. 君臣之義
5. 執政者如何治理國家


儒學乃中華文化思想的核心,論語是儒家思想的根本之要,也是中華文化的重心。
2011/01/11 22:54
論語的精髓不僅是人道主義,同時涵蓋所有待人處事接物的智慧:在人我之間,闡揚平等自重的精神與圓融的境界;人對事則強調專注及全力以赴的態度,除了目標的達成,更重視過程中團隊的互動,在彼此體諒、互助合作的氛圍下,每個成員都能獲得學習與成長的空間;物我關係則藉由擬人化,以恭敬珍惜的角度和立場,發揮資源最大的價值。
  
  論語的實踐則由個人的品行修為做起,組成和樂的家庭,再擴展到人際關係與社會各個層面,進而影響整個社會國家。雖然現今的社會結構不同於君主時代嚴密的階層制度,但是更需要接納、尊重、包容與體諒的溫馨祥和。

  細細咀嚼孔老夫子在這部論語中要告訴我們的真正意涵,其實已經涵蓋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首推修身養性,唯有健全成熟的人格,才能有幸福美滿的家庭,那麼社會國家自然安樂富強,因此當我們汲取論語的智慧在最基礎的「修身」之中實踐,「修行」的起點已經開始啟動。
  
  儒學是中華文化思想的主軸,論語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經典,也是中華文化的重心。論語的內容主要選自至聖先師孔子與弟子間的互動,以及孔子及其弟子們重要的言行舉止及思想,全文採用章句重點式式的節錄,短短的20篇中,濃縮了孔子畢生的精華,字字珠璣。現代人因為心靈及思想混亂,所衍生出的各種社會問題,論語可以發揮最好的匡正效果。重要的儒教經典-論語逐漸被忽略,是人類重大的損失。論語涵蓋的範圍極廣,除了最初人道主義的關懷外,同時也包含了所有人事物之間互動的關係。
  
  孔子所著重的本體是人,對於"人"該怎麼修身養性待人接物?該如何在時代中自處?孔子提供了一套完善而詳細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