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漁樵耕讀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
2020/02/20 11:24:10瀏覽874|回應0|推薦17

漁樵耕讀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

漁樵耕讀的典故

漁是東漢的嚴子陵,他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同學,劉秀很賞識他。
劉秀當了皇帝后多次請他做官,都被他拒絕。
嚴子陵一生不仕,隱於浙江桐廬,垂釣終老。

樵則是漢武帝時的大臣朱買臣。
朱買臣出身貧寒,靠賣柴為生,但酷愛讀書。
妻子不堪其窮而改嫁他人,他仍自強不息,熟讀《春秋》、《楚辭》,
後由同鄉推薦,當了漢武帝的中大夫、文學侍臣。

耕所指的是舜在歷山下教民眾耕種的場景。

讀則是講述蘇秦埋頭苦讀的情景。
戰國時縱橫家蘇秦到秦國遊說失敗,為博取功名就發憤讀書,
每天讀書到深夜,每當要打瞌睡時,他就用鐵錐子刺一下大腿來提神。

漁樵耕讀是農耕社會的四業,代表了民間的基本生活方式。
現代人之所以喜歡漁樵耕讀,
應該是對這種田園生活的恣意和淡泊自如的人生境界的嚮往吧。

漁樵耕讀山水田園,被一代又一代被每一位疲憊不知歸路何方的漂泊遊子之心所追思,成為精神的一種釋然有解。

就像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詩中所云:「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青月近人」。

「孤舟」「江渚」本就是是心靈被放逐的意象,「移舟」二字將孤舟和飄零之意囊括殆盡,況且所泊之處還是「煙渚」,家園迷茫無可求索。

「日之夕矣,牛羊下來」這幅日暮人歸的華夏民族意識深處的「歸處」便開始隱隱作痛……是故一到「日暮」「客愁」新。每當日暮來臨時,無所歸依的遊子便要起家園之思,等待著的精神家園一次又一次地呈現。「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則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人與自然相親和的圖景,是精神家園的物化呈現,為前面的追尋提供了歸宿。從當下心靈孤寂漂泊無所棲息的現實中尋找精神出路,到詩人在自然天地中找到了內心的古老精神居所的親切感,內心的淒涼孤苦得到彌合,從而完成了一次心靈的旅程,只有這樣的詞句才會感染打動同樣也曾在生活的某事某刻尋求心靈的歸宿卻無解或也曾隱約嚮往著漁樵耕讀般的詩意生活的讀者的情感,美感體驗由之而生。


「松月生夜涼,風泉滿清聽」, 「落景余清輝,輕橈弄溪渚」 清幽而愜意;「白首垂釣翁,新妝浣紗女。相看似相識,脈脈不得語」釣翁和浣女將江間晚景裝點,山水田園水乳交融,似曾相識而又無由得語令人讀來心情舒暢;「日落伴將稀,山風拂蘿衣。長歌負輕策,平野望煙歸。」山路艱險卻也阻擋不住樵夫的愉悅之情,暮山獨歌反襯出一派幽靜。這些詩雖清麗幽靜,但了無枯寂落寞之感,反而透顯出一股盎然的情致。

【老子的世人時病藥方】

三代之後國君帝王不再遵循王道而走霸道之路;所謂竊國者諸侯,將國家城池看成自己的囊中之物、酒池肉林。老子看到為君者貴難得之貨,巧偽而多欲,面對「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的現象只得開出「聖人為腹不為目」的救世藥方,「去彼」去的是酒肉聲色,而「取此」取的是還天下之人一個安貧樂道的漁樵耕讀的和諧環境。


不要說老子的時代了,現代人更是將其演繹的有過之而無不及:現代化的科技讓人於聲色之中流連忘返,古時的騎馬打獵競賽也變成了豪車的激情與速度……

現代人更加需要在夜深人靜或獨處之時品賞觀賞漁樵耕讀,超越現實功利的拘囿,以一顆自由的心靈來貼近自然和宇宙,返回古老的心靈棲息地……

詩詞雲「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是一種價值追尋,大江代表著無限的宇宙自然以及人類歷史,風流人物被歷史淘選,只有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才可以被留下,可是什麼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是非成敗?功名利祿?都不是,這一切都是虛無,不要說「非」這個價值要淘掉,「是」也得淘掉,這些虛無的是非概念都要去掉,「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只有漁樵耕讀的生活是最本質的,永恆的自然才是最本真的。


此對《漁樵耕讀》書鎮為瞿利軍的重要代表作品,曾多次出版。作品整體圓潤而飽滿,以淺浮雕形式,採用傳統山水畫的構圖,刻繪出山腳水濱漁樵耕讀的閒適生活,令人心生嚮往。

【孔子的大同世界】

老子之後的至聖先師孔子也曾在他的「理想國」大同之世里描述過漁樵耕讀的田園之境,《論語》中記載: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孔子以謙虛的態度讓學生各自分享自己的心意)

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呻之。(我子路可以用三年時間就把一個經歷連年戰爭且內部財政困難還不斷發生災害饑荒的中大型國家治理的有條理。)

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冉求略謙虛地說只要方圓六七十里或者更小的國家,三年我可使國家繁榮、全民康樂,至於禮樂這類文化根基等待高人來著手。)

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公西華說我是不能卻願學習罷了,我可以做一個很好的外交官,應對得體之間。)

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孔子問在一旁鼓瑟的曾點,曾點停止鼓瑟,說我和他們三人所述不同,我只是想當春天來了,冬衣一換,穿上舒適的衣服,農忙也過去了,和成人五六人,十幾歲的少年六七人,到沂水去游泳,然後唱歌跳舞,大家盡興之後快活地唱著歌回家。孔子說我和你想的一樣。)

孔子為何只與曾點有著共同的精神追求,相信你我各有各自的看法……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q2jnv3g.html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0938767770&aid=131777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