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清水祖師在臺灣分靈 / 清水祖師文化交流
2017/10/30 21:26:25瀏覽3489|回應0|推薦5

清水祖師在臺灣分靈 / 清水祖師文化交流

一、概況

《安溪縣誌》(1994年版)載:“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安溪鄉民開始入墾臺灣”。他們在家鄉敬奉清水祖師,入台時,隨身攜奉清水祖師神像,作為保護神,供奉於自家廳堂。由於祖師靈應,佑及四方,迅速成為眾人崇奉的神明,紛紛立廟祀奉。南明永歷年間(16471661年)臺灣就建有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一座是台南縣龍崎鄉中坑村三塊厝14-1號代清宮(又稱祖師公壇)。該壇祖師公原為李演個人私有,系李演先祖跟隨鄭成功渡台時,從安溪清水岩攜奉去的,後成為公佛。另一座是彰化縣二林鎮萬合裡七鄰成田巷6-1號新興宮(又稱祖師廟)。至清代,安溪鄉民大量遷台。臺灣境內供奉清水祖師寺廟迅速增加。本志收錄臺灣境內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176座,其中,台南縣39座,高雄縣23座,臺北縣17座。

二、臺灣境內供奉清水祖師寺廟選介

 

    

 

石泉岩,位於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三段二○六巷100號,俗稱六張犁祖師廟,占地面積約3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50平方米。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供奉清水祖師,兼祀釋迦佛、彌勒佛、觀音、玉皇大帝、關帝、天后、楊戩、中壇太子、齊天大聖等。廟宇懸掛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內閣中書舉人陳樹藍手書“石泉岩”匾。

岩宇建於山上,岩寺旁有一古老山徑,系清道光年間艋舺到南港、深坑等地的通道。沿此通道登百余石階可達山頂眺望臺北街市。

岩宇祖師聖像乃天然巨石雕鑿而成,為鎮殿祖師。因祖師由艋舺分爐而來,故雕塑皆仿“落鼻祖師”,並經常迎請艋舺“落鼻祖師”聖駕光臨。祖師之旁奉四大護法神。農曆正月初六日為祖師聖誕日。

 

屈尺岐山岩

 

岐山岩,位於臺北縣新店鎮屈尺裡52號。屈尺古名“雙溪口”。據“拓建屈尺岐山岩清水祖師廟記”記載:

屈尺位於文山南偶,昔此草萊未辟,人跡罕至。迨遜清咸豐辛亥年(1851年)有從福建安溪移台拓殖之林、劉、王、張、周等姓先民,偕臨視愛其山迴水,然人境所美。率子弟及他族隨攜之清水祖師香信,置案虔奉,自是人健歲豐,日久蕃衍,嚴然成莊。越十一年間同治壬戌(1862年),而由艋舺清水岩祖師廟分靈設位以供奉祀,以為造廟之始,惟神明正直,護境庇民,日益靈應。

民國十二年(1923年)癸亥仲秋,弟子王德福、林泗溪、周呆九、劉木生、翁海水、劉文通、張金英、劉三木等,有感廟壇簡陋金身未造,倡募同志輸財出力,一面鳩工備材,擴建壇寺。適時祖師真神,顯靈出乩,賜名“屈尺岐山岩清水祖師廟”,廟名遂定。一面至萬華禮聘唐山雕刻神像,名師恭雕祖師金身。翌年十月,金身就新廟成。

其後為健全廟務,增建廟貌莊嚴,曾多所修護。其一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甲戌正月初六由各甲選出管理人計城仔甲王家齊、山腳甲劉魁梅、頂店甲翁海水,下店甲劉文通等當選。一九六五年乙巳十月由管理主任委員王家齊、委員林永勝、許泉、林再傳、林錦文、周錦和、蘇成吉、張中山、劉添丁等,建議重修,于翌年祖師誕辰竣工。一九八○年庚申四月,管理主委王家齊,宣導配合屈尺社區建設,增建拜堂左右廂房,並撥廟款購地獻建社區活動中心。

繼獻地善舉後,翌年辛酉五月,主委王家齊,委員林再傳、林錦文、周錦和、劉宗文、王金能、林世宏、張賜福、唐天珍、林泳沂、王進福、張源宗、王良和、翁良孝、陳武雄、唐永勝、陳卿等發起擴大廟殿規模,募款購地興建後殿三十六坪,精構細築,曆四寒暑。一九八五年乙丑月,始告落成。

農曆正月初六日為清水祖師聖誕,四月二十四日尪公繞境遊行。尪公有大尪公和小尪公。大尪公來自木柵張姓忠順廟保儀大夫張巡,小尪公來自景美高姓集應廟。保儀尊王許遠約於民國十二年(1923年)左右奉于屈尺。祖師司醫濟藥佈施雨露,尪公司驅蟲害。開廟老祖有楊道,周明協侍,旁有四尊分身,安置於後殿中室。左室奉關聖帝君二,保儀大夫、尊王各一,大夫白麵文身,面貌兇惡,尊王黑面武身面相慈祥,分別來自木柵、景美。右室安置文衡聖身兩尊,關平、周倉各一尊。前殿安置鎮殿祖師一尊,分身三尊,前有中壇元帥,左龕置文昌帝君二尊,右龕有福德正神五尊。後殿之中側室為太歲殿,有觀音二尊、保儀大夫二尊、尊王一尊,太歲符一幅。農曆正月十五日法師作法事。

 

草濫清水宮

 

草濫清水宮,位於基隆市七堵區泰安路二巷10號。清咸豐年間,部分艋舺人因避戰爭及洪水災害恭奉清水祖師至草濫墾荒。1951年,翁詩生當頭人時將草寮改建為廟。翁氏建廟有功,並精于北管曲樂。宮廟主奉清水祖師,有老祖、二祖、三祖、寄祀、鎮殿各一尊,協侍楊道、周明,另有玄天上帝四尊,媽祖、土地公二尊。因宮內附設北管樂團,故奉祀西秦王爺,田都元帥兩個樂神。清水祖師與田都元帥的聖誕為正月初六日與八月二十三日,持續慶典六日。

 

友蚋清水宮

 

清水宮,位於基隆市七堵區華新一路39號。相傳,祖師是由當地高氏從艋舺分派而來,年代不詳。後寺廟管理權由高火得傳至廖修田,再傳蘇登財。主奉清水祖師,有老祖和鎮殿祖及各自二個分身,計為六尊。左室奉祀媽祖三尊、觀音、五穀王、彌勒佛、關帝、保生大帝各一尊。右室奉保儀大夫張巡五尊,其神像分香來自汐止忠順廟。

 

沙侖保安宮

 

沙侖保安宮,位於臺北縣淡水鎮沙侖裡77號。據“重修保安祖師廟碑”記載:

保安祖師廟,所以崇祀清水祖師者也。在同治癸酉(1873年)年間,善信先賢躬到清水岩進香恭請尊像,香煙者日盛,福庇無窮。蓋我沙侖子保安祖師廟,系前董事陳良生、葉南星等於民國壬子(1912年)募建於此,民安樂業,蕃衍饒裕。自興建以來,經有四十七年之歷史,廟貌雖曰巍峨,而丹楹畫棟無耀瞻亟待整修。我等有鑒及此,謹集同志籌組重修委員會,倡議重修以重莊嚴,藉以圖謀地方之繁榮,發展桑梓。一九五九年興工,一九六四年落成告竣。董事陳平田、陳屋、委員洪福、林田塗、葉添丁、歐老常、陳金、吳登良、陳老英、吳水生、陳奕溪。

1980年農曆八月增築前殿。1988年農曆十一月,增建兩側廂房。廟中又立“保安廟興建前殿碑誌”,志文:

蓋本廟自中華民國元年壬子募建於此,香煙日盛,民安樂利。緣固,年久丹青剝落無耀觀瞻,一九六四年甲辰重修。廟貌煥然一新,聲靈赫赫,日新月盛,進香者絡繹擁擠,川流不息。我等有鑒及此,倡議興建前殿,信仰諸善信,熱心慷慨踴躍樂捐,共成善舉。一九七三年癸醜臘月興工。一九七九年農曆十二月落成告竣。

倡募人陳屋、陳奕溪、曾清弟、陳培根、郭郁松、陳鑒、林科甲、鐘榮壽、洪清一、歐老常、林水桂、蔡禮讓。

宮內主奉清水祖師,正殿有昭應祖師及其分身九尊,弟子楊道、周明及契母媽;左廂奉祀清水祖師、觀音、媽祖、韋陀;右廂奉保生大帝、法主公、清水祖師各一,以祖師四大護法神及亨哈二將為門神;前殿奉祀秦叔寶,尉遲恭。相傳,廟後方為昔日法軍侵台沙侖之役的戰場,祖師曾發威在竹林中大敗弗郎磯人。楹聯“祖本蓬萊,佛法無邊通台島;師原彭內,神靈有感護鎮民”。

 

大莊平安宮

 

平安宮,位於臺北縣淡水鎮沙侖裡10鄰大莊64號。1966年動工興建。1971年竣工。信徒為港仔一帶。中殿奉祀祖師四尊、天師一尊、玄天上帝、觀音、文財神、太子爺、土地公各一尊。左殿奉關帝、五穀王、太子爺各一;右殿奉土地公三尊。楹聯:“平與清水岩,萬縷香煙留世上;安座祖師殿,千秋燈火照人間”、“平海定風波,惠濟舟帆皆隱渡;安國施雨露,恩沾草木亦欣榮”、“平等十方,滬港潮通南海岸;安寧百姓,蓬萊水接淡江津”。

 

瑞芳龍岩宮

 

龍岩宮,位於臺北縣瑞芳鎮龍川裡1鄰一坑路30號。瑞芳有內瑞芳及外瑞芳之分。內瑞芳古名柑子瀨,開發較早,今名柑坪裡。外瑞芳古名龍潭堵,系清嘉慶初安溪人所開闢。今外瑞芳是瑞芳鎮中心,分為龍潭、龍川、龍山、龍鎮、龍安等裡。百餘年前廖木卿(阿諾)及其弟阿薯師從淡水恭請清水祖師到瑞芳,奉祀于龍山裡(古名焿仔寮)。1958年,李建河受“瑞芳落鼻祖師”庇佑,在瑞芳、三峽等地經營瑞三、海山等煤礦得以順利,還願在龍川裡建廟,並雕塑鎮殿祖師。1989年,李甘同承接重建廟宇,並至清水岩進香請回大陸清水祖師。

宮內主奉清水祖師,有老祖、落鼻祖、大陸祖各一尊,爐主祖二尊,分身八尊。農曆正月初六日為祖師聖誕日,全瑞芳鎮舉行大遊行。

 

宜蘭光明寺

 

光明寺,位於宜蘭市西門路93號。據林漢周《清水祖師簡介》:

本寺清水祖師系于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由大陸接奉來宜蘭市光大裡(新厝仔),迄今約一百五十年之歷史,首由信徒籌組敬神會輪值恭奉。一九七○年初,信徒會發起建廟,由地方熱心士紳鼎力支持。一九七一年,完成初期工程。農曆正月六日,六月六日,十一月六日祭典。

祖師以施藥著名。曾傳,有人腹中有金魚精作怪,祖師以午時水治之,魚斃於腹中,吐出即愈。寺有慣例,每六年至少應一次迎請淡水“落鼻祖師”聖駕來寺降臨。

寺廟中央神龕奉祀清水祖師鎮殿三尊,分身五尊,楊道、周明協祀。神龕上奉楊道、周明各一尊,媽祖二尊、關帝二尊,玄天上帝及閻王天子(包拯)各一尊。左龕有觀音六尊、天后一尊。右龕有土地公十一尊。除農曆正月六日祖師聖誕之外,其他神祗聖誕不慶祝。

 

大湳廣行宮

 

廣行宮,位於桃園縣八德鄉大湳村仁和街。1980年,大湳水尾居民林棕藤、梁坤運、蔡萬樹、王添火、李進長等發起在桃鶑路旁建宮。19801981年,從彰化縣請來關帝和三山國王。1982年,自淡水請來老祖、二祖、三祖及太子爺。1990年,廟宇落成,神入廟。

宮裡主奉清水祖師,配祀中壇元帥三尊,其使役神有犬、黑、紅、青四將軍。據傳,有一患者求拜于祖師,祖師曰:“此病唯有犬肉可治”。忽有一黑犬志願犧牲,信徒得救後,刻犬像入祀廟中。又傳,另三將軍(黑、紅、青),曾救一女,但祖師不准他們入廟,只能在廟外作使役神。中左室主神為關帝及協侍關平、周倉,副神有孚佑帝君、王靈宮、玄天上帝。中右室祀觀音及天后。左室奉三山國王(巾山、明山、獨山)及關帝。右室奉福德正神及其協祀文武判宮。祖師一般農曆正月二日至四日間回淡水,六日為聖誕日。除祖師之外,三山國王為二月二十五日,關帝為六月二十四日聖誕,七月二十一日為普度日。

 

景美萬慶岩

 

萬慶岩,位於臺北市文山區景美萬慶街124號。景美原為安溪人所辟。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安溪移民由大加蚋堡入墾文山,並一路向南開墾。清代文山區有兩大水系——景美溪和新店溪,兩溪在溪仔口交匯。安溪人在此交匯要地,建置文山區最早寺廟萬慶岩清水祖師廟,以庇護行旅安全。據《臺北廳社寺廟資料》載:

萬慶岩在溪仔口,主祀清水祖師。據傳,祭祀祖師能解除傳染病流行,及蟲害等天災地變的危難。最初寄祀私宅,定期舉行祭典。道光十一年(1831年)四月,該莊有志出力,在現址建廟。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前,廟宇為暴風雨所破壞,人民出資修繕廟宇中殿。佛像原由泉州府安溪縣清水岩移來本莊。信仰者為附近莊民。

19904月,許炳南在“文山景美萬慶岩清水祖師廟沿革”匾文中記載:

建廟于景美溪仔口萬慶岩,自道光辛卯年(1831年)仲春吉旦,今已逾一百七十餘年,香火鼎盛,神威顯赫,四境安泰,萬民景仰。一九七六年四月,為開闢景美區第九號道路(即景福街)拆除本廟後殿部份。許炳南向有關單位請求補助修復費用,計新臺幣肆萬零柒百壹拾壹元肆角整,不足之資由地方善信人士支持。爰擇定於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三日啟建,三朝慶成祈安植福清醺,承祖師感應,近十二年來護國佑民,本地人口皆平安和諧,經濟發展。一九八九年,為拓寬水源快速道路,廟前殿部份被徵用拆除。後蓋以本廟構造,仍是昔年所有,建材已不堪使用,亟欲修繕。許炳南、黃義清、陳必強,暨裡長及地方人士等,致力籌畫修建工作。一九九○年竣工,維護史跡,謹以志之。

岩分前、後殿兩大部份,前殿供奉清水祖師三尊,分別為不同時期來自清水岩的神像。前方有八尊分身,副神為李靖、楊戩、保正伯、保正婆。後殿中廂供奉鎮殿祖。左廂奉文昌帝君、天后、土地公。右廂奉恩主公(關羽)、地藏王、天師符。後殿前方神桌供有清水祖師、觀音、五穀王、濟公、法主公、太上老君、上帝公、王母、天樞、太子爺、九天玄女,齊天大聖、文財神、呂洞賓、姜子牙諸神。除祖師聖誕(正月初六)外,其他諸神均不做聖誕。該廟的信仰區在景美、新店大坪林、七張等地。舊時有七十二張輪莊的祭祀法,今已不存。廟中有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萬慶岩”石爐及年代不詳的“門開甘露”匾。

 

會 元 洞

 

會元洞,位於臺北市景美區興隆路靜心小學附近,古稱十五分莊。據盛清沂《臺北縣誌》記載:

興福、興德二裡,均以昔日興福莊得名,為乾隆中葉,安溪積德鄉移民蘇興存、高眙椒、林家修、楊元林及同縣歸善鄉移民翁士軒,金田鄉移民王宗賢、顏衷,山頭鄉移民許標重、許標勝、陳渥千、陳乾智,珊屏鄉移民劉世裳等十五人至此,合股所辟,故時稱為十五分莊。又因為蘇興存所領導開闢,故曰興福莊。

會元洞清水祖師在建廟以前,原屬許姓私佛。據許炳南“會元洞清水祖師廟興建沿革”記載:

先祖標重公於乾隆年間,由安溪歸善鄉依仁裡西庚攜眷來臺灣,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與堂弟許標性公,合購十五份爬形土地,建築房屋居住。隨請有靈著尊王許遠公及會元洞清水祖師神像,安奉此地名為“文山十五份”,香火歷代奉祀以盡其誠,而迄於今。

許姓祠堂原在興隆市場後面,占地約10餘平方米,後許姓因人口滋繁分五個角頭十五份,公館、景美、山仔腳(仙跡岩下)、青潭(在新店市)。十五份又分為許標勝(頂厝)、許標重(下厝)。每年二月十五日五角頭交接爐主,同時交接開基尪公、尪媽,但沒有參加景美集應廟的活動。當地許姓在正月初五、六、七日為祖師連續做三日法會及遊境。在未建廟時參加景美萬慶岩法會,建廟後就不參加(認為廟雖是萬慶岩早建,但神像是會元洞先有)。除祖師外,法主公在七月二十三日做一天法會,同時請青微派六十三道士唸《清水祖師菩薩三期滅苦真經》、《三宮經》、《三元寶懺》為祖師及法主頌揚。

會元洞建廟歷史較晚,據《會元洞清水祖師廟》記載:

一九八四年歲次甲子年,將祭祀公業許標重所有土地提供明宜建設公司合建房屋,經各房子孫公議,撥出北側土地做為建設祠堂“公號四美堂”奉祀歷代祖先。並將其貳層樓,敬獻充做奉祀會元洞清水祖師及靈著尊王之用,並組成建委會。經眾大德等踴躍捐輸,使臻厥成,擇定二月二日奉安神靈,俱賴神靈顯赫,默佑安寧。興建主委員許阿道敬立。

建廟時以許姓為主,許多居住在五角頭的其他姓氏也參加。監委許炳南還兼萬慶岩及會元洞兩廟董事。該廟的主神為清水祖師,計有鎮殿祖三尊,分身四尊及協侍楊道、周明禪師、使役神張、黃、蘇、李四大將軍。左廂奉尪公、尪媽(許遠及夫人林氏)各二尊,右室奉法主公二尊及使役神康、趙元帥。前方神桌有關帝三尊,三太子二尊,毗沙天太子一尊、觀音二尊、天后、五穀王、土地公各一尊,及天后手下的千里眼、順風耳。後殿奉土地公六尊及太歲圖。

 

三峽長福岩

 

長福岩,位於臺北縣三峽鎮秀川裡長福街1號,是臺灣最著名的祖師廟。三峽古稱“三角湧”,系臺北盆地南緣一個鄉(鎮),境內多山,早期移民以福建泉州府安溪縣人為最多。據《三峽長福岩清水祖師廟簡介》記載:

三峽祖師廟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歷經三度重建。第一次因大地震原廟被毀,經于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年)重建。第二次因甲午戰爭失敗,清廷締約馬關,將臺灣刈讓給日本,三峽鎮民不願異族統治,以本廟為反抗大本營,事敗後因而廟堂遭日軍燒毀,至光緒廿五年(1899年)再度重建。

今祖師廟為第三次重建,始於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農曆七月,由本籍畫壇耆宿名藝術家李梅樹(19021983年)親主其事,自四十六歲至八十二歲,以半生之歲月為弘揚中華文化與繁榮桑梓,並追念清水祖師公之豐功偉績而規劃重建,其形態純以我國傳統式古法建造、建築雕刻之美聞名遐邇,故有“東方藝術殿堂”之稱。全廟建築均以精雕細琢,因而歷經五十餘年,現仍繼續建造中,殿內之木雕、石刻、浮雕或銅鑄等,全是匠心獨運、鬼斧神工之傑作。

長福岩的中殿,供奉清水祖師共有唐山老祖(乾隆年間由安溪人董日旭自安溪清水岩恭迎來台)、鎮殿祖三尊、大陸祖(19861987年間,到大陸清水岩謁祖時恭回)分身七尊,使役神張、黃、蘇、李四大將(銅鑄塑像)。其中,老鎮殿祖居中,為光緒年代所雕,二鎮殿及三鎮殿為新殿落成時新塑,左右伴座,更顯莊嚴。左護龍祀太陽星君,副神有中壇元帥、觀音、天后、關帝、濟公、土地公、土地婆等,並附有左右協侍太監。右護龍主祀太陽娘娘,協侍左右宮娥,副神觀音、蒙恬、關帝、天后、清水祖師等。本廟除正月初六日清水祖師聖誕外,其他眾神聖誕日不舉行活動。

 

土城永福岩

 

永福岩,位於臺北縣土城市頂埔裡中央路465號。頂埔與祖田是土城鄉兩處安溪人聚居地。過去是三峽長福岩的祭祀圈。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由長福岩分香另立永福岩,其祭祀圈為今頂埔、頂福及祖田三村。“頂埔永福岩清水祖師廟沿革”碑文記載:

鄭成功自江南回師,決先東征以臺灣為進攻基地。永曆十五年(1661年)以後,福建泉州府安溪縣民鄧士高、鄧淡水、鄧新泉、鄧士接、鄧士經、鄧新場、鄧新視、鄧春為、鄧士讀、廖清濟、廖士發、徐江水、林士番等十三名渡台定居本莊開墾耕作,渡台時,迎請清水祖師公隨駕本莊奉祀。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由本莊善德廖玉山、王選同、鄧藝、廖玉麟、陳金山、鄧國純、王國珍等七人發起,興建本岩初期工程,定名永福岩。

歲次丁亥年(1947年),由本莊廖財貫先生發起,興建前殿和兩廊工程。爾後兩旁榜仔、倉庫、廚房,再由林清波、林景、鄧朱米成、鄧銀昌、王石頭、林江順、廖兩全、王欽榮、陳芒冬、廖長生及地方善信大德協助募建,第二次工程竣工。

一九七九年,成立第一屆管理委員會,推選廖振坤先生為主任委員,廖澤井、鄧銀昌、謝金旺、藍平六,林清波、林宗隆、李和順、陳義德、王鴻圖、黃孺、呂茂清、王頂鑽、林全、廖德一、廖義秀為委員,會議決定,進行修建工程企劃。

2001年,因受颱風襲擊,廟宇受損。第四屆管理委員會主任林宗隆提議改建。2003年開工。2004年,舉行清水祖師入火安座法會。永福岩清水祖師廟木雕、石刻,無不精雕細琢,匠心獨運。門聯為“永存勝跡,廟貌莊嚴萬民庇賴;福祀威儀,神靈顯赫四境安寧”。長福岩主祀清水祖師,並奉祀文昌、觀音、關帝、土地公、保儀大夫張巡,保儀尊王許遠、林夫人諸佛。祖師由六姓輪流奉祀,一姓輪值一年,正月初六日神誕,初七換爐。大小尪公及尪媽在十月十三、十四日演平安戲(又名尪公戲)。

 

溪州福山岩

 

溪州福山岩,位於桃園縣大溪鎮義和裡二十二鄰7號。溪州原名石秀坪,嘉慶十一年(1806年)楊石秀從福建永定到此開墾。林本源勢力伸展到大溪時,在這險要的漢番交界處置租館,大量移殖漳州詔安人至此開墾,並以楊石秀後人管理租館。

清水祖師中的老祖是楊石秀到台之前,于清水岩延請祖師香火攜來的神像,原在楊家(廟前左側)屋廳堂奉祀,後獻給租館以供莊民膜拜。當地位處漢番之交,常因泰雅族出草而不靖,日據時期所築的溪州城便以石為砦。周圍數百米,居民出門必先問清水祖師可否。泰雅族曾一度攻入溪州城,有二祖師面上傷痕可證。廟原為土埆公館,經數次翻修方成今貌。據“溪州福山岩重建樂捐者芳名”碑記載:

本岩清水祖師,緣起西元一八0六年,楊石秀君自福建省漳州府永定縣,遷來臺灣省桃園縣大溪鎮,前稱為溪州城。於一九三五年整修為磚瓦,複於一九八三年冬月經各地士紳與眾信士合組成重建委員會,並同時動土開工,於一九八四年十一月落成。

建廟時委員為李阿龍、黃名發、呂丘成、呂清田、呂傳榮、李正治等人。該廟節慶每年共四次,正月初五、六日為祖師聖誕,十四日賽大龜,五月初六日祖師得道,八月普度。供奉主神為清水祖師,計有老祖、二祖、鎮殿祖、分身六尊共九尊,媽祖五尊、開漳聖王一尊,觀音五尊及協侍弟子善財、龍女各一尊,關帝公二尊、土地公五尊。溪州福山岩供奉之清水祖師雖非由三峽長福岩分靈,但每年正月初六日,福山岩定會前往三峽祖師廟賀醮,往來密切。

 

廣興長福岩

 

長福岩,位於臺北縣新店鎮慶興裡341號。廣興古名“甲場埔”,位於新店市和烏來鄉交界處,是清朝時安溪人在新店溪流域最後移墾地點,又名“頭城”,與屈尺(二城)相峙。村後的山嶺是清水祖師信徒與泰雅族之間的天然“土牛界”。相傳,古時泰雅族每當秋收之後,常利用農民置於田中的稻草當作天然掩體進攻村莊。村民每看到草束移動時,便集中木柵成城防守,並向田野放火反攻之,泰雅族人每多被燒死。日據以後,漢之界移至洪荒峽附近,且當地群眾日益開化,舊傳說漸被遺忘。陳鵬文《新店鎮與長福清水祖師略傳》記述:

新店廣興地方昔多蠻族,先人由三峽翻山越嶺到此墾荒,常遭蠻人殺害。先人為精神寄託,自三峽祖師爺分香到廣興以求庇護。每天外出工作之前,由莊內代表請祖師爺指點吉凶,如獲准許,外出工作可保平安,如有違逆,一定出事。一次,有十二人系從事砍木燒炭者,晚飯後共商明天出工,突然其中一人喊曰:“蠻人會出來殺人”顯示祖師爺之旨。大家議論紛紛,最後表決明天仍要出去工作,喊聲者堅持不去,遂另托他人代工。翌日外出工作至下午,即遭蠻人偷襲,十二人中,除代工者負重傷幸還外,無一生還。

另一次,蠻人偷牆入城,直趨祖師廟,適有幼童在廟門口嬉戲,聞聲躲在廟內。蠻人直入廟內卻遍尋無人,自語曾聞幼童喧鬧聲,何以不見人影。大怒之下,在祖師爺下顎砍一刀,並在神案砍四刀而去。該三名蠻人走出祖師廟約五十公尺處,即被莊內壯丁以步槍射擊,中彈倒斃兩名,另一名身負重傷逸去。祖師爺庇佑神跡流傳極多,不及一一備載。

建廟時間,同治二年(1863年)以木為柱,屋頂蓋草。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重建以石作壁,屋頂蓋紅瓦。一九五三年再修牆壁,用磚石造屋頂翻修。一九七三年重新改建,以鋼筋水泥建造。

長福岩主祀清水祖師,中殿中央神龕有鎮殿老祖(其下顎曾被泰雅族砍下,後又粘上,又名“落顎祖師”),協侍楊道、周明禪師,另有大陸祖和三尊分身,副神有千手觀音一尊,中壇元帥四尊。左神龕祀保生大帝、保儀大夫、保儀尊王、濟公各一尊、土地公、關帝二尊、觀音四尊。右神龕奉保儀大夫(張巡來自木柵張姓忠順廟)、保儀尊王(許遠來自景美高姓集應廟)、關帝、關平、天后、注生娘娘、土地公各一尊,清水祖師二尊。右方側室奉瑤池金母(來自花蓮慈惠堂)及協侍許飛瓊、董雙成。神明聖誕,清水祖師正月初六日,大尪公(張巡)四月廿五日,小尪公(許遠)十月十六日。

 

蘇澳寶山寺

 

寶山寺,位於宜蘭縣蘇沃鎮中原路15號。據林衡道人《宜蘭的風物(續集)》記載:

宜蘭為臺灣省唯一漳籍住民佔多數的縣份,唯蘇澳附近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引率泉人開發蘇花路,故其住民祖籍多屬泉州。

又據蘇澳晉安宮編《蘇澳鎮開拓史略》記載:

蘇澳古稱港口、東港,內陸腹地稱施八坑。相傳,清嘉慶廿五年(1820年)間,有泉州人氏蘇士尾者,自溪洲堡率鄉勇四十四人至此墾荒,後人為紀念先賢蘇氏辟地勞績,以其姓與港灣“澳”地,合稱“蘇澳”。

蘇澳清水祖師寺廟名曰“寶山寺”。據李汝和《臺灣省通志》記載:該寺創建于同治元年(1862年),系由三峽分派而來。據傳,其神像由劉燈的祖先(三峽成福人,俗名阿冠)由大陸恭請至蘇澳蘇西裡(古名阿裡史)奉祀,由阿裡史、城仔底(至冷泉附近)的八戶信眾輪流奉祀。八戶之中劉燈與林進德的祖先皆從事番刈(番社貿易)事業。早先為草寮,廟址原在華中市場尾端,經四次改建方成今日之廟貌。

該廟中央神龕主神為昭應祖師(黑面),兩旁為左方三坪祖師(赤面)及右方顯應祖師(金面),三位鎮殿祖之下為老祖,再下有昭應祖師分身四尊、三坪祖師分身一尊,祖師之下設三坪的護法神毛侍者(蛇持印)、虎侍者持禪杖,副神則供奉觀音、玉皇、中壇元帥、玄天上帝各一尊。左神龕奉祀土地公五尊。齊天大聖一尊。右神龕奉祀“四結蘇澳先賢神位”。神明聖誕只舉辦三位祖師,昭應祖師正月初六日,三坪祖師六月六日,顯應祖師九月十九日。

 

基隆福岩寺

 

福岩寺,位於基隆市正義路三十巷二十弄40號。創始人為林帝國,系三峽橫溪林厝人。1949年,林帝國至基隆學習製造糖果及堪輿。196010月、11月,分別恭請二尊清水祖師在自家私宅廳堂供奉。1963年,在信五路巷內(俗名石板巷)建今之前殿。1967年,向三峽長福岩正式刈香,雕塑五尊鎮殿清水祖師,其時居住在西定、東光、安樂、中山、中和、八堵、信義等裡及新城的三峽人皆以此地為聚會所。後林帝國向月眉山靈泉寺學習佛法。1970年,正式皈依佛教,並向佛教會登記該“聚會所”為“福岩寺”。

岩寺依山而建,分前、後殿,前殿主奉清水祖師,計有1960年塑造的老祖二尊,1967年塑造的鎮殿祖五尊,1982年引進的釋迦、文殊、普賢、伽藍、韋馱、地藏王、觀音。前殿側室供奉來自三峽遊家(主持夫人之父游阿爐)擁有的神明,有包公、天后、福德正神、齊天大聖、朱府王爺、中壇元帥及祖師的使役神張、黃、蘇、李四大護法神。後殿供奉一尊鎮殿祖及十尊讓人奉請的分身。福岩寺神誕,正月初六日祖師聖誕,四月初八日浴佛節,五月初六日得道日。

 

淡水清水岩

 

淡水清水岩,位於臺北縣淡水鎮清水街87號。據陳培桂《淡水廳志》載:“清水岩,在艋舺街,泉州安溪分派,乾隆年間捐建,嘉慶二十年(1815年)重修,咸豐年毀,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又據《臺灣道廟志》記載:

淡水清水岩之清水祖師金身,初抵淡水港之時,原系奉祀於東興街濟生號鄉紳翁種玉先賢家中廳堂。因神靈顯赫,處所狹小,每逢農曆正月初六,舉行每年一度大膜拜時,各地善信太多,出入不便;同時,又影響交通秩序,於是由先賢李文珪與部分地方先賢發起建廟。

民國十九年(1930年)十一月,在淡水信用合作社成立建廟委員會,公推淡水鎮鎮長雷俊臣為淡水清水岩祖師廟興建委員會主任委員,淡水信用合作社負責人盧阿山為副主任委員。由許丙與鄭水梯分別購地,捐獻出建廟土地,並以兩位名義辦理廟產登記。由當地名醫兼地理師張覺選定廟址座向(座乾向巽兼亥巳),聘請張媽進與洪泰泉兩位先賢為委員兼任建廟工程監工。

為節省經費,建廟委員會暫設在信用合作社內,並聘請信用社理事主席為當然委員兼會計,負責保管該廟收入,寄存在合作社內。

淡水清水岩祖師廟,是由附近有關小廟拆除後,一併獻地而興建完成的。該廟正殿東廂(奉祀蕭府王爺),系原為工人團體所奉祀之王爺小廟,拆除後捐獻土地所建;西廂(奉祀西秦王爺),系淡水鎮音樂團體“淡水軒”捐獻所建;後殿(當然委員)為地方保正共同努力,在鄰里內發動勸募,歷時三年,於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歲次壬申完成。

建廟之初,經費短缺,無法如期完成前殿建築,經全體委員會通過,聘請當時東興街保正兼委員張季中,全權負責該廟前殿工程工作,並請每位裡長每人先行慨捐日幣三元,作為建廟基金,並在全體委員四處奔走募捐下,克盡艱辛,終於在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圓滿完成前殿工程。

民國廿六年廟成之日,建築委員會改為管理委員會,首任主任委員為雷俊臣,第二任主任委員為盧阿山。盧逝世後,淡水鎮鎮長鄭永富與部分委員商定,聘請當時華南銀行總經理高湯盤為主任委員。除主任委員外,另先後聘為住持的有高桃仁(高湯盤之父)、曾田安、吳成、林溪山、謝萬居、林三奇、李來和、雷金池等人。高氏任職期間,慷慨捐獻新臺幣壹拾肆萬元修建廟前大庭,後因個人工作繁忙,不及兼顧,始委每屆鎮長任當然副主任委員,負責代辦一切業務(一九八五年,高主任委員去世,一九八六年六月二十九日,選舉鎮長陳根旺出任主任委員)。

一九六八年五月五日,通過“淡水清水岩管理委員會章程”。在常務委員林溪山兼任主事期間,先後創辦“禮鬥法會”。監察委員吳錫家等暨該廟誦經團全體團員熱心奉獻,收入日漸充足,又開展整修與增建工程。一九七七年,先將西側辦公室改建為鐘鼓樓;廟前用鋼筋水泥建造戲臺。一九八七年,為方便台中與南部大量善信前來進香,用三佰陸拾萬元在廟址附近購房一棟,改建為“淡水清水岩香客大樓”,一次可供200多香客休息和住宿。一九八八年,信女吳朱月(九十歲高齡)捐獻新臺幣七十萬元,修建後殿。一九八九年元月底,修建完成。

淡水祖師廟主任委員陳根旺,為應發展,又尋覓籌建活動中心。“淡水清水岩活動中心落成志事”記載:

陳根旺先生于一九八六年六月,接任本岩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其為人仁厚,有目共睹,自公職卸任後,尤深切憂心本岩制度化管理之重要性,乃專心一意整頓,並委任李宗傑為副主任委員。推舉十一人為建築小組(洪清一、盧松樹先後擔任召集人),集思籌畫。本岩出資壹仟捌佰伍拾萬元購買土地,工程費壹仟貳佰貳拾捌萬元,合計三仟零柒拾捌萬元整,興建本活動中心,以回饋眾信徒舒適活動之便利。於二OO二年九月一日正式完工,至此大功告成。今逢舉行落成,特刊碑立石以垂久遠。

淡水聚居同安、安溪人。據傳,同安人奉保生大帝,隨著安溪人的移民船來到淡水,保生大帝增奉于清水祖師廟內。又傳,淡水與艋舺爭“落鼻祖師”時,因為討不回“功資拯濟”匾,自己也依樣刻了一面。它與“跡著小姑”、“仁昭宇宙”、“恩身淡海”並稱清水岩四大名匾。一年之中只有祖師聖誕正月初六及得道日五月初六,其餘不做任何神明誕。據“淡水清水岩清水祖師簡介”記載:

一、同治丁卯年(1867年)仲冬廿三日石門(臺北縣石門鄉)迎祖師繞境,至港口落鼻,莊民鹹以為奇,爭相奔到港口,時地震到人事全安。

二、光緒甲申年(1884年)八月三十日,法軍進犯淡水,在船上以望遠鏡目睹鎮上尾頂有和尚護衛,懼而退。是乃祖師大顯佛力,全滬尾安然,清帝感護國佑民,恩賜“功資拯濟”匾額一面。

據上述二事實,岩寺內石柱有楹聯:

   祖德施石門,昔日震災殫佛力;

    師勳建沙侖,當時制敵顯神通。

淡水地方每遭瘟疫、蟲、旱等災,禱之祖師,迭見奇效!咸認佛力廣大,澤遍蒼生。為報恩波,還求風調雨順,合境平安,每年農曆五月初六,虔請祖師繞境,家家戶戶備香案迎駕,善信隨香還願。足證敬佛報恩莊重盛大,久為地方一大吉例。

 

澎湖祖師廟

 

澎湖祖師廟,位於澎湖馬公鎮鐵線裡七鄰5號。據林豪《澎湖廳志》(卷二)載:

澎湖祖師廟在廳治東三裡許,祀清水祖師,以其能治病也。康熙年間建、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修。

《澎湖廳志》又雲:

康熙間有僧自泉州清水岩到此,不言其名,為人治病有神效,不取藥資,酬以錢米亦不受,去後裡人思之,立廟祀。

澎湖乃泉州移民開台的第一站及中轉站,安溪人移居澎湖始於明代。據清代光緒年間編修《安溪儒林林氏族譜》載:“林謙亭,任澎湖副將,迄今四百餘年,傳世十有六”。清水祖師作為安溪移民的保護神而分靈於澎湖建廟,每年農曆正月初六日為祖師聖誕日,香火鼎盛。

 

清龍岩

 

清龍岩,位於彰化縣秀水鄉福安村民意街64號。清嘉慶九年(1804年)由福建南安象運清水岩分靈於彰化廳馬芝堡埔姜侖莊。分靈之初並未建廟,每年農曆正月初六由爐主輪流慶典。同時,與福興莊外中老祖師、二祖師輪流奉祀,此奉祀方式歷時130餘年。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八月,始由信士梁金火、陳火日等24人發起,由陳火日無償獻廟地(面積五厘六毛三系公頃)創建清龍岩(始創原碑鐫刻於壁上),並由住持梁金火等募捐創建正殿及兩側廂廊,為平房飛簷磚木結構。正殿供奉清水祖師。

廟宇歷經五十餘載風霜,漸失莊嚴。1987年,信士梁有地等10多人發起籌資,重建為三層樓宇。1992年竣工。二樓正殿供奉清水祖師、天上聖母、三乃夫人、哪吒太子;左殿供奉大使爺公、朱府千歲、蘇府千歲;右殿供奉注生娘娘、城隍尊神、福德正神。三樓中殿奉祀觀音佛祖;左殿奉祀關聖帝君;右殿奉祀孚佑帝君。

 

龍井龍泉岩

 

龍泉岩,位於台中縣龍井鄉龍泉村沙田路五段龍目井巷121號。奉祀清水祖師。二百多年前,陳氏先民攜奉清水祖師神像渡台,組成祖師會輪流供奉。民國十一年(1922年),立廟奉祀。1961年,在原址重建。1976年,增建拜亭、整修岩庭。1988年始,龍泉岩連續三年組團回安溪蓬萊祖殿謁祖進香。20026月,動工興建新廟。200712月竣工。一樓正殿供奉清水祖師、三太子;左殿供奉觀世音菩薩;右殿供奉天上聖母。二樓為鐘鼓樓。楹聯:“龍詠清嘯慈雲庇三界者祖;泉澈水湲法雨佑萬民惟師”、“清正有德靈山有道為祖;水澄無霞勝地佑民稱師”等。龍目井位於龍泉岩廟前,旁有兩石、狀若龍目。今井水已乾涸。

 

艋舺清水岩

 

艋舺清水岩,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康定路81號。籌建於清乾隆五十二年(1887年),五十五年建成。艋舺清水岩是臺北市最古老的寺廟之一,至今尚存清中期臺灣廟宇的原貌,是清嘉慶至同治時期臺灣廟宇藝術的代表,與艋舺龍山寺、艋舺新興宮並稱為艋舺三大廟門,後又與艋舺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並稱為臺北三大寺廟。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董事翁有來募款修建。清咸豐三年(1853年)遭焚毀;同治六年(1867年),白其祥募款重建。殿內主祀清水祖師,配祀天上聖母、文昌帝君、關帝聖君、大魁夫子、福德正神等神祇。楹聯:“為清水為蓬萊此地並分法界;是金身是鐵面入門便見真容”、“清水流長共沐恩波揚艋舺;祖師道廣宏開靈跡自蓬萊”、“佛是祖師我先人已稱弟子;岩乃清水此淡地好朔源流”等。

 

二林新興宮

 

新興宮,位於彰化縣二林鎮萬合裡成田巷6-1號。供奉之清水祖師系清初由陳氏先祖陳勇奉祀于王宮。後陳氏二房入墾萬合,恭迎清水祖師于萬合。據載,南明永歷年間(16471661年),彰化二林鎮就有清水祖師廟。後改為新興宮。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廟宇被洪水沖毀。民國八年(1919年),善信鳩資重建。1971年,地方士紳集資修建。

新興宮至今傳聞:1941年,臺灣日據時期,一薛姓民眾被日軍徵調往新幾內亞。薛姓之母陳氏向清水祖師祈求護身符,並囑其子,遇到危險,呼求祖師公。在戰場上,薛姓遇到危險,緊握護身符,用兩枚銅板擲筊,按祖師指點方向,安全逃命。戰後回鄉虔誠信奉祖師。

新興宮今存清道光年末(約1850年)石香爐。香爐右上角缺損,系廟宇被洪水淹埋後,經祖師指引,以劍插地,尋找遺址時,剛好劍觸香爐,故缺損一處。此香爐成為新興宮文物。

 

大侖清興宮

 

大侖清興宮,位於彰化縣福興鄉大侖村大侖街5號。供奉清水祖師,系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陳純蔔由永春縣小岵鄉田洋莊迎請渡海抵台,於今之鹿港上岸,後定供於彰化縣花壇鄉山腳路黃厝村附近。清乾隆年間,陳之次子移奉于彰化縣福興鄉大侖村(田洋村),祀奉於舊厝廳。1951年,以擲筊方式產生爐主,迎請祖師至爐主家中供奉。

後多次提議建廟。2006年農曆十一月,祖師起乩定名為清興宮,爐下弟子獻地捐款。2007年農曆八月動工興建。2009年農曆十一月竣工,舉行入火安座大典。

清興宮流傳著許多故事。一百多年前,大侖一魚塘,夜間陰森恐怖,妖魔擾民,視為禁地。民眾請求祖師除害。祖師出乩,魚池水深米餘,但抬神轎之夫卻飄行水面,眾稱奇。祖師制服了鬼怪,從此平安無事。

 

安溪玄德廟

 

玄德廟,位於彰化縣秀水鄉安溪村彰化路一段69232號。主祀清水祖師,源自安溪清水岩。二百多年前,先民渡台時奉為保護神,世代相承。今廟為1990年初建。玄德廟信眾多次回安溪清水岩祖廟謁祖。楹聯:“祖溯安溪廟貌長新半路響;師傳秀水神恩廣被全臺灣”、“秀似安溪香火千秋玄德廟;水通福建庥蒙萬世祖師公”等。每年農曆正月初六為祖師聖誕日。

 

五結永安寺

 

永安寺,位於宜蘭縣五結鄉季新村新店路99號。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林氏攜奉清水祖師抵台。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立廟供奉,初稱“三佛宮”。1946年,更名為“永安寺”,配祀三坪祖師等神祇。1972年,重修廟宇。楹聯:“祖道崔嵬聖顯三坪開法界;師恩浩蕩靈分清水護黔黎”、“祖德耀千秋道仰蒼生開生路;師名垂萬世法施甘雨濟慈航”等。

 

仁武福清宮

 

福清宮,位於高雄縣仁武鄉文化巷76號。明鄭成功屯兵於此時建,是仁武鄉境內歷史最悠久、最具代表性的廟宇。原祀福德正神。泉州府安溪縣陳氏渡台時隨奉清水祖師供于私宅。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經眾議,迎請祖師安坐福清宮。清同治四年(1865年),福清宮信士自高雄縣梓富鄉蚵仔寮啟程,架舢舨(往返)渡海到安溪清水岩謁祖。1992年重建廟宇。楹聯:“清水耀德霞氣千年秀;祖師顯威神光萬古明”、“福法恩波昭應鴻名垂不朽;清祥布氣真人盛德播無窮”等。

 

左營洲仔清水宮

 

清水宮,位於高雄市左營區洲仔巷25號。1938年建,祀清水祖師。1995年重建,2002年竣工。殿內鎮守五十尺高的清水祖師石雕神像,景觀獨特。楹聯:“清水泉湧蓮潭心生鳳邑洲,祖師安瀾龜屏蔭傳萬年仔”等。

 

 

 

清水寺,位於台南市開山路三巷10號。據陳清誥《台南縣市寺廟大觀》記載:

本寺創建於康熙年間,乃蔣公子所創七寺八廟之一。相傳,未建寺之前,有一次,面前三流水叉口,遇洪水流來一塊柴木,經久擱盤旋不去,裡民覺得奇觀,即拾起雕刻金身供奉,即今之鎮殿佛祖是也。

又據黃典權《水流觀音寺考略》記載:

古臺灣府清水寺,創建清康熙間,府縣各志,所記略同,鎮指為觀音宮之著者。第按清水寺,系福建泉州安溪縣之名刹,宋普足禪師成佛地,禪師亦號清水,岩寺同名以著。而後信仰者眾,分爐遂多,馨香縣緲,每成盛跡,此寺始基,實亦同之。矧寺並祀觀世音菩薩,馳譽持隆,文獻舊聞,兩辭無異。勘察匾聯,托意尤事,非境崇南海,必慕寄慈帆,露甘楊柳,思懋慈暉,清水寺風,用乃超殊。

《台南市寺廟台帳》載: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董事簫隆等修復;五十六年(1791年)裡人陳遜輝等重修。後錢得寶捐金增築後方殿宇。民國四年(1915年)、民國十五年由趙澄源重修二次。民國三十五年,林永定重修為最近舊廟。1974年,石月淮宣導重建。1976年完工。今清水寺前殿一層,後殿二層。前殿上方主神為鎮殿水流觀音,協侍以善財、龍女,分身七尊。鎮殿用清水祖師及分身五尊,太子爺二尊,齊天大聖二尊,虎爺公母各一尊。後殿樓下為辦公室;樓上祀奉的神明,中央神龕為觀音佛祖,協侍以善財、龍女,及分身一尊。左方神龕祀注生娘娘及協侍婆姐二尊;右方神龕祀福德正神;側面神龕祀地藏王菩薩。前殿的神明為舊廟時期保留下來,後殿神明為新廟時期才安裝上去。

清水寺廟奉祀清水祖師及觀音佛祖,故在日據時期便以清水祖師為中心成立“協心敬”,觀音佛祖為中心的“誠心敬”與“敬慈堂會”。據《台南市宗教團體台帳》記述:

“協心敬”位於開山町一丁目三十九番地,創立于咸豐年間,人數有十四人,祭祀日為一月六日,主事者為黃澎湖、黃番存、黃富。臺灣光復後三個神明會合並成立“甘露慈善會”,由該寺董事會主持。

開山路清水寺是台南市及新豐地區清水祖師廟歷史上最悠久的,因而文物相當多,有古香爐及諸多古匾。前殿“煙徹喜雲”香爐為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造。

 

 

龍山寺,位於台南市南區鯤鯓路10281號。因古代的台江有七個沙丘島嶼,遠望之有如大魚露背在海上出遊,故稱為“七鯤鯓”。四鯤鯓在龍崗國小,今改稱南區鯤鯓社區,俗名下鯤鯓。鯤鯓人以同安集美陳氏人數最多,約占一半人口,居於社區南半部。

鯤鯓龍山寺是台南市及新豐地區清水祖師廟規模最大的,有多個分祠。廖合桐《臺灣寺宇志》記載:

龍山寺位於台南市的南區四鯤鯓,自遜清康熙四年(1665年)曆三百有五年,乃鄭成功征伐臺灣時,蔡姓者從大陸泉州府安溪縣攜來清水祖師神像而建寺廟奉祀之。嘉慶六年(1801年)歲次辛酉重建一次。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管理人陳鯔、陳秋、陳丕等募捐前殿。同治元年(1862年),管理人陳異言、陳岸、陳天一等募捐增建北邊廟室。光緒二年(1876年),管理人邱喜、陳石古、陳平祥等為發起人募捐增建拜亭。民國二年(1913年),管理人林笨掃、黃滾、王文代、李安然、邱紅毛、陳澎湖、包魚現等發起募捐,增建南邊廟室及重修拜亭。迨光復後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由陳矮撐、李安然、蘇加再、陳媽福、黃朝叢、陳清風、陳富、陳雙權、陳順忠、蔡義的、蔡文川等為發起人募捐重修廟頂、廟堂、室廊,改建拜亭為八卦亭,並增建鐘鼓樓,翌年舉行祈安大典,乃告完成現在之龍山寺。

1987年,主委王三助有感廟宇狹小老舊,拆除重建。1990128日,完工入廟。1992年農曆四月二十六日,舉行祈安清醮大典。200811月,四鯤鯓龍山寺一行60人到安溪清水岩祖廟謁祖尋根。

龍山寺奉祀清水祖師採用的是“清水三位一體”,但這不是建廟之初採用的方式,剛創廟時只有開基祖初為蔡姓私佛,鯤鯓人常將它視為廟內三位祖師法力的來源,駐錫於廟內的有大祖昭應祖師生辰為正月六日、二祖顯應祖師九月六日、三祖三坪祖師六月六日。其他的配祀有天后及協侍千里眼、順風耳,注生娘娘及協侍二位婆姐,土地公及協侍文武二判官,中壇元帥及坐騎天犬(俗稱天虎,原為二郎神的坐騎,本地作為中壇元帥坐騎),黑虎大將軍二尊。

由於崇信清水祖師之故,四鯤鯓許多事物常托祖師公之名,如鯤鯓人尚武於是有:“祖師公拳”及“祖師宋江棍陣”。並以清水祖師為中心,產生許多歷史傳說。廖和桐《臺灣寺宇志》記載其最早神話如下:

約在乾隆年間,今台南市東門地帶,出現一雙老鷹妖精作亂。住民驚慌不安,恭請各地神像鎮住老鷹精。不料,所請神像不到二十四小時均被老鷹精奪走,計有大小百餘尊神像。最後恭請本祖師神像鎮住。經過三天,祖師大顯神威,把老鷹精除掉。同時,指出被奪百餘尊大小神像均藏于六尺餘深暗溝內,全部請出後,東門地帶就平靜安寧。

 

      

 

據鯤鯓及廟婆林吳粉說,龍泉井廟系分香自鯤鯓龍山寺。據《台南市寺廟台帳》及相良吉哉《台南州祠廟名鑒》記載,該廟建于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據陳清誥《台南縣市寺廟大觀》記載:

本廟創始嘉慶二十二年歲次丁醜(據廟中橫匾),董事林有華倡建,奉祀清水祖師,起源自大陸。光緒年間境民修繕一次。民國十九年(1930年),日人市區改整,廟宇礙路被拆。又20年,再由黃欣、黃溪泉、周大朝、林數、陳振福、黃伯勳等地方士紳,發動募捐重建於現址。例年祭祀以爐主制度,輪流執行,每年爐主均由神聖選出。

龍泉井廟為林丙丁(同安人)的私廟,附近大多為外來人口,香火不盛。林氏逝後,其遺霜林吳粉繼為廟婆管理祭祀。廟中奉有大祖師(昭應祖師),神誕正月六日,二祖師(顯應祖師)九月十九日,均奉於中央神龕。左神龕奉福德正神,右神龕奉五營兵將及令旗。廟中古物有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龍泉井”匾及寺旁的兩幅古壁畫。

 

公園路清水岩

 

公園路清水岩,位於台南市公園路小北路41號。1963年,仁德鄉後壁厝劉氏,由四鯤鯓龍山寺割火迎來祖師,為其私人佛祖。中龕奉祀大祖(昭應)、二祖(顯應)、三祖(三坪)。因信徒少神誕皆為正月初六日。左龕奉注生娘娘,右龕奉福德正神、濟公、孚佑帝君。前方佛桌配祀媽祖、吳王爺、千手觀音、太子爺。配祀神及祖師的升天日(五月二十六日)在昔日皆做神誕,但由於信徒少及劉氏年高八旬今皆停做。

 

 

葉厝甲清水宮,位於高雄縣湖內鄉葉厝村清水街25號。居民以葉姓為主,祖籍福建省同安縣積善裡充龍社儉德堂。據葉昭丙《葉紹化家族族譜》記載:

昔開台始祖世映公由福建省泉州府遷台,定居於鳳山縣文賢裡葉厝甲社,胼手胝足,為葉氏家族奠下穩固的基業。

據葉清文“葉厝甲清水寺沿革”記載:

本清水寺代天府在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歲次丁亥,經本境信徒葉牽、葉知兩位先生及善男信女等籌建。奉祀清水祖師、游、江千歲,迄今神通顯應佛法無邊,神恩廣澤香火旺盛。

一九七三年歲次癸醜,本境熱誠信徒鑒於本寺年久失修,即有重修之議。經重建主事協商重建事宜,幸本境及地方信徒感戴神恩,踴躍樂捐。於歲次癸醜年花月開工,至同年冬月完工。

葉厝甲原純葉姓居住,後因交通便利遷來許多外姓,

 

 

寺廟主委由葉清文改為黃諒。寺內中央神龕祀清水祖師、游千歲、江千歲。左龕祀注生娘娘,右龕祀土地公。前方神桌放置來自鯤鯓的祖師令及七星劍。

 

 

薦善堂,位於高雄縣阿蓮鄉民族路20626號。祖廟鯤鯓龍山寺。據傳:

在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某月二十四日,湖內鄉草仔寮的香隊,到大崗山進香。回程時經過阿蓮西邊奉祀土地公的鳥芭仔林村落,因村小無法供養香客,阿蓮三十六位富人適時加以援助,於是阿蓮就有薦善堂的建立。

1962年,重建今之第一殿薦善堂及西廂。1990年,興建第二殿金華寶殿。1994年,興建第三殿霄明宮。薦善堂是民間性鸞堂,鸞堂的主席為關帝,副主席為孚佑帝君,但該堂鎮殿神為清水祖師。

 

 

公親寮清水寺,位於台南市公親裡公學路228號。公親寮的居民以王姓最多,來自學甲大灣,籍貫為福建省龍溪縣。據陳清誥《台南縣市寺廟大觀》記載:

本寺主祀清水祖師,系裡民祖先昔時由六甲赤山岩迎請金身至本地奉祀,迄今已曆一百年以上,一向在裡民家宅輪流供奉,逢祖師聖誕之祭典時,爐主頭家負責搭壇,安座尊位供人膜拜。至一九五七年,耆老王友道、劉埔、李登源、王大郡、王國治等發起建寺。

因廟宇狹小,李登源提議,由楊義龍、梁昭英、林合源主持重建。一九八七年農曆十一月初五完工。廟內中央神龕主祀清水祖師(紅面的三祖,過去做正月十五、六月十五日)及觀音佛祖(當地稱南海佛祖,二月十九日為神誕,正月初三、四有回赤山的習俗)。祖師使役神蛇虎二將,常奉于信徒家中留令於寺中。佛祖協侍善財、龍女,通常作為鎮殿之用。左神龕祀注生娘娘,右神龕祀福德正神。公親寮為西港慶安宮王爺巡狩區,廟內中央神龕存有二支王爺令。

 

南保清水宮

 

清水宮,位於台南縣歸仁鄉南保村文化街。清水祖師原是歸仁鄉竹林村黃姓的私佛。據傳,該佛是在溝中撿到,後來黃氏遷到南保村,黃智獻於公廳讓人膜拜。民國九年至十年間(19201921年)改名清水壇,建廟後改稱清水宮。日據時,宮內祖師被黃智藏在大甕中躲過一劫。

崇祀主神昭應祖師,有來自黃家的大祖、清水壇時期的二祖、三祖、198110月新廟落成後雕塑的鎮殿祖及協侍楊道、周明禪師。配祀有來自大崗山超峰寺觀音佛祖,來自南保北極殿玄天上帝,來自南鯤鯓朱府王爺。左神龕奉祀注生娘娘及協侍左右婆姐,右神龕奉祀福德正神及協侍文武判官。

奉祀方式為三年一科,正月初六祖師生日,委員、爐主交換,委員由南保村四至五十鄰的鄰長擔任,由委員再選主任委員。主任委員大多不離開基的黃氏及村內陳、謝、劉、林幾個大姓,但廟務一值由黃氏董其責。

 

崁子頭清水宮

 

清水宮,位於台南縣歸仁鄉辜厝村大順街42號。據南保村耆老黃淵上說:“其先人有一次到崁子頭做生意(搖鼓擔),遺失一個來自安溪清水岩香火袋。”崁子頭主任委員謝進長說:“從前有一個安溪人到此補皮靴,當時地方不安,浯江謝氏見安溪人擔中的清水祖師炯炯有神,便出資將其買下,地方得以安定。”故兩地清水祖師廟雖無來往,但彼此之間的關係密切。

崁仔頭居民謝姓佔極大比例,清水祖師原奉于謝姓祖厝。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正月六日,建清水宮廟,其信徒除崁仔頭外,崁仔下、紅瓦厝(歸仁村)、辜厝、檳榔園、灣厝也有部分。1980年,前主委謝水岸領導改建新廟,並立“崁仔頭清水宮重建碑記”以記建廟有功人員。廟內奉祀神祇有清水祖師,其聖誕為正月六日,副神有田都元帥及中壇元帥。

 

 

清安堂,位於台南縣關廟鄉布袋村43號。布袋村是由八甲寮、打鹿洲、草埤三個部落合併而成。清水祖師原為林家私佛。相傳由大陸清水岩帶來,約有三百年歷史,先在興化店一段時間,後來林氏在林科率領下移至本地奉于林氏家廟。1974年,林為將祖師獻給村內,在陳大松等宣導下,翌年農曆五月二十九日建成清安堂。199012月初拆除重建,並改名為清水寺。

清安堂奉祀的神明除清水祖師外,有觀音佛祖、池府千歲、李奶夫人、高三元帥等副神。正月初六祖師生日爐主換爐。

 

田中玉安堂

 

玉安堂,位於台南縣關廟鄉田中村79號。清水祖師原為洪老庚家族的私佛。洪氏原為龍崎鄉草埔坪人,因入贅而帶祖師像至田中村,成為田中與草埔坪共同祀奉佛像。日據時,來自高雄縣田寮下茅草山的黃進隆,在寺廟神升天時于台南市買膺品佛交給日本人,將真身放在仁德鄉崁腳村。臺灣光復後,鄭嘴、林傳、劉盛將祖師移回草埔坪山棚中,後又移至田中黃氏祖厝。1965年前後,鄭正宗在田中建萬福堂奉祀。1979年改為玉安堂。歷任堂主有鄭正宗、鄭贊參、陳忠三、林文雄、卓明宗、黃忠和等人,信徒約有110戶。

堂內主神清水祖師,副神有來自龍崎楠坑的池府王爺,來自旗山鎮下湖山的天上聖母,聖誕為三月十八日。

 

 

福安堂,位於台南縣關廟鄉田中村62號。龜洞地區包括龜洞及南方的刣牛窩,原有十二鄰,臺灣光復時割三鄰給田中村。龜洞福安堂清水祖師信仰地區有龜洞、刣牛窩及田中村三鄰。是關廟地區清水祖師廟中歷史最久的,據相良吉哉《台南州祠廟名鑒》記述:

清嘉慶十六、七年左右(18111812年),龜洞莊有位陳包者,從阿緱廳下的狗氳氤嫁來此地,在嫁妝中帶來了其信仰的清水祖師神像。其後地方突然有牛疫流行,祖師告曰:“祈奉崗山超峰寺觀音佛祖、太子爺,地方便會得到平安。”於是便到台南雕刻觀音和太子金身,到超峰寺開光點眼,與清水祖師共同建廟奉祀。光緒十三年(1882年)由於暴風雨廟宇被破壞,其後佛像均由爐主輪流奉祀。以後又借祀于陳元英的宅中,一直迄今。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廖分、廖踢、林慶安、朱邦等提倡興建福安堂。後因廟宇狹小破舊,由廖貞慶、黃世楷發起重建。1976年立“福安堂沿革”碑,以志其事。1989年,陳文周建兩側廟室及鐘鼓樓。1991年,鄭媽淇建金爐,成為今貌。中神龕主奉清水祖師,但這尊祖師卻是金面童臉,而不是黑面龍臉,大概原為顯應祖師後漸演為昭應祖師之故。寺廟原神像為土塑由陳包之夫方天生所有,在方橫生時變為公佛,但已遺失。今祖師是在台南市雕刻在超峰寺開光。副神有送子觀音(來自超峰寺)、鎮殿觀音(1976年塑)、太子爺二尊,左神龕祀田都元帥,右神龕祀福德正神。

 

三塊厝代清宮

 

代清宮,位於台南縣龍崎鄉中坑村三塊厝14-1號。在寺廟登記時被誤為“大清宮”,它為新豐郡歷史最久的祖師廟。因龍崎人口外流嚴重,該地只剩下數戶居住。該宮原名祖師公壇,創立於明永曆十八年(1664年)。據相良吉哉《台南州祠廟名鑒》記載:

本壇原李演個人所有,非公共物。祭神為李演的祖先跟隨鄭成功渡台時,從大陸攜帶而來,原在自宅中奉祀。後來李演宅倒塌,移至林有住宅奉祀。之後林有宅再倒,莊民在一九一○年築壇安奉。

1957年,村長余天生召集黃硤等人集資建磚瓦公厝,定名為“代清宮”。清水祖師、玄天上帝均為寺廟原有,池府王爺來自同鄉崎頂代天府,聖誕為五月二十六日。副神有太子爺及福德正神。

 

新化街清水寺

 

清水寺,位於台南縣新化鎮竹林裡中山路414號。據寺內同治四年(1865年)“重修清水寺碑記”記載,祖師由先人從福建泉州府清水岩移祀而來。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六月,“重建清水寺碑記”記載:

寺奉清水祖師非常靈應,建自道光乙酉(1825年),迄今一百二十二年。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次年大地震,寺廟受損。鳩工庀材自春正月興工重建,閱五月寺成,開費浩大。總理林茂寅、許教。董事林江水、林文朝、陳老昌、王欽炎、徐丙影。

1990年,因廟宇狹小重建,翌年完成。寺內奉祀主神清水大祖師、二祖師、三祖師,在其前方佛桌上各有其分身,雖然三者皆為黑面,但造型不同,功能迴異。大祖長於醫學符法,二祖長於武術,三祖長於文學,為清水寺昭應祖師、泰山寺顯應祖師、三平寺廣濟祖師“清水三位一體”的結合,及其使役神青將軍(林將軍)、紅將軍(張將軍)。本地不以其出生的正月初六為聖誕,而以其來台之日五月二十六日為聖誕。左神龕祀天上聖母,有來自大陸湄州紅面媽祖三尊,台南大天后宮黑面媽祖二尊。天公桌有太子爺二尊一赤面、一黑面,均來自新化太平裡太子廟。在新化街內雖大多為安溪人,但街內最大廟宇是太子廟而不是清水寺。清水寺的信仰圈只局限於寺廟附近的清水、竹林二裡。

 

那菝林清水宮

 

清水宮,位於台南縣新化鎮那菝裡328號,境內分為那菝、羊林二裡。據相良吉哉《台南州祠廟名鑒》廟宇創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陳清誥《台南縣市寺廟大觀》記述:

清水宮創立于道光十八年,原建廟于那菝林六三五番地,因廟宇破損倒地,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董事林福順、黃祥等集資七百元,遷移於五五八番地(今戴成龍宅)。光緒二十四年,借與員警所使用,次年十月,由林福順、黃祥、張保福等發起費金五百元,遷回原址,即今之清水宮。一九四九年,黃春風、黃月德、張仁義、黃石麟、黃榮顯,首倡集金舊台幣三百五十多萬元,重建今廟。

1969年,由張合得等人宣導重建廟宇,新化文豪黃石邊寫“清水宮重建碑記”。

中央神龕主奉昭應祖師計有大祖、二祖(開基祖)、鎮殿祖。前方佛桌供奉來自山上鄉南州村樹德尊王(六月十五日),共有大王、二王、三王三尊。據傳,這些神像是那菝人聘請南州武師教導宋江陣,武師留下的香火。30餘年前主委黃文銀、黃老信前往割火迎回三尊金身,人稱為“祖樹先王”。配祀神康元帥、趙元帥、中壇元帥。左神龕祀關帝、關平、周倉,右神龕祀福德正神。中央神龕有媽祖的協侍千里眼、順風耳,卻無媽祖。

祭祀祖師方式為那菝裡九鄰、羊林裡六鄰,每三鄰一股共五股以鄰長為頭人主持,每股一年,在正月初六祖師生日那天交換,每股之內有三個頭人,互相輪流在其股份輪值時當爐主。寺內古物有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弟子林氏致謝的“清水宮”爐。

 

大溪清水宮

 

清水宮又稱清水壇,位於台南縣龍崎鄉中坑村大溪11號。中坑村古稱為番社,日據時曾形成一個清水祖師會。據相良吉哉《台南州祠廟名鑒》記載:“祭神,清水祖師、關帝聖君。會員,二十四名。創立,同治四年。例祭,農曆一月六日。爐主番社一九,郭招。”楊成贊“清水宮沿革”記載:

本宮清水祖師源于新化那菝林祈回香火,在本地大溪常顯神威護我莊民。據傳,有一天在陳宗先生宅中降旨,要眾弟子以沉香木雕著金身。大家都覺得沉香木遠在唐山,怎可能購得?即又降旨,沉香木就在咫尺。在場弟子甚感詫異,面面相覷。適時來了一位唐山商人,袋中剛好有一塊沉香木,大家商議予以採購,而後請雕刻師雕著金身。經地方父老楊羌、楊強、楊文科等人發起,癸酉年葭月二十八日(民國22年)興建清水壇供奉。

在二次大戰清水壇移至大溪口郭學成草寮,臺灣光復後又回原址。1987年,因廟宇破舊狹小,張育正等人宣導建新廟,改名“清水宮”。中央神龕奉祀主神昭應祖師,計有老祖、二祖、三祖及鎮殿祖四尊,中壇元帥二尊,左神龕祀福德正神,右神龕祀注生娘娘。該地與同村三塊厝代清宮地緣接近故略有來往,不同的是清水宮外移子弟致富者多,廟宇香火較盛;代清宮雖歷史悠久,信徒又同為中坑村人,祀奉者卻少。

 

東勢獅管壇

 

獅管壇,位於台南縣關廟鄉東勢村65號。清光緒三年(1877年),龍崎經濟凋蔽,因青灰岩惡地日益擴張耕地減少。當地的安溪人楊聽、楊眠、江茂帶領楊、江兩姓村民,攜帶大溪清水壇一尊分身逃荒到東勢。東勢當地原有世居龍溪石碼人方氏,見祖師能治人畜疾病,便由方苗、方武領頭,向大溪人交涉將清水祖師獻為公佛。獅管壇便成為新化鎮信仰清水祖師不拘安溪人,而是漳泉混合信仰的特例,陳清誥《台南縣市寺廟大觀》記述:

清水壇前身為清水祖師公會,創立於光緒三年(1877年),奉祀祖師源自大溪口,原只搭草寮。民國十年(1921年)由江茂、方武、方老壽等倡首捐金約五百元創建今壇。一九五六年,由村長方老長及各鄰鄰長(十三人)發起翻修廟頂,油漆牆壁,樂捐工費一萬元。

1979年農曆十二月初四,由楊清標宣導重修完成。殿內供奉清水祖師及太子爺各二尊。新化鎮的祖師廟,除新化鎮街內清水寺外,皆有宋江陣以示尚武精神。那菝林宋江陣崇拜祖樹先王。大溪宋江陣在楊成贊“清水宮沿革記”記載:

繼有法官徐聰明先生,乩童陳石龍先生經常受祖師顯靈替本地方驅邪治病,加上楊強行組練宋江陣,教導青少年習國術,其尚武精神遠近馳名,更助其神威大著,遠播四方。

 

靈 昭 宮

 

靈昭宮,位於台南縣新市鄉大營村214號。傳說,明鄭時期曾有軍隊紮營於此,故稱“大營”。宮創立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在台南縣清水祖師廟創建歷史上僅次於雍正元年(1723年)創建的佳裡興震興宮。該宮在山上鄉蚵殼潭有個分祠清水寺。

該地居民約300戶,以陳姓最多,其次為劉、朱等。各姓互組“祖母會”由村民攬股,一股由六個會丁組成。每年正月初六日,會丁擲筶決定爐主,負責靈昭官及其附屬的營頂、營尾兩個土地公廟的祭祀事宜。

靈昭宮在相良吉哉《台南州祠廟名鑒》及陳清誥《台南縣市寺廟大觀》皆有記載。據台南縣民政局《台南的寺廟及神明》記載:

本宮創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為大營莊民捐款合建。主祀清水祖師系先民自大陸傳來者。自昔佛光普照,保境佑民,香火鼎盛。廟宇歷代屢有重興,至咸豐年間,因地震受災崩蹋,莊民醵金一千元重建立。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及三十二年(1906年),信徒樂捐各修葺一次。民國十八年(1929年),歲次己巳年,朱和發起修繕,並舉行建醮大典。主會人士有楊匏曉、朱和、鄭井、楊漢、方桶等人。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台省光復,總理朱和倡首鳩資四十九萬元,重修一次迄今廟貌猶新。

1980年,因廟宇狹小,由陳車長、楊炳焜、邱雨水、劉通宣導重建。198311月完工,並立“靈昭宮重建沿革與建醮緣起”碑,以志其功。

宮內中央神龕主奉昭應祖師,計有鎮殿大祖師及二祖、三祖共三尊,配祀神有保生大帝、天上聖母。左神龕祀田都元帥。右神龕祀注生娘娘。宮內古物有二件,雍正八年(1730年)仲春所獻“岩坪清水祖師”匾,為靈昭宮成立年代物證;咸豐己未(1859年)捌月置,弟子陳協順號叩謝“靈昭宮”爐,為咸豐九年(1859年)曾重修的證物。

 

玉峰清水寺

 

清水寺,位於台南縣山上鄉玉峰村蚵殼潭35號。玉峰村是由牛稠埔及蚵殼潭兩個角落組成,其中蚵殼潭又名鬼子潭,牛稠埔今名中坑。清水寺內的中神龕神明計有觀音、玄天上帝、昭應祖師等,左神龕置雙斧,右神龕奉五營。據陳清誥《台南縣市寺廟大觀》記載:

本廟主祀之清水祖師,系先民柯正祖先,自新市之大營靈昭宮請香火而奉祀者。當初奉於私家裡,後來獻為公佛,村民共祀。祖師佛光靈顯,在境內施醫濟眾,無不應驗,莊民頗得信仰,乃于嘉慶十五年(1810年),合建草庵安座奉祀。至民前八年(1903年),曾川再主倡莊民,在現址合建磚造公厝迨至於今。在日據末期,充作民眾集會所,光復後由村長楊長賢,發起修繕公厝,並迎回神佛安座,重振香火。

1964年,地震後重建今之廟宇中室。1982年,重翻再建雙側廂房。祖師誕辰日原為正月初六日,後改為正月初九日與玉皇生日合併,三年舉行一次。

 

 

清水宮,位於台南縣新市鄉社內村164號。社內村包括社內、橋頭、大宅。新店和番仔巷為新和村,原皆信仰清水宮清水祖師,後分廟奉祀。今清水宮信仰圈為橋頭及社內本莊。

清水宮原址在橋頭,系由五村社莊民捐建。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廟宇倒圮祖師神像搬進社內福德爺廟合祀,祖師生日時再回原地建壇演戲。據相良吉哉《台南州祠廟名鑒》記載:

清水宮,咸豐四年(1854年)創建,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廟宇破損,之後與福德爺廟合祀。

1955年,董事陳延教等重修福德廟,更名為“清水宮”,統一兩廟之間不同的祭祀方式。至1996年,重建完成。

中神龕主祀清水祖師,左側配祀天上聖母及孫思邈真人,右側配祀太子爺。左神龕祀福德正神,右神龕祀注生娘娘。前方神桌供奉來自土城天上聖母三尊。寺內的古物有古巨蚌殼爐三座。

社內清水宮與新市大洲保安宮、永康鹽行保甯宮的保生大帝,新市鄉新市村永安宮天上聖母,永康蔦松三爺宮均有來往。

 

  

 

清水宮,位於台南縣新市鄉港墘村42號。新市港墘村侖仔頂和店仔頂同奉清水祖師,廟宇設於兩地之間,為港仔墘莊民所信奉之神佛。據陳清誥《台南縣市寺廟大觀》記載:

本宮主祀之祖師公,始自道光年間,先在灣理雕刻金身,然後往虎頭山麓開光點眼,每年照卜爐主安奉其家裡。至同治二年(1876年),侖仔頂村民協同建廟奉祀。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張穴、王還、林連枝等發起集金修繕一次。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晨六點,大地震廟宇倒塌,翌年董事翁金傳、趙老城、張金天、翁和尚等發動募金,承境民全力支持,於民國三十七年竣工落成。

1983年,張心香、翁德塹宣導重建,並立“清水宮重建委員會本莊樂捐碑記”、“清水宮重建外緣芳名錄”兩方石碑,以志其功。

中央神龕主奉清水祖師,共四尊,配祀中壇元帥二尊。左神龕奉祀來自台南玉皇宮的太上老君二尊,右神龕供奉福德正神。本地祖師生日原為正月初六,後改為正月初八,和正月初九日的玉皇生日連慶二日。每年例行祖師開光儀式原在虎頭碑,後改為山上鄉蚵殼潭,今又改為赤山龍湖岩。

 

 

慶濟宮,位於台南縣善化鎮東勢寮183號。善化鎮東隆裡分為三地,其中,東勢寮人口最多,慶濟宮為三地的政教中心。東勢寮居民絕大部分為籍貫同安縣鳳尾山貞岱蘇氏。廟宇管理機構稱為“蘇六合”,由蘇姓五人雜姓一人組成。據相良吉哉《台南州祠廟名鑒》記載:

廟創立於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最初由當地蘇姓設草寮,奉祀保生大帝及清水祖師。後草寮破損,信徒與蘇六合的管理人蘇養協商將其名目下池沼出租十二年,以其租金五百六十元充作基金,在一九○七年改築,不足數額由信徒寄附。

陳清誥《台南縣市寺廟大觀》記載:

至民國十六年(1927年),丁卯之歲,再由蘇六合董事蘇新地、蘇庚良、蘇典、蘇雙泰、蘇朝榮、曾澎發起鳩資壹萬壹千元,擇日重建為向東南宇,擴大規模,建立為今日之廟宇。

在唐德塹“善化鎮的宗教信仰”一文中將慶濟宮列為清水祖師廟。本廟中殿中央神龕主奉清水祖師二尊及其使役神張、黃、蘇、李四大將軍。另一主神為保生大帝。1949年,塑關聖帝君為鎮殿之用,桌下層有保生大帝的坐騎虎爺。左神龕祀注生娘娘,右神龕奉福德正神,左廂房奉宋江陣用的田都元帥。

 

 

清水宮,位於台南縣善化鎮光文裡北仔店。今北仔店、大竹圍改名光文裡與坐駕裡。該地古代以陳為大姓,相傳,該地大祖師是陳百海的祖父用巨艦載來的,二祖師是陳寶壽帶來的,祖師生日同為正月初六。又傳,陳姓來自安溪,宮內的大祖師、二祖師各有分身,可能為安溪二位高僧昭應祖師、顯應祖師。1955年,大地震後陳姓遷離此地。

據相良吉哉《台南州祠廟名鑒》記載,本廟興建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據楊協永“清水宮沿革”記載,本廟原稱為“祖師公厝”,在今黃木盛宅。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日人拆除,後移至陳家奉祀,而後又移祀黃家大廳。1969年,吳萬泉捐地改建公厝,取名“清水宮”。1984年,丁張、楊協永宣導重建。198833日,完工成今廟貌。

廟內中央神龕主祀清水祖師,計有大祖師、二祖師及新雕鎮殿大祖師、二祖師共四尊,來自六甲鄉赤山龍湖岩觀音佛祖二尊,來自善化慶安宮天后一尊。左神龕祀福德正神,右神龕祀注生娘娘。祖師誕辰正月初六有賞兵及普度,三月二十三日天后、六月十九日觀音誕辰只在廟內祭拜,委員及爐主四年更換一次。

 

西關裡焄畗宮

 

焄畗宮,位於台南縣善化鎮西關裡復興街58號。俗稱善化祖師公廟。原為一個神明會,據傳,其香火是許登祺祖先由清水岩請來,供在許氏公廳。後為西關、南關、木柵、瓦窯一帶公佛。相良吉哉《台南州祠廟名鑒》記載:

清水祖師會,善化三三六。祭神,祖師公。會員,20人。創立,光緒十七年。例祭,舊曆正月初六日。爐主,善化三三六羅萬。

王明章“焄畗宮沿革”碑記載:

嘉慶年間,目加溜社(灣裡街之前名)地方先賢共同在此地籌建土地公廟三座,分稱為頂福戶、中福戶、下福戶,巷仔口因隸屬中福戶轄區,而改稱中福戶,後因部落名稱又改稱廟仔後。當初祖師公僅有香火,既無神像,又無廟堂,而且爐主輪流易地祭祀。直至咸豐年間,由蘇添之祖先再自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清水岩之祖師廟引進今之三祖師神像,及其使者“三官將”神像。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捐資雕刻大祖師神像。民國十四年(1925年)捐資雕刻二祖師像。一九七○年,雕刻官將神像三尊,合原有主從神像共七尊,成為主從一應齊全。後因缺廟宇,仍由爐主輪流易地供奉。一九七六年,由爐下信徒許金木、蘇進成發起捐建廟宇。一九八二年竣工。

廟中央神龕主奉清水祖師,計有大祖師、二祖師、三祖師。大祖師善用符法,與清水寺昭應大師相近,二祖師近乎泰山寺顯應大師,三祖師類似三平寺廣濟大師。建廟後又增加鎮殿祖及二尊分身,共有六尊祖師。祖師有四大護法神,本地稱為四大官將,其中三官將蘇將軍不在廟中,奉於爐主之家。廟成之後又塑造巨型四大將張、黃、蘇、李。左神龕祀福德正神,右神龕祀注生娘娘及協侍左右婆姐。

 

 

清水宮,位於台南縣玉井鄉三和村119號。該地居民多為安溪人,原為純許姓,在日據時期,少數許氏的異姓佃農在此落戶。清康熙年間,許氏的開基祖許寬茂帶著清水祖師來此開墾,後生三子許順、許港、許和為許氏三房。祖師由三房之人一年一房供奉,正月六日換爐。祖師原祀于許氏宗祠。礁吧哖事件時祖師險被日人燒毀,幸得保出無恙。後來,寺廟神升天時,玉井莊總理(鎮長)許天賀把佛像藏在公所內。相良吉哉《台南州祠廟名鑒》記載:

本廟在一八九七年,由芒子芒的許蔭、許德明等人發起,募集信徒的寄附金而建立。後因土匪事件,廟宇的神像、祭器、什器慘遭燒毀,至今未再重建。

事件之後廟宇重建。《台南縣市寺廟大觀》記載:

其後,許尤賊發起在社皮建一竹屋,重雕金身奉祀。十多年後,竹屋損壞,再由許天賀主倡遷返今址,重建土埆公厝。光復後,公厝失修倒塌,乃於一九六三年,管理人許進坤、董事許文貴主事重建,以福德爺業產之基金,充為建廟經費。

1991年,因廟宇狹小,由許銀淮為首再度募資重建。寺內供奉神祇有清水祖師一尊,中壇元帥二尊,附屬的土地公廟設福德正神一尊及協侍文、武判官各一尊。該寺祖師與芒子芒佛祖廟觀音佛及望明振安宮天上聖母,因日據時期地號同屬芒子芒,地緣相近,時有來往。在三月三日玉井玄天上帝聖誕時,或正月六日祖師聖誕時,玉井舉行大遊街。

 

竹圍仔清水宮

 

清水宮,位於台南縣南化鄉南化村274號。竹圍原為竹城之意。據傳,先民在此開墾與平埔族發生衝突,種刺竹為城。後來,平埔番人化妝成老爹(縣長)來此探巡,圖謀攻打,被祖師識破。陳清誥《台南縣市寺廟大觀》記載:

清水祖師原為林清榮之祖佛,發源自大陸,在境內靈顯佑民,光復後獻為公佛。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由耆老林頂昌、陳保連、施寶法等倡建土埆公厝於今址,安座神位,其後逐漸破損。迨至一九六二年壬寅之歲,再由董事林清榮、田良傳、會計林振輝、監事曾清貴等發起鳩資重建。

主神清水祖師,系林清榮祖父林烏龍及從祖林彭春自安溪帶來。有老祖及鎮殿祖二尊。1990年,原老祖被偷,同年1215日新老祖入廟開光。該地開發較遲,地廣人稀,除林清榮家族外多為外來人口。安溪人林頂昌來自龍崎龍船窩,漳州人田良傳來自山上鄉明和,來此之人多以養豬為業,故此地祖師有收丁豬的習俗。除祖師之外尚有太子爺三尊、神農大帝一尊。

 

龍鳳山龍虎寺

 

龍虎寺,位於台南縣南化鄉南化村313-1號。龍鳳山在南化村與高雄縣交界的窮山峻嶺之中,分為龍鳳山及下方的北頭仔兩個角落20戶。祖師原為安溪人卓忠和的私佛,在卓萬成、卓瑞貴、卓基清時變成公佛,但仍在卓氏三房內自奉,外人可入卓家朝拜。除祖師之外尚有林府元帥及中壇元帥,其中祖師聖誕正月初六,林府正月十五,一年一個神明聖誕,相互輪流。

1978年,新廟落成,中神龕奉祖師、林府、中壇,左神龕祀注生娘娘,右神龕祀福德正神。

 

溪口清水寺

 

清水寺,位於台南縣南化鄉西埔村21號。南化鄉西埔公厝主祀三官大帝,清水祖師為其副神。楊天生自西埔公厝請來祖師二尊,自雕使役神張、黃、蘇、李四大將軍。配祀王爺公原為李姓祖佛,生日為正月十八日,主事者先後為楊天生、楊添福、李門德、陳水旺,信奉者僅溪口數戶居民。副神有來自六甲鄉赤山龍湖岩的觀音佛祖及虎爺,由於廟宇狹小均奉於同一佛龕之中。

 

 

震興宮,位於台南縣佳裡鎮禮化裡325號。相良吉哉《台南州祠廟名鑒》記載:

雍正元年(1723年)當地的信徒協定,醵集資金五百元,建立小廟奉祀神明。同治年間由於大地震而損壞,由莊新民、李寫獅、張春仁、曾聯升等4人發起,地方上信徒出資一萬元再度興建。

曾旺萊《佳裡興震興宮沿革志》記述:

先民乃於康熙年間擇在本宮今址廟庭(約在道路與廟庭間)首建一座公厝。雍正元年(1723年)先祖由福建安溪請迎清水祖師身像奉祀在公厝,時有信徒六百五十人,集資五百元,在原公厝處創建神祠,改為“清水宮”。道光元年(1821年)本莊武舉人曾公廷暉,眼見清水宮頹廢,乃斥資重修一次,並獻贈“鐘靈甲第”匾額留念。

同治元年(1862年)耆老莊新民、李烏獅、張春江、曾連升、黃允、許光興、羅和尚等倡議,並鳩資一萬元,于同治七年將清水宮拆除,三月十日動工擴大興建廟宇,至同治八年八月興建完竣。署額曰“震興宮”,董事會獻贈“共沐恩波”,副董事獻“赫濯聲靈”匾額志念建廟落成。同年,由南鯤鯓代天府分靈李府千歲與雷府大將、清水祖師,一併成為本宮鎮殿主神奉祀。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信徒黃烏龜等諸眾,發起重建本宮,同時改建東西兩廊。董事王期吉獻“參天浩然”,董理事代表贈“英靈萬古”匾額志今重修。一九六五年四月二十三日,由本宮新選出董事長蔡順治,常務監事王雲波,耆宿呂加達、陳恒泰、蘇條固等倡議全面翻修。一九五八年七月二日始告完成。

震興宮不但是台南縣最早的祖師廟,同時也是信徒分佈最廣的祖師廟,號稱內外擁有十三莊,外分三大部落。

宮內中殿中央神龕主奉清水祖師,原老祖已失,今鎮殿祖為同治元年(1862年)泥塑像,使役神張、黃、蘇、李四大護法,左側為雷府大將。據傳,佳裡興當地原僅有大將,祖師原與佳福寺觀音佛祖在營頂,後因佳裡興當地安溪諸姓(黃、許、李、林、蘇、蔡)邀請才至本地。右側為李府大將。左神龕祀謝府元帥,右神龕祀福德正神。左殿祀注生娘娘,前方神桌為中壇元帥,右殿祀文昌帝君。

清代,佳裡興各莊為灌溉屢有紛爭。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一月所立“禁截水路碑記”,說明佳裡興震興宮在當地人心目中的地位,若有紛爭該宮神明裁決即為定案。

宮內文物多。最多的是碑,還有匾及古香爐。

 

 

金山岩,位於台南縣麻豆鎮安正裡19號。奉祀清水祖師,配祀南鯤鯓王爺。原在麻豆裡前班有一座同性質的廟宇“廣濟宮”,但已消失。

前班的居民有王、李兩姓,祖師是由王家祖先王公輪與鄭國勝渡台時帶來。陳清誥《台南縣市寺廟大觀》記述:

金山岩廟,創建于前班莊,最旺盛時代即乾隆年間,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當時住民有三百余戶曾出賢人,故有前班王貢生,後班葉舉人之俗稱。地方繁榮經濟富裕,有二房鋪、三房鋪之制糖草鋪,故當時之廟宇有前後殿二落翹脊之大廟。迨至同治元年(1862年)大地震,幾乎倒塌,有志者王雅發起醵金貳百元,重建前殿廟宇,其後任其荒廢。降至民國十六年(1927年)管理人王龍珠、耆老傅備、王文調、王萬是、李顏、李闖、王調和、王化、陳養、王松、王福貴、林瑞美等發起鳩資壹千多元改建為今之公厝。

麻豆地區有前班金山岩、磚仔井清水殿、溝仔墘龍泉岩三座清水祖師廟。三廟皆曾有規模很大的祖師公轎班,皆因人口外流嚴重而解散。相良吉哉《台南州祠廟名鑒》記載:

清水祖師神明會,謝厝寮一六七。祭神,清水祖師。會員,三十一人。創立,一八六八年。例祭,農曆一月六日。管理人,謝厝寮王天賜。

本會最初是王雅等人,因金山岩廟的建立,以及圖求各信徒之間的親睦利益而創立。會員平分出資用以購買原野,招佃民佃耕開墾成旱田。其收益除供作祭日祭品、祭禮花費、神輿負擔,以及會員利益分配外,每二年會員可分配到一圓的剩餘金。

神明會組織在王龍珠負責時期較完善,成員30人,以擲筊方式輪流擔任爐主,為首人物有王龍珠、傅備、王棖。擲筊日期以前為正月二十日,今為正月初六,經費由委員會征丁錢解決。寺內供奉的神明分別為清水祖師、池府千歲、吳府千歲及虎爺。除了虎爺外,祖師及二位王爺皆為正身一尊分身二尊。鎮殿祖師斷足樹立,不但造型奇異,命運也十分傳奇和坎坷。

 

溝子墘龍泉岩

 

龍泉岩,位於台南縣麻豆鎮龍泉裡20號,曾文地區東面。據林惕園“龍泉岩碑”(1929年)記載:

曾文溪有七村三百戶共祀清水祖師、張公法主二神佛,寺名“龍泉”,其址建於溝仔墘。

溝子墘地區住民以王氏為主,祖祠神主為祖籍南安黃田二十八都。南安人鄉土神是廣澤尊王,當地人稱,因祖師曾救其故土時疫,故在大陸時便改信祖師,法主是祖師帶來之副神。相傳,祖師及法主系康熙末期王煙之大房祖,由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縣迎請至該地奉祀,稱之為開基清水二祖師,張公二法主公。林惕園“龍泉岩碑”又載:

其初創於清乾隆甲子(1744年),自時厥後重二百年矣。後裡之領袖王炭氏,以為名勝古跡一任傾圮,則無以重紀念而繁人心,乃首倡捐題鳩資而重建之。七村之人輪財恐後互為經營,統計所需凡為三千余金,是歲秋八月工事告竣。

1947年、1963年,王訓分別主持重修。岩之中央神龕奉祀主神清水祖師,祭日為正月初六,配祀神左方有顯應祖師(原非本地神祇,來自彰化縣竹塘鄉,至龍泉岩進香所留下,稱之為二祖師)、赤山龍湖岩觀音佛祖,右方有張公法主,祭日為七月二十三日,中壇元帥一尊。左神龕祀釋迦佛祖及福德正神,右神龕祀注生娘娘二尊,桌下層有虎爺三尊。龍泉岩歷史悠久,建築古色古香,古物至多,有香爐及匾額。

 

磚子井清水殿

 

磚子井清水殿,位於台南縣麻豆鎮磚井裡31號。形成于臺灣光復之後,其前身為兩個神明會,一個奉祀清水祖師、一個奉祀張公法主。據相良吉哉《台南州祠廟名鑒》記載:

磚子井的神明會始自溝子墘龍泉岩分香清水祖師、張公法主二神,分香的原因是兩個部落因曾文溪阻隔來往不便,但奇怪的是分香之後曾文溪又改道,兩村由隔岸南北相望,又相連在一起。

據陳清誥《台南縣市寺廟大觀》記載: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及民國元年(1912年),裡民先後組織清水祖師及法主公二轎班會,奉祀清水祖師、法主公均發源自溝仔墘龍泉岩。該轎班每班有會員各十八人,磚子井共擁有五班,溝仔墘三班。當時清水祖師轎班會,每人獻一角,法主公轎班會每人出三角,為基金。最初建三間簡陋瓦厝安座神位,後來改為土埆公厝,其後屢塌屢修,二次大戰被存放番薯簽,而致侵蝕棟宇腐朽。1951年,由裡長李竹連、裡民王蔣倡首鳩資並裡民協同重修為今之廟貌,取名曰“清水殿”。曾任管理人陳斟,今廟務一切均由每屆之裡長辦理。

1987年農曆九月重建新廟。1991年,新廟建成。殿中龕奉祀之主神清水祖師、左方玄天上帝均系1951年來自麻豆大程北極殿;右方祀張公法主。左龕祀福德正神,右龕奉注生娘娘。祖師聖誕日為正月六日,法主公七月二十三日,上帝公三月三日。

 

      

 

六雙公厝,位於台南縣官田鄉社子村六雙16-4號。六雙為官田鄉社子村一個角落,與大內鄉鳴頭(環湖村)時有來往,均奉清水祖師。六雙人稱其祖師來自六甲鄉赤山龍湖岩,原為當地王氏私佛。王德順建公厝大清宮,迎誥北港媽祖、私雕中壇元帥供于廟內。今公厝內供奉清水祖師、天上聖母、中壇元帥三尊神佛。祭祀方式為爐主制,共有祖師公爐主、三界公爐主二位,平常祭典由祖師公爐主負責。

 

嘉南聖德壇

 

聖德壇,位於台南縣官田鄉嘉南村14號。嘉南村外地人稱為三腳埤,居民大多為六甲鄉人,少數為澎湖人。壇內供奉清水祖師是鄭萬從澎湖縣馬公鎮西文裡祖師宮請來,居民多信奉。正月初六,祖師生日擲筊選爐主,主持常務。據堂中翁德竹所獻“保我黎民”匾,聖德壇是1951年建。配祀神有來自赤山龍湖岩觀音佛祖、北港朝天宮天上聖母、南鯤鯓李府、朱府千歲及自刻的玄天上帝等。

 

 

福安寺,位於台南縣後壁鄉長安村42號安溪寮莊。後壁鄉是新營地區安溪人占首位的鄉(鎮)。後壁鄉奉祀清水祖師有多處,其中,以創建於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的福安寺歷史最久,信徒最多。據張勝雄《後壁鄉志》記述:

安溪寮以林姓為多,約三百年前由福建省安溪縣新康裡積德鄉遷移來台。王姓是安溪縣積德鄉山厝土樓遷入,蘇姓是安溪縣新溪裡嶺頭鄉遷入,劉姓是安溪縣長坑鄉還集裡左守蹄遷入。今新營市土庫裡住民是由泉州府安溪縣獅頭堡依仁裡遷入,以林姓為主。烏樹林住民是由泉州府安靜溪州社遷入。依裡堡沿革而論,本地方清末屬謂下茄苳西堡安溪寮莊,民國九年(1920年)改稱謂台南州新營郡後壁莊安溪寮。一九六一年改為台南縣後壁鄉。

安溪寮以林姓為主,故在當地廟宇有公廟及私廟之分。公廟為福安寺,安溪人信仰主神清水祖師,私廟為“林氏家廟”,崇拜比干、林堅、林九牧,只有林姓祭拜不開放。相良吉哉《台南州祠廟名鑒》記載:

傳說,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左右創建,詳情不明,祭神清水祖師為當地移民從大陸分香而來。在同治初年由於大地震緣故,廟宇崩潰,信徒林欽仰發起,眾信聚資二仟元改建。自從創立以來在土匪襲擊之際以及旱魁為患之時,祖師常顯靈卓著。

據林中信《後壁鄉福安寺神明事蹟》記載:

本寺設置于台南縣後壁鄉,原名“福安堂”安奉主神清水祖師,其起源為後壁鄉安溪寮居民之祖先,多來自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人。因移民原祖先為祈安納福,於乾隆三十年間(1765年),發起安置佛靈之議,從福建安溪迎引清水祖師之神尊蒞台鎮座本廟堂。本廟堂於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間創設,奉祀清水祖師為鎮護主神,從祀岳府元帥、中壇太子、福德正神。

據陳清誥《台南縣市寺廟大觀》記載:

日據時期,民國三十年(1941年)十二月十七日四時二十分,本地發生強烈地震,寺廟崩塌,全部神像暫安于莊中林大道家宅。迨至光復後,民國三十六年,由林鐘山主倡鳩資重建前後二大殿,更名曰福安寺,工費二三八萬。後由林大道家宅迎返神像入廟安座,重振香煙,並添奉龍廣天王。一九五九年,林石吉發起重建兩側廟堂。一九六一年,林鐘山又發起翻修屋頂,及修補剪粘。

寺中央神龕主奉昭應祖師。據傳,其中,分身四祖在同治年間為長短樹人蕭氏化妝成乞丐所盜走,故在寺中長留其空位,並雕大副祖做四祖。祖師左側供奉岳府元帥,右側供奉蕉顯龍廣天王(劉備)。前方置中壇元帥一尊。左龕置五營令,右龕置福德正神,前方神桌置南管始祖西秦王爺及協侍文武判官。祖師生日為正月六日,是日,安溪寮有每戶大筵賓客習俗。祖師每六十年做一次醮,主壇者必請自幼出家的高僧。

 

 

永安堂,位於台南縣後壁鄉頂長村24號。長短樹分為兩村,居民大多為安溪蕭氏。據蕭火分“永安堂沿革”碑記載:

本堂創始于清朝雍正,主祠清水祖師,乃先人蕭應渡台入墾時,迎自福建泉州安溪。初入以選蔔爐主輪供私宅,逢神誕搭壇拜祭,不便之。至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尊者蕭竹等倡議鳩資八百餘元創本堂,奉神、祭祀慶得其所。甲午之後祖國失利,日人據台擬摧祖國文化嚴禁奉神,本堂被占充為衙門,直至民國六年(1918年)日人始還本堂。民國二十一年日人施籠絡之策開放神教卻因廟堂頹損倒圯,經張大存倡修並建拜亭,堂貌煥然神威略赫。一九六○年,村長張元方視堂貌荒陋,乃籌募捐款整修。一九七八年,組織重建委員會,並薦蕭火分為主任委員,籌足資金計新臺幣三佰貳拾壹萬貳仟捌佰壹拾貳元正,於一九八○年七月動工興建,一九八二年農曆十月二十五日完工。

堂內主祀清水祖師,神誕為正月初六,是日,與安溪寮一樣每戶筵客。左方祀大尪公張巡,右方祀池府王爺。保儀大夫之前為保生大帝,來自同鄉上茄苳顯濟宮。池府千歲之前為皇君媽。

 

西明裡清保宮

 

清保宮,位於台南縣學甲鎮西明裡濟生路242-1號。學甲的安溪人只有分佈在街內一個俗名“三角子”的地方,今區劃為西明、宜民兩裡,居民全部姓王。據傳,祖師為後壁鄉安溪寮分香而來。王錦川“清保堂沿革”碑記載:

大學甲三角子王姓角頭,奉祀主神清水祖師已曆二百餘載。其金身原系由王姓際吉派,助公所傳下之第一、二、四、六、七等五個房頭(第三、五房頭因歷史已久,去向不詳)以擲筊選爐主方式,供奉於爐主家廳。由於二百餘年來清水祖師威靈顯赫,驅除蟲疫,保境佑民,為信徒消災化劫,奇跡不勝枚舉,因而香火益盛,乃有信徒倡議建廟寺奉祀。一九七七年歲次丁巳仲冬眾議已成,並募得丁錢及捐款,乃擇吉於農曆十一月二十一日子時破土興建。一九七九年歲次己未六日全面竣工,並取名為“清尚寺”。

一九八四年,恭迎學甲慈濟宮保生大帝鸞駕,筊示而更名為“清保宮”。一九八五年農曆九月,施工重建修飾為廟宮風貌。一九八六年農曆六月,完成燦然聿新之壯觀宮殿。清水祖師佛誕為農曆正月六日,惟三角子信徒代代相傳於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六日舉行祭典。

宮內奉祀神明清水祖師、保生大帝、中壇元帥、虎爺公、虎爺母等。其中,清水祖師誕辰過去在正月六日回安溪寮慶祝,今改為六月二十六日祖師立廟日慶典,保生大帝則在三月十五日參加慈濟上白礁,其他則不做祭典。

 

廣濟宮化安寺

 

廣濟宮化安寺,位於台南縣白河鎮廣安裡41號。枋仔林今稱廣安裡。南明永曆三十一年(1677年)祖籍福建省漳州府南靖縣花溪保高山人,包五吉奉祖師攜眷渡台,定居于台南縣廣安裡外枋仔林,子孫近三百餘人。

清水祖師原為包氏的祖佛,但很快變成廣安裡一帶的公佛。相良吉哉《台南州祠廟名鑒》記載:

在乾隆年間,本莊人包五吉從漳州迎奉清水祖師而來,糾合村中居民二十六名組織祖師公會,每人出資一元貸款他人取息。至嘉慶二年(1797年),本利和達三百五十八元,作為本廟的建廟基金。其後,在一九○二年撥用所屬財產三十七元投入第一回修繕,次年又投入一百元從事第二回修繕,後又出資八十餘元修繕。由於暴風雨及蟻害的緣故,荒廢頹壞不堪,於是所屬財產一千五百元加以重新改建。在此次改建中倡首人物有莊楹、曾平、賴登、曾錦章、賴振明等人。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賴振明、張深、賴同水改築後殿,並往大仙寺分觀音佛祖香火合祀,改廟名為“廣濟宮化安寺”。1954年,由賴振明、張深等發起增建三川門及兩旁護室。1984年,黃春諒、廖啟河、張同進、張河全宣導再度重建。

寺中央神龕主奉清水祖師,配祀來自大仙寺的觀音佛祖及來自白河鎮崁子頭保安宮的玄天上帝、趙子龍元帥。左神龕祀至聖先師,右神龕祀福德正神。寺中的古物有古碑、香爐及匾。祖師奉祀方式,正月六日為誕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演戲慶賀。

 

頂山腳山師吉宮

 

山師吉宮,位於台南縣白河鎮五豐裡頂山腳7-2號。山師吉宮原為一個神明會,相良吉哉《台南州祠廟名鑒》記載:

祖師爺會,白河莊海豐厝。祭神,祖師公。會員,30人。創立不詳。例祭,舊曆一月六日。

居民以漳州漳浦人居多,主要姓林,其次蔡氏,再次為李氏。據傳,頂山腳的祖師為蔡氏祖佛,當年枋子林包氏得到祖廟廣濟大祖師分身,蔡氏則得到二祖師分身。故雙方為兄弟廟。本宮前身為一個祖師公會,由數十人組成,每三、四年召開一次會議,正月初六換爐主,信者約60餘戶。光復之初先建一個土埆公厝。1979年,由林連謀、林來成、林泰源倡議興建今日廟宇。

廟內奉祀神祇有五尊,祖師居中。左側奉安溪城隍,為村中林朝展家中私佛獻於公廟。右側奉玄天上帝,來自埤仔頭上帝公廟(升安裡三塊厝)。左端上天聖母,來自下茄苳泰安宮。右端漳州城隍為李姓私佛獻於公廟。除正月初六祖師公聖誕外,當地在十一月十五有謝平安的習俗及祖師每年至六甲赤山龍湖岩,向觀音佛祖割火三次的慣例,至今仍存。

 

 

東河宮,位於台南縣東山鄉東河村十三鄰123號。東河村的居民段氏約占半數。段氏祖先段應泰系江西省萍鄉縣人,曾做過佳裡興一帶的千總。東河居民信仰有二,其一,為段氏的清水祖師,起源于枋子林廣濟宮化安寺,原祀于段氏宗祠,後建公厝奉祀。1991年,由段炳煌提倡建東河宮新廟。

奉祀主神清水祖師,正月六日誕辰日,在清明節之日換爐主,配祀神有來自嘉義的溫陵聖母、台南東嶽殿的東嶽大帝、南鯤鯓的池府千歲、下茄苳旌忠廟的岳府元帥及宋江陣奉祀的田都元帥等眾神。

FROM http://www.qsmount.com/index.php?m=index&a=detail&topid=3&leftid=12&wordid=217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0938767770&aid=108876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