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5/05 16:20:17瀏覽566|回應0|推薦0 | |
還在玩「抗戰神話」 孫慶餘2005/07/08 從1949年國民黨轉進台灣,形成「遷佔者政權」後,一種合理化國民黨統治的「抗戰神話」、「光復神話」,就透過綿密的教育及宣傳機制,對台灣長期洗腦,內容是:國民黨浴血苦戰,領導抗日,贏得最終勝利,才拯救了台灣;沒有千百萬大陸軍民的犧牲,台灣將不會從日本殖民統治桎梏解放出來;因此台灣人必須感念祖國「光復」台灣,必須牢記日本侵華的慘痛教訓,否則不是沒有國際觀,就是「數典忘祖,莫此為甚」。 所有的歷史都是現代史,歷史必須能和「現實」對話,才有意義。這是「紀念」的首要條件。其次,統治者或征服者的歷史並不等於人民或被征服者的歷史。二次大戰結束以來,所有科學的歷史、為民族主義及國家主義服務的歷史、統治者神而明之的歷史,都已逐一受到推翻,歷史由一元及絕對轉成多元及相對。「自說自話」及「權力創造真理」的歷史絕對主義已經難以為繼,數不清的資料及證物拆穿了統治集團的瀰天大謊。國民黨的「抗戰神話」及「光復神話」正是其中之一。 曲線抗日重慶、南京唱雙簧 國民黨「領導抗日」是西安事件落幕以後,而西安事件起因卻是國民黨「不抗日」及「先安內,後攘外」。同時,即使國民黨被迫「領導抗日」,黨內仍然進行「曲線抗日」,亦即由重慶及南京汪政權唱雙簧,消極抗日。真正「領導抗日」的反而是太平洋盟軍總司令部。日本也是敗在美國手中並向盟軍投降。這是「抗戰神話」的真相。 至於「光復神話」,蔣介石在抗戰前夕,還派陳儀赴台,祝賀日本領台的輝煌成就;抗戰期間,無論國共雙方,都沒有「光復」台灣的意思,最多只寄望於台灣人民;開羅宣言雖然要求日本放棄太平洋島嶼(包括台澎),卻未安排歸屬。因此,祖國「光復」台灣也是假的。真相是,台灣「回歸祖國」後,開始了比日本殖民更悲慘的遭遇,228事件、白色恐怖及內部殖民都是活生生的「現實」。虛構的「光復神話」和活生生的「現實」,完全格格不入,無法對話。 神話無法和現實對話,但遷佔者集團卻「肉麻當有趣」,年年舉行抗日及光復紀念,把假的當成真的,責成台灣人民仇日反日及感謝政府。即使國共內戰靠日本關東軍(換穿國軍制服)打共軍,古寧頭大捷是日本「白團」的傑作,日台友好更為世所共知,自稱「以德報怨」的國民黨集團,仍以反日仇日做為提振民族主義的免費嗎啡。 中共政權的反日或反美有其政治目的。如反修改教科書及參拜靖國神社,是刻意當做炒熱中日事端藉口,藉此壓制日本,防止日本在經濟以外崛起。年復一年的七七抗日紀念及南京大屠殺紀念,目的相同。可是,50年來只有中共一個外敵的國民黨,不去紀念國共內戰的歷次血淚教訓及諸如古寧頭戰役及823砲戰,反而去紀念對台灣早已失去意義的七七事件及台灣光復節,這不能不令人設想,國民黨已把台灣人當做日本人去仇視,並且繼續視自己為台灣的「殖民者」及「拯救者」。 反日仇日超出常情範圍 事實上,無論中共或國民黨的反日仇日,都超出了常情可以理解的範圍。不只是中日戰爭已結束60年,不能要求子孫為父祖的行為負責,而且日本軍國主義已在1945年終結,日本憲法明文規定「永遠放棄以國家權力發動戰爭」,日本現在的國防也是採防守策略(防範的是中國的「非和平崛起」及「併吞台灣」,不利日本生存)。像這樣的日本,中共整天翻七八十年前舊帳已不應該(東條等人已為罪行付出代價,受到盟軍法庭最嚴厲制裁),台灣某些人跟著中共腳步反日,更是莫名其妙。 同時不要忘了,日本侵華是當時帝國主義的共通現象,中國政府又比世界大多數國家更為踐踏、漠視自己國民生死。如廿世紀初的日俄戰爭在中國境內進行,中國政府竟宣布「保持中立」,把遼河以東劃為交戰區,任憑中國生靈塗炭(當時報界說:「吾中立國之民,擲生命數十萬,死亡之數,過於日俄兩軍」)。如日本挺進東北、華北,是由張作霖等軍閥政府延入。規劃侵華的田中義一潛赴東北考察,就說中國政府沒有能力照顧百姓,日本應把滿蒙建造成「世界上最昌盛的殖民地」。自己家園無人也無力防守,自己人民等同草芥,這樣的國家能怪鄰國新興列強覬覦嗎? 被外界稱為民進黨「三寶」之一的蔡啟芳日昨撰文說:「流亡到台灣的中華民國依然阿Q。可憐的是台灣人。當中華人民共和國仇美,這些在台灣的投機狡獪阿Q也會策動台灣人跟他們一起仇美。當中國仇日,這些阿Q也要台灣人一起去仇日。這些阿Q只有一個目的,不許台灣跟別人好,只許台灣人做中國的馬前卒。」以上真是一針見血,一語道破。相形之下,那群宣稱要以國際觀來舉辦「太平洋戰爭60年」國際論壇的所謂知識分子,玩的還是「抗戰神話」。比起蔡啟芳,他們才是真正的「寶貝」,真正的不知今世何世! □ 〔 資料來源: 台灣日報 〕 「台灣台北市松江路9號14樓」 , 電話:02-25175681 , 傳真:02-25175682 , 建國會郵政劃撥帳號:1882-8111 戶名:彭明敏 , E-Mail:hion.tw@gmail.com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