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世宏論學1
2008/10/15 14:06:18瀏覽437|回應0|推薦1

文璋恩師

上週讀書會,因為臨時別處赴約,無法準時參加,後來的靜坐練習,又因精神狀況不佳,而無法投入,在此向老師您致歉。正如老師所言,因為作息不正常,所以一直以來都處於疲累的狀態,長久下來,不僅思考能力會變得混沌,記憶力也明顯衰退。關於這一點,我會試著調整回來。

從這新的一學年起,我就要開始回成大去上課了,雖然都是利用週末回去,而且僅有星期五的一堂課可以選,不過還是非常的期待。尤其是每週的讀書會,總算可以較積極的參與了。只是,自老師成立讀書會以來,讀書會成員雖有增長,卻無法每次都到齊,讀書的心得便很難連貫,再加上讀書會期間,雖成員間各有觀點發表,但是卻顯得零散,沒有最後的一個整理總結的功夫,如此一來,讀書會的成效即不易彰顯。

荀子的思想,在我看來,似乎像是一本論文集,不管是經論、道論、天論、德論、心論、性論、知論、政論、君論、學論,還是時論或其他,應該有其最中心的思想判準與依歸,而唯有找出這一中心思想,才能知道荀子終究想表達什麼。荀子以清明的心智、科學的思考與理則的思辯觀察諸分別、相對之蔽後,是否很明確的提出一個可遵循之道,我認為沒有,而所謂沒有,並非荀子不知道,而是,他要人們自己去觀察。荀子的道大抵可從兩方面來體認、來尋找。其一乃從無蔽的智識來破除偏道而直觀真道,其二乃從聖人德處來體察真道;而這從智、德二處所得之道,或許與老師所言的知性的道德主體有相似之處吧。然而此處有一值得思考的地方,這從智、德二處所得者,其實都是從外在的觀察或體察而來的,有道性、道體,而無命。所謂無命者,亦即沒有創生的根源。為解決這根源問題,此處荀子乃從心處著手。心知道,故心有智之質,塗之人可以為禹,故心有德之質,故從外在的體察,呼應內心的根源,道德之命,或亦可稱之為天命,因運而生。心即道、心即天命,也因為有命,所以有生性(如生生之謂易之生),雖【因】體察外在智、德而生,卻非【從】外在智、德而生,所以心之善乃因緣而起,心之惡乃因緣而蔽,一善一惡間,心性清明、無善惡分別之性看似有生有滅,其實終究是無生滅的,看似需依靠外在的思辨作偽才能被動生起,或曰生出,其實是因為心總是安住於虛一靜之境界狀態中,無有作好、無有作惡罷了。老師我先寫到這~~~97.7.8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ylon&aid=2300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