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世界大战悄然走近!
2012/03/12 14:07:14瀏覽93|回應0|推薦0

在叙利亚问题上,中俄表现出了少有的接近的立场。尤其是在突尼斯的叙利亚之友,俄罗斯放弃参加,中国同样不参加的问题上,西方开始采取一哭二闹三上吊的策略。

 

西方完全不考虑中国的实际想法和俄罗斯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策略,只是一味的想要俄罗斯和中国同意西方对叙利亚的制裁和军事打击。但是留给西方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 转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普京即将重新掌控俄罗斯已经没有丝毫的悬念


 

普京当选俄罗斯的总统,将会是西方的噩梦。普京第一个任期之内,由于俄罗斯还处在苏联解体的沉重打击之中还没有缓过劲来,只能采取和西方缓和关系的政策。而后来普京成为总理之后,梅德韦杰夫成为俄罗斯总统之后,俄罗斯存在一种改良的作风,也就是说,梅德韦杰夫一直在寻求一种介于戈尔巴乔夫 和普京之间的路线,即和西方示好,也表示一定的合作;即能够保证自己的安全,但是也反对中国势力在俄罗斯的扩张。但是正是这几年的光景,给了俄罗斯再一次的证明那就是走非普京路线,最后收到伤害的最终将是俄罗斯。

 

 

亲西方,最后将被西方牵着鼻子走;同时,还会让国民丧失民族自豪感,已经国家反抗西方暴力的团结。所以梅氏的四年,正是夯实了普京作为俄罗斯精神领袖和实际领袖的坚强基础。

 

 

而普京重新掌控俄罗斯,带来的对世界的冲击波,将会持续很长的一段时间!

 

 

中国对外绥靖政策也已经走到了头

 

 

而随着俄罗斯的转变和西方色厉内荏的军事叫嚣,中国 也在发生着改变。中国的改变,在这次针对叙利亚的问题上的表态,以及在中东地区的存在,都正面或者侧面的证明了,中国的绥靖政策,也已经走到了头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不可能总是希望中国放弃自身的利益,不可能让中国永远的跟在西方后面捡拾西方的屁吃。这个转折恰恰在中国发生政策转折的这个时期。不幸的是,西方不得不 面对中俄同时走强的局面。

 

 

在中俄都在将过去绥靖政策丢进垃圾箱的时候,西方不得不面对,中俄越来越强硬的立场和态度。所以在这个历史的大转折点上,西方不要指望着中国和俄罗斯能够在西方为所欲为的放肆政策上,继续保持低调或者忍耐!

 

 

中俄的强硬会持续多长时间?

 

 

中国和俄罗斯的强硬,从始至终都受到了各自内部一些人的反对,在他们看来自己的国家应该继续韬光养晦,继续的蜷缩起来,闷头赚钱,继续的为一些利益集团进行大幅度的政策倾斜。但是历史的机遇告诉我们,中俄已经开始的调整,将至少会持续一定时间。

 

 

而这段时间,将视西方改变或者调整时间的长短来定。在西方已经习惯了中国和俄罗斯站在西方的身边,随声附和,要么投出同意票,要么投出弃权票的历史将会告一段落。

 

 

作为俄罗斯来讲,想要和西方改善关系,尤其是混乱和沉沦的欧洲,还有没落的美国改善关系,至少要到他的第四个任期结束的时候。而中国,同样的也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所以西方不得不适应中俄在今后至少五年的时间的强硬。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世界大战的伏笔,世界利益的重新划分

 

 

在叙利亚问题上,美国虽然咄咄逼人,但是他已经没有实力挑战中国和俄罗斯了。不论是经济的,还是政治的,亦或者是军事的。

 

 

打叙利亚,将会受到中俄的强烈反对,还有可能将世界分裂的同时,不得不面临又一次的世界大战。但是不打的话,西方也已经骑虎难下了!法国将会进行选举,萨科奇的命运去留还未定,但是从目前的局面来看,萨科奇留任的机会不是很大。所以今后的西方,将会成为一个全新的拼盘,加上各自国内反对声音的增加,势必会成为分割西方的主要原因。

 

 

但是在了解这个主要矛盾的时候,我们还要看一看一些次要矛盾可能引起的世界的重新划分。也就是说美国一旦放弃了叙利亚,那么美国将不得不面对众多盟友的倒戈和立场向中俄的倾斜。

 

 

那么美国会为了自身的利益和自己的霸权主义,动用世界大战这最后一张牌吗?

 

 

总之,留给西方的时间不多了。俄罗斯的普京上台,中国的立威之举措,都将将矛头指向了西方这个易碎的花瓶。至于是自己碎,还是打碎;都无关紧要了。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最为重要的是,中国会不会趁着历史机遇的东风,吹散西方这一片乌云呢?还是继续韬光养晦的向满清末年一样,明明在安南战胜了法国,却要签订一个兵临城下才签订的协议呢?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onnywong1210&aid=6203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