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美國與緬甸關係升溫的亞太戰略意涵
2011/12/06 13:47:30瀏覽508|回應1|推薦1

    
 美國總統歐巴馬亞太之行結束後不久,國務卿希拉蕊旋即訪問緬甸,並和反對黨領袖翁山蘇姬會面,當面遞交歐巴馬的親筆信,支持翁山蘇姬追求自由民主。翁山
11月30日與華府智庫「外交關係委員會」進行視訊會議時表示,她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全民盟)重新完成登記為政黨後,將立即規畫參與國會議員的補
選。這在在顯示緬甸的內外情勢轉變已經開始,美緬關係升溫對區域情勢已產生幾項戰略意涵。

     北韓可效法的模式

     首先,提供機會讓緬甸走向民主。緬甸下議院議長杜拉瑞曼公開證實,緬甸軍政府於今年3月解散後,前最高領導人丹瑞大將已放下大權,停止所有的黨政活動,包括停止參與執政黨「聯合團結發展黨」、國會與立法機關的相關運作。

     緬甸結束長期軍人執政,政府機關全交由文人管理,美國此時和緬甸接觸,不但可向其釋出善意,更可促使緬方開始逐漸政治轉型,讓其有機會朝民主制度發展。

     其次,中共珍珠鍊戰略受到挑戰。緬甸實兌港是中共珍珠鍊戰略中一顆重要的「珍珠」,未來中共從中東與非洲運回之石油將可從實兌港上岸,再由輸送管線經由陸路進入大陸川滇地區,不但可縮短運送時間,降低運輸成本,更能避免麻六甲海峽海盜劫掠。

     希拉蕊訪緬的破冰之旅,對中共珍珠鍊戰略將造成一定影響,未來美緬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後,美國影響力將會逐漸滲透至緬甸的政經軍領域,而降低了實兌港在中共戰略的地位,並演變成複雜的美中緬三角關係。

    
 第三,美緬關係可作為北韓效法的模式。美國向緬甸伸出友誼之手,並將放寬多項對緬甸的限制,令北韓好生觀望。最近聯合國的報告指出,北韓亟需糧食等人道
援助,但美國此時卻表示需要評估北韓的需求,令北韓跳腳。其實,美緬關係升溫與否取決於緬甸政府的態度,開放與美國接觸也提升緬甸在區域大國間的戰略地
位,成為多方拉攏的對象。

     若北韓放棄以中共為核心盟友的思維,開放與國際社會接觸,則其戰略地位也將大為提升。北韓封閉的目的之一雖是確保金氏家族政權的延續性,但封閉也可能是政權崩潰的主因,倘若能效法緬甸與西方國家接觸,則可促進其政權的穩定,金正日應認真思考緬甸模式。

     第四,美國藉緬甸強化在東南亞的地位。歐巴馬11月19日在東亞高峰會,與其他國家共同譴責中共在南海議題的強硬行為,似有區域共主之勢,美緬關係升溫後,美國不但在南海議題上更有著力點,在麻六甲海峽與東印度洋這個區域就更有立足之地,倘若加上美國與印度的戰略關係,印度洋將落入美國手中。

     政治向美軍事向中

     緬甸會和中共漸行漸遠嗎?在希拉蕊訪緬前夕,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萊今年11月28日出訪北京,並與中國國家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習近平會面。敏昂萊向習表示,希望賡續雙方密切往來,強化各領域的合作,共同維護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這套說詞無非是向北京表明,緬甸與中國還是最重要的戰略夥伴,無須因希拉蕊來訪而有疑慮。

     緬甸軍方最高領導人的動向也透露出在十字路口上,緬甸政治向右、軍事向左,意味緬甸也無法與中共漸行漸遠。

    
 最後,緬甸未來在經濟與政治優先性的拉扯。緬甸反對黨領袖翁山蘇姬今年12月2日表示,支持政府與美國交往的立場,也呼籲其他國家如中國大陸等,支持緬
甸努力成為一個更自由、開放的社會與經濟體。她的立場已明白表示,緬甸將朝向一個更為自由、開放的國家邁進,政治改革與經濟開放將是不可逆之勢,因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將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借鏡。

    
 地理上,緬甸位於中南半島西部狹長地帶,北鄰中國,西控東印度洋,扼制安達曼海進入麻六甲海峽前緣,戰略地位極為重要;經濟上仰賴包括中國大陸等區域內
經濟體與東協自由貿易區。整體而言,緬甸的改革必須政經策略雙管齊下,並以經濟改革作為政治改革的重心,這才是緬甸當前的發展重點。
>>>美國務卿希拉蕊訪問緬甸,揭櫫了美緬關係的歷史新頁,也為美國重返亞洲戰略,構築重要的一環。華府雖聲稱希拉蕊之行非針對圍堵中國,但此舉難免產生制衡中國的效應,繼而衝擊到中緬傳統的盟友關係,也會打亂中國在東協的政經戰略布局。

     美國加強與東協國家經濟與安全關係的意圖明顯,主要動機是為削弱中國在東亞日益擴增的影響力。歐巴馬總統掌握住緬甸處於變革且設法擺脫被國際孤立的契機,期望藉緬甸全面性的改革,進一步催化東亞威權政體和平演變。希拉蕊此行似乎只為試探緬甸軍政府的改革誠意,美方對緬甸的善意與援助承諾,顯然也以緬甸的政治改革為要件。

     美緬新關係難免會壓縮中國在東亞的影響範圍。面對緬甸左右逢源的外交政策,北京官方的回應算是冷靜,乘勢還呼籲國際社會盡速解除對緬甸的經濟制裁,但中方媒體的評論,一定程度地反映出北京領導人的焦慮和不安。《環球時報》社論對「美國挖中國的牆角」,就公開表達不滿。

    
 就地緣政治與經濟利益而言,緬甸疏離中國轉而親美的可能性不高。近日西方媒體把美緬新關係視為華府外交政策的賭注,多半是不看好緬甸的民主改革,也不預
期中緬關係會有劇變。其實,緬甸軍政府的變革,無非是受到利比亞、埃及和敘利亞民主革命風潮的警惕,此刻改採遠交近攻的外交策略,既能減輕國際制裁的壓
力,也可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強權。

     今年9月間,緬甸對內宣告暫停中國投資36億美元的密松電廠工程,對外強化與印度越南等國關係,就是意在傳達不再單方面依賴中國的訊息。但緬甸的多元外交,未必表示中緬關係必然生變。中國長期支持獨裁統治的緬甸軍政府,過去緬甸軍方高層出訪,通常會首選北京。上個月召開的東亞峰會上,緬甸就刻意不提衝撞中國核心利益的南海問題,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蘭選在希拉蕊來訪前夕,專程前往北京會晤習近平,同時宣布與中國加強「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緬甸的戰略地位重要,其與中國的地理和歷史關係,難以被他國取代。民主派領導人翁山蘇姬最近就強調,緬甸在尋求與美國緊密合作的同時,也要與中國保持友好關係。

     中國是緬甸的最大投資國,主要集中在能源、電力和基礎建設等領域。中國目前正出資興建從緬甸西部港口直達中國境內的石油與天然汽管線,今年再與緬甸協議修建一條從中國西南直通印度洋的鐵路,以紓緩北京對南海衝突可能影響馬六甲海峽運輸安全的隱憂。

     以往因為沒有競爭對手,中國可以輕易從緬甸獲取大量的原木、石油、天然氣或翡翠玉石等資源,但緬甸的環境與居民生活,並未因此獲利,隨著緬甸人民高漲的反中國情緒,中緬關係隨之出現裂痕。軍事強人敏昂蘭今年訪問越南時,就毫不掩飾他對中國擴張東亞勢力的憂心。

    
 隨著中國崛起效應的擴散,東協國家與中國的潛在衝突明顯增多。近年來,東協內部不斷出現反自由貿易區的聲浪,針對的就是東協市場充斥中國廉價商品,導致
當地國的工廠倒閉,失業率激增。去年3月東南亞的乾旱,導致泰寮間的湄公河水位下降至30年來新低,稻米產量銳減,百萬餘人因此缺水,東協國家輿論將其歸
咎於中國在上游(瀾滄江)建築4座水庫,影響下游國家的漁業、航行、發電與調節峰洪。

    
 目前美國利用東協對南海自由航行權的共同認知,重新建構與東協傳統成員的盟邦關係,並設法與過去甚少接觸的柬、寮、緬等國建立新關係。2009年美國與
緬甸復交後,先與東協簽訂《友好合作條約》,再提出湄公河下游發展計畫,協助相關國家改善環境與基礎建設問題。去年10月希拉蕊訪問柬埔寨,進而明示中國
崛起對東協的安全威脅,暗喻柬埔寨發展應避免依賴中國。

     緬甸目前的改革希望,多半還寄託在總統吳登盛和翁山蘇姬的互信與口頭承諾,未來的政治民主化進程,其實相當脆弱。儘管如此,美國打亂中國與東協關係的用心並未鬆動,緬甸外交政策的兩面討好,是華府用來制約北京的籌碼。

    
 緬甸的民主改革,其實未必是決定美緬關係前景的關鍵因素。美國逐步解除對緬甸的經濟制裁,似乎亦可預期。因為,經濟制裁若逼使緬甸與中國關係愈趨緊密,
並不符合美國亞洲戰略的目標,更何況緬甸的民主改革,理論上可能催化中國的政治改革。依照美國的政治價值觀,緬甸軍政府釋放政治犯、放鬆對媒體管制或恢復
自由普選等改革,對中國可能的影響,應該遠比圍堵來得更實際。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onnywong1210&aid=5904158

 回應文章

Mike Chen
本文涉抄襲
2011/12/31 21:29
這篇文章的前半部分是銘傳大學陳嘉生教授12月6日在旺報的文章"美緬升溫的亞太戰略意涵",本文未引述出處及陳教授的名稱,已有抄襲之嫌,令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