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0/07/02 10:02:54瀏覽360|回應0|推薦0 | |
香港的政制改革自2004年起便停滯不前,市民期望立法會能全面普選,卻有一半議席是由功能組別(多為小圈子的專業人 士)選出,而特別行政長官仍由800人的選委會選出。特區政府及北京政府一直不願意改變這個格局,卻也承受相當大的社會壓力,這個保守制度漸漸被市民視為
北京接受了一人兩票制
就在這個大背景下,北京政府雖然不想作大修改,但也迫於無奈做些小動作,最近終於接受民主黨的「一人兩票」制,即5個新增功能組別由區議
民主黨在投票前後,遭受不少批評,譏為「密室政治」,甚至有「出賣」、「背棄」的指責,其他泛民政黨一時間與民主黨壁壘分明。若把政制改
不過,從群眾運動角度看,則不能用「未知」二字便可以總結,這是一場民主運動的路線鬥爭。
自去年底,民主黨決議不參與「五區總辭,變相公投」,同時,民主黨持續與北京政府「密室會談」,這姿態與推動「五區公投」的公民黨及社民
細心看民主黨的新聞發布當中:「倘若一再否決政改方案,我們亦不見得只靠街頭抗爭有任何的出路」。這就是民主黨的短期目標,暫時看來,的確成功減弱街頭路線的影響力,使它一定程度地邊緣化。例如,多名民主黨領導(尤其是女性)事後指責批評者「粗言穢語」、「侮辱女性」、「非理性」、「紅衛兵」等等,都是把另一路線矮化。事實上,反對政改方案包圍立法會的年青人人數,遠遠低於預期,到了尾段更顯得零星落索。
可跟北京溝通的民主派
民主黨這次鬥爭也建立了自己的新權威──唯一可跟中央溝通的民主派,而且,不惜改變「泛民主派」一向的政治倫理。香港的泛民主派自89年六四以來,一直以不畏強權的「道德高地」來獲取支持,泛民主派多出身自當年支援北京學生的「支聯會」,以相對透明簡單的訴求與原則進行鬥爭。可是這次民主黨「成功爭取」,卻是到了表決前兩個星期左右才策略性的轉向,過程毫不透明,原則極其彈性,至今仍不肯把內容公開,但卻在大部分報章輿論上獲得肯定(背後如何統合,還是一個有趣的問題)。若民主黨最後能在以後的區議會及立法會選舉中穩得住腳,更可把「密室談判」為主軸的鬥爭路線合理化,那麼,街頭運動的領導對民主黨重要性便大降了,它反而更樂於充當爭取建制改革的能人。
這一切將大大改變香港民主運動的特質,而民主黨派的內部路線鬥爭,亦將成為運動的動力。
(作者為香港嶺南大學講師)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