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致富 華人太拚?法國要拚!
2007/09/29 18:26:52瀏覽1709|回應1|推薦11

七月底,網路有篇熱門轉貼的文章<中國人太勤奮,讓西方人厭惡>,引起一番討論。文章提到: 

「不久前,瑞士《新蘇黎世報》提出質疑:難道歐洲國家也應像中國經濟特區一樣,引進每天10小時的工作制?華人的勤奮和求知欲將繼續令人不安,因為加州的『實驗室』已向世人展示:華人比黑人、白人和拉丁人更注重教育、更為發奮,佔據的學習位置超過他人兩三倍。」

「不少外國人看來,中國依然處於『不知疲倦的現代化狂奔中』。一個西班牙商人憂慮說,沒人能和這些星期天也不休息的華人競爭。不少外國人擔心,西方將被迫改變悠閒的生活方式。」

不過,同樣在今年七月底,法國財政部長拉賈德直言建議法國人,揚棄「國民的老習慣」:「法國是個思考的國家,幾乎沒有一種意識型態不被化為理論,圖書館裡東西多到幾世紀也談不完。我們思考得夠多了,該捲起袖子做事了。」法國總統沙克吉更說:「我不是理論家,不是思想家,也不是知識分子,我是實實在在的人。」 

法國近年經濟不佳,總統、財政部長的呼籲,都在試圖說服法國人多做少想,揚棄「惰性」,延長工時,甚至因此致富。法國法定工時每周卅五小時,工作者雖有許多休閒時光,卻不見得有財力享受休閒。在法國,承認富有曾被視為失格,現在法國人則存在一種強烈情緒,希望更有錢,財富不再是禁忌。 

瑞士《新蘇黎世報》的擔憂代表多少歐洲人的心聲? 

華人勤奮是事實,在東南亞,更是勤勞致富典範。富比士去年「東南亞富豪排行榜」四十人,有近卅個華人,前十名更有九個是華人。但華人往往因勤勞致富而引發不滿或嫉妒,甚至敵視。

譬如一九一四年,泰國國王撰寫《東方的猶太人》一書,批評境內華人貪婪,缺乏國家與本土觀念,也沒有效忠居住國的精神,因此譏為東方的猶太人。這本書被視為東南亞排華思潮的經典。  

再譬如一般國家,優惠政策是給少數民族的,但馬來西亞剛好相反,是給主體的馬來族。法律規定,華人開公司必須與馬來人合股,馬來人的股份、馬來職員都要占三成以上。馬來人還有税務、信貸、出口配額等優惠。 

華人憤憤不平,批評馬來人有如寄生於華人經濟體。不少馬來人坐享紅利,或買賣優惠而致富,卻更增好逸惡勞的惰性。吉隆坡一位從事農產事業的陳姓華商,近來有親身體驗。他擁有十二輛車、兩艘遊艇,聘了一個馬來司機開車兼開船,今年暑假有台灣朋友前往,他請朋友到小島遊玩。因遊艇有些毛病,他要司機開去修理,自己與朋友在島上吃海鮮等待。 

司機一去好幾小時,陳姓華商頻頻打手機聯絡。最後司機回來,原來遊艇早已修好,他與朋友喝茶去了。陳姓華商非常氣憤,決定把司機調去工廠。不開除是因少了他,馬來員工人數會低於規定的三成;而且,這個馬來司機有三個妻子,又正在追求第四個,經濟壓力也不小,不忍心讓他失業。 

馬來西亞當年制定優惠政策的前總理馬哈蒂,執政晚年已發現問題嚴重,擔憂馬來人將來可能成為落後、没有競争力的民族,他幾度為此感傷落淚。但馬來西亞近年的伊斯蘭化風潮,讓馬哈蒂更是無力迴天。 

伊斯蘭化起源於中下層馬來人,他們既不滿華人的富裕,也不滿馬來權貴的生活腐敗,要求按照伊斯蘭教義更公義配置財産,重建馬來西亞道德。其次,全球化的擴張,導致更多華人對自由經濟的追求,要求改革種族歧視,但自由經濟妨礙馬來族既得利益,部分人乃試圖通過宗教信仰的强化,加强政治和文化認同,確保經濟地位。 

馬來西亞的經濟體質其實不錯。亞洲開發銀行七月初發表評估報告,指當年受金融風暴衝擊最大的泰國、印尼、南韓、馬來西亞和菲律賓,仍有後遺症。聯合國亞太經社理事會(UNESCAP)則指出,除了馬來西亞以外,其他四國都可能再次面臨金融風暴。 

在吉隆坡街上,常可看到阿拉伯商人或遊客。馬來西亞是伊斯蘭國家,除了有馬來人赴中東産油國工作,更得到油國資金支持。因為伊斯蘭教義規定,利息屬於不勞而獲的收入,是違法、不道德的,產油國因而把資金轉入既是伊斯蘭兄弟又與西方關係不錯、社會穩定的馬來西亞。獲得大量不用支付利息的美元,對馬來西亞經濟的好處自不待言。 

馬來人是否可能成為落後、没有競争力的民族猶未可知。熱帶國家的人普遍慵懶,但把慵懶視為過錯,就如同「敵視」勤奮都是過猶不及的。王文華在<談發呆亭>寫道:「去過峇里島的人都看過發呆亭,四根長柱、撐起茅草覆蓋的三角錐屋頂,白紗簾幕隨著院子的微風飄啊飄。吃完午飯,你可以躺在亭內睡午覺,或是看著遠方,卸下全身的槍和刀。」  

<中國人太勤奮,讓西方人厭惡>一文作者寫道:「對華人華商而言,身處他鄉異國,不能不顧及老外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入鄉隨俗至關重要。」入鄉隨俗!這個成語用得有意思。而王文華說:「從小到大,師長教誨我們要把握光陰、努力工作,於是每個人都要做衝鋒陷陣的坦克車…我也不鼓勵你整天發呆,但認為每個人都該偶爾停下來。」

不過,法國人會不會「發呆」太久?總統、財政部長對思考顯現不屑,把知識分子搞得有點光火。哲學家貝納─昂黎‧李維批評說:「我親美,也支持市場經濟,但這種反智傾向,正是我沒投票給沙克吉的原因之一。」 

法國想活絡經濟,成敗繫於呼籲人民努力工作能否奏效。但法國人該多「拚」?華人又該多「不拚」?誰是馬來人的典範?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k1858camry&aid=1264329

 回應文章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很有意思的文章
2007/10/03 23:18

對台灣言

公務員的薪資結構

號稱變態性

因為沒有一個國家如此優渥照顧公務員

但忽略人民的福祇

台灣是嚴重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