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7/12 17:59:11瀏覽2028|回應2|推薦17 | |
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位在北海道的一件國際競圖最高賞作品《Nest We Grow》。立面使用白色半透明塑料浪板,利於植物採光生長,冬天可吸熱增加室內溫度。 地球環境日趨惡劣,人口越來越多,糧食供應卻越來越少,於是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早在2008年便想出一個「末日種子庫」的生存機制,把世界各地收集而來的各種植物種子,保存在距離北極圈1300公里的挪威Svalbard Island的地下倉庫裡,萬一地球發生毀滅性的災難,倖存的人類就可以取出這裡存放的種子,將它們喚醒,重新耕種文明的土地,堪稱現代的綠色「諾亞方舟」。 聽起來很像科幻片情節,不過到了2010年增加了感性的對白,英國人將末日種子庫的概念搬到了上海世博會。外觀很像一株蒲公英的「種子聖殿」英國館,當時聚焦了來自全球的鎂光燈,全館用了6萬根7.5公尺長的透明壓克力細管來構築,每根透明管鑲著植物種子,遠遠望去,像細細花蕊般迎風搖曳,每一根蘊含的生命代表著大自然的綠色延續。 2010年上海世博會英國館「種子聖殿」,遠遠望去,像一株巨型蒲公英迎風搖曳。 「種子聖殿」用了6萬根7.5公尺長的透明壓克力細管來構築,每根透明管前端鑲著植物種子。 英國人將「末日種子庫」的概念搬到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 每一根種子蘊含的生命,代表著大自然的綠色延續。 前幾天看到一篇報導,作品散發東方禪風的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位在北海道的一件國際競圖最高賞作品《Nest We Grow》便是以食物森林為設計概念。顛覆一般建築以「人」的住居需求為出發的思考,而是以「食」為空間主角,「人」反倒成為參與其中的路人甲,試圖回到反璞歸真,與節氣風土和諧共融的農耕時代。 這項設計概念很鮮活有機,空間機能透過食物引發人的聚集,大家一起種植、灌溉、收成、烹煮、食用、堆肥、聚會…就像在一座食物森林裡感受四季更迭的循環。層層堆疊而上的木框架結構,可直接將農作物置於橫樑上吊掛風乾,冬天種蘿蔔,夏天種絲瓜,偶爾曬魚乾、養盆栽,當令蔬果便成為每一季的全新建築立面,隨著季節變化,猶如多彩多姿的小森食光。 隈研吾認為,建築設計不能永保不變的姿態,應隨著時間的變遷而產生不同的樣貌,此乃建築的豐富性所在。《Nest We Grow》彷彿從土地裡長出的大樹,取之於自然,終將回歸於大地,而這種「以食為本」的共生體系,將以往社區的定義擴大為「社群」,不僅聚攏志同道合的朋友,也相當適合當銀髮族的「開心農場」,因為老來最怕無聊寂寞沒錢沒價值,有這樣一處食物森林,既可結交朋友打發時間,又能種有機蔬菜賺錢養活自己,生氣盎然的樂活天地,怎麼說都比五星級的銀髮養生村更有益身心。 這座《Nest We Grow》顛覆一般建築以「人」的住居需求為出發的思考,而是以「食」為空間主軸,試圖回到反璞歸真,與節氣風土和諧共融的農耕時代。 日本數寄屋(茶室)的空間機能也沒有忽略,大家耕作累了可以在此泡茶談心。 低於地平面的廚房空間,彷彿回到穴居時代。 往下鳥瞰,彷彿一座食物森林。層層交錯堆疊的木框架結構,可直接將農作物置於橫樑上吊掛風乾。 冬天種蘿蔔,夏天種絲瓜,偶爾曬魚乾、養盆栽,陽光、空氣完全通透。 |
|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