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6/21 01:27:41瀏覽2488|回應0|推薦15 | |
對一個11歲的孩子來說,童年裡總是缺席的父親是怎樣的輪廓?是最親密的陌生人,還是母親暗地裡無言的淚?長大後的他始終不明白,為何深受世人崇敬的偉大建築師路易・康,會在73歲那年突然猝死在賓州車站的男廁所,送到停屍間三天沒人認領,原因是父親把他護照上的住址塗銷?
一連串的疑問,包括父親同時有三個家庭、自己是長年躲在黑幕後的私生子、父親對建築的執著……多年來的怨懟、羞愧、不解,似乎必須透過某種儀式才能獲得救贖,他想要了解自己的父親,那位會跟他說印度老虎的床邊故事、偶爾寫明信片給他的大人。
這部《我的建築師:尋父之旅》紀錄片,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成形的。該片導演Nathaniel Kahn是路易・康唯一的兒子,他企圖透過這部影片尋訪父親留下的足跡。從美國本土費城、羅馬、印度、孟加拉到以色列;從菲力浦.強生(Philip Johnson)、法蘭克.蓋瑞(Frank O. Gehry)、貝聿銘…等建築大師的訪談,回顧這位建築哲人的生命之詩;從大老婆艾絲瑟(同窗校友)、二老婆安婷(事業夥伴)到自己的母親,理解這三位傑出女性多年來對父親的包容與崇拜之情。
這位又矮又醜、聲調怪異、不善與人相處的猶太裔建築大師路易・康,也許在他的心裡,建築才是此生摯愛。他的作品不多卻量少質精,50歲後才漸受矚目。他不喜歡現代主義大量使用鋼筋水泥、玻璃帷幕的冰冷構件,追求的是材質的永恆性與不朽。精湛的幾何構圖、結構系統、混凝土及磚瓦等原始建材,配合自然光影的變幻,把環境中看不見的氛圍(invisible),經由設計媒介的轉換變成可見(visible),進而達到精神性的洗滌。他最知名的《沙克生物研究中心》,那一條橫亙在廣場上的水道,極其靜謐地流向無邊無際的太平洋。每一間科學家的研究室,皆以45度側身全面迎向廣袤大海,像修道院的隱士秘境,像巴哈的管風琴聖樂,也像奇士勞斯基的玄妙不可言說,卻在陰翳之處曖曖內含光。
這部紀錄片拍得很動人,昔日對父親所有的疑問與怨懟,在建築之旅的尋訪過程中重新再認識他一次。兒子把對父親的回憶裝進了膠捲裡,珍惜並感恩地握在手心,永遠閃閃發亮燦如星辰。結果不出所料,這種父子/女的情感大戲,又再一次挑動了我的敏感神經,無法遏止地流下了好幾行清淚,永遠無法痊癒。 路易・康從小就展現繪畫與音樂的過人才華,跟美國建築大師萊特一樣,彈得一手好鋼琴。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