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之葉――止觀】
一時,世尊在憍賞彌黃檀樹林裡。那時世尊撿
起幾片黃檀樹葉放在手中,然後問比丘們說:
「諸比丘,你們認為如何?是我撿起來放在手中的
這幾片黃檀葉子比較多呢?還是頭頂上黃檀樹林裡
的葉子比較多?」比丘們回答說:「世尊撿起來放
在手中的黃檀葉子很少,而頭頂上黃檀樹林裡的葉
子很多。」世尊說:「同樣地,諸比丘,我所了悟
但沒有宣說的法很多,而我(志在)宣说的法很
少……。」
――出自《相應部.56諦相應.第31經》
為何世尊只對弟子們宣說「掌中之葉」這般少的
法呢?因為這「掌中之葉」的法是有利益的、與梵行
的基礎相關、導向厭離、離貪、滅盡、寂靜、勝智、
正覺、涅槃,所以佛陀志在對弟子們宣說「掌中之
葉」的法。這便是本書的緣起。
這「掌中之葉」的法又是什麼呢?這「掌中之
葉」的法就是四聖諦。只有四聖諦才是真正導向厭
離、離貪、滅盡、寂靜、勝智、正覺、涅槃的法。
雖然世尊還宣說其它如佈施、持戒、生天、感官享
受過患、出離殊勝等善巧法門,但是一切善巧法門
都志在歸向這究竟解脫法門――止觀禪法。四聖諦
是諸佛不共(特有)的殊勝教法,八聖道分包括在
四聖諦之中。實踐四聖諦的方法就是修行止觀。換
言之,「掌中之葉」的法就是止觀禪法。
【解脫道與菩薩道行者】
為什麼止觀如此重要呢?對於解脫道行者而
言,只有通過修行止觀,修行者才能現證涅槃。
《法句經》第372偈說:
無慧者無定,
無定者無慧,
兼具定與慧,
彼實近涅槃。
對於菩薩道行者而言,止觀也是至關重要的,
因為有了止觀才能現證真實的般若波羅蜜,有了般
若波羅蜜才能實踐菩薩萬行。《金剛經》有云: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
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
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這段經文說的是菩薩的使命。《金剛經》說得
很清楚:「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菩薩的
大悲心願只有一個,那就是引導眾生到彼岸――涅
槃。
作為菩薩道行者的您,如果只是一味地佈施、
持戒、忍辱……而不想掌握止觀,那麼您還不是
真正的菩薩,只不過是善心人而已。《金剛經》有
云:「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為何這麼
說呢?因為如果您還不清楚何處才是眾生的最終
歸依處,那麼您究竟要把眾生帶到哪兒去呢?縱然
您清楚了眾生的最終歸依處是涅槃,但是您可通曉
那通往涅槃的道路嗎?如何修行止觀才能實證涅槃
呢?這些都是菩薩道行者應該關注的問題。
【本書特點】
有人學佛多年,聽了許多有成就的法師所教的
法,可是總是覺得力不從心,以致最終不能受益。
又有人苦修了一段時間,開始時還有一些成績,可
是時間愈久愈沒有進展。
本書要講的是, 您需要對佛教的根本教法
――止觀禪法――重新認識,重新深入明白,並啟
發自己。那麼,您學佛修行多年的難題將能迎刃而
解。
很多書一再講的都是傳承裡所講過的話,我們
聽久了,雖然有所悟,但只屬於個人膚淺的認知
而已。另一方面,很多實修者的問題並不是不夠努
力,而是對於基本的問題認識得不夠深入。希望藉
著本書,能夠闡明止觀的心要,指出您的問題究竟
出在哪裡,您真正懂修行嗎?真正懂佛法嗎?它要
告訴您,佛法博大精深,可是因為能力的極限、定
力的不足,所以您所領悟的只是冰山的一角。您需
要認真再去思考「什麼是修行?」、「什麼才是佛
法?」。也只有如此,您才會認識到,原來佛法不
是您想像中的那麼簡單,修行的悟境是無盡止的。
本系列的書將談及培育定力的法門(止禪)與
培育智慧的法門(觀禪)。掌握了止觀禪法,您就
得到佛法寶藏的核心,無論要追求解脫或弘法度眾
生,都可以隨心所欲,滿心所願。
【對象】
期望提昇定慧的一切修行者――包括解脫道行
者與菩薩道行者。
本系列的書講的是原始佛教的止觀,而您可能
是一位修持密宗或北傳佛教無上法多年的老修行。
然而,實實在在的,在佛法的精髓――原始佛教教
法――裡,您反而會窺探到、認知到原來您對佛法
懂得這麼少,原來原始佛教保留下來的是一套如此
博大精深、契合科技時代的止觀禪法。
【止禪――現代學佛人的良方】
現代學佛人一個共通的問題是:心總是無法收
攝。儘管聽了許多法,乃至有所領悟,但是在體證
方面總是覺得摸不著邊。
我們是一群生長在物質爆發時代的現代人,面
對的是那無盡止的感官誘惑。我們也是一群生長在
資訊爆發時代的現代人,衝擊著我們的是那讓我們
馬不停蹄的文明訊息。這一切都使我們心猿意馬,
非常散亂,時時刻刻無法安住。所以,止禪正是對
治現代人通病的良藥,應當作為現代學佛人修行的
首要工夫。
希望透過《掌中之葉――清淨道論實修手冊之
止禪》系列的書,能夠指出修行止禪的一條康莊
大道,幫助修行者順利地提昇定力,以作為培育智
慧、追求解脫、弘法利人的深厚基礎。
願大家修行進步,願佛法久住世間。
悉達多學院 編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