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全知讀者視角的西遊記 妖怪不幹推動劇情的道具了
2024/06/21 12:25:56瀏覽165|回應0|推薦2
小時候最喜歡的金庸小說主角是《笑傲江湖》中的令狐沖,年紀大了重讀,看到他在那邊搞他的忠孝仁義之際、隊友們一個一個掛點,內心忍不住罵他X你娘……。

原因無他,年少時候還認為自己有機會成為世界的主角,自然會為小說裡面主角種種的「堅持」、「自我犧牲」所感動,甚至產生代入感,覺得自己就是那樣有情有義、有守有為的大英雄。

不懂問「為什麼我要為他犧牲」的聖鬥士們

但年紀增長後,逐漸發現自己不可能是整個世界的中心要角,反而更可能是各種大災難情節中跑到一半摔跤就一命嗚呼的無名之徒,然後就會發現小說裡面那些因為主角的「信仰堅持」而受難甚至喪命的「臨時演員角色」(例如因為令狐沖不願相信自己的恩師岳不群是偽君子,沒即使出手制止而喪命的那些《笑傲江湖》中的大配角),不但都有自己的人生和喜怒哀樂,更可能距離自己還更近一點,卻因為某些人要表現自己的「情義」死得莫名其妙,怎麼可能對「某些人」的作為還「感動」,甚至變得「感冒」都更合情合理吧!

1980年代,車田正美的漫畫《聖鬥士星矢》讓那個時代台日少年著迷萬分,《聖鬥士星矢》雖然每個角色都代表不同的星座甚至神祇,也都有鮮明的個性,但這部漫畫的劇情走到某個段落,總是會出現每個腳色都自願為主角星矢犧牲的情節,絕對沒有人會去問「為什麼我要為他犧牲」這種問題──集體主義根本不允許你去問這樣的問題。

1926年,一位目睹蘇聯集體主義造成大悲劇的女孩安.蘭德(Ayn Rand)來到了美國新世界,在1957年寫出了一個「假如美國共產化」的政治寓言《阿特拉斯聳聳肩》,書中主角面對「犧牲自己照亮別人」的要求,選擇「罷工」拒絕勒索。我們可以這麼說,在《聖鬥士星矢》出版的三十年前,安.蘭德就已經幫紫龍、冰河、瞬、一輝(皆為《聖鬥士星矢》的腳色)提出了那個質問:「為什麼我要為他犧牲」。

當臨時演員角色不願再當沒名沒姓的劇情推進道具

在韓國、台灣都造成的極大迴響的網路小說《全知讀者視角》,在〈西遊記〉這個篇章中,講到在故事中扮演連名字都沒有的妖怪「臨時演員」們,對於長久以來自己被故事道具化感到不滿,他們集體跳出來要求自己的「身分」,要求扮演一個角色──而不是一件用完即丟的道具。

這個劇情橋段讓我不得不想到王義川事件裡的那些群眾,事實上不管權力者取得的那些手機訊號資料到底有沒有「去識別化」,但群眾到了權力者的眼中總是被去識別化得很徹底,不管支持者怎麼挺這些有權有勢的人,在他們眼中,支持者總是無名無姓無臉、沒有個人的人生故事,換句話說就是一群沒有「個體」的道具──就像《全知讀者視角》〈西遊記〉中的妖怪一樣。

當然最可怕的並不是我們自己的「個體」在「主角」面前消失,而是我們如同紫龍、冰河、瞬、一輝一般,忘記去質問「為什麼我要為他犧牲」,忘記我們才是我們自己故事的主角,自甘去當別人故事中那些「去識別化」的道具。人類歷史上這種狀況一旦發生,總會產生災害讓人難以想像的浩劫。

像是中國文化大革命中「爹親娘親都沒毛主席親」的紅衛兵,一心相信只有毛澤東可以救中國,中國得救自然自己也就得救,然後就組織起來要打倒「毛主席的敵人」。

「面目模糊」成為養成獨裁者的肥料

而被左派貼上右派之名,表面是和左派共產政權水火不容的法西斯、納粹,其思維和做法根本就是一模一樣,都是要民眾相信領袖(不管他叫希特勒、墨索里尼或是史達林)就是救主,為了讓領袖能夠拯救國家、拯救世界的任務,任何人都該無私地奉獻出自己的一切,集體主義永遠都在重複地「去個體化」,相信任何一種集體主義──不管是國家主義還是社會主義,都會讓自己變得「面目模糊」,失去「自己」。

西方世界因為一群「歐洲出走者」,在北美建立了第一個尊重個體的國家美國,比起那些用集體主義建立的吸血鬼國家,美國僅僅用兩百年時間就證明了尊重每一個個體的獨立性,方能達成史無前例的成就。

從20世紀開始、尤其是在二戰打完之後,美國代表的已經不是世界獨霸的霸權,而是引領人類生活不斷進化的燈塔,電燈、空調、飛機、電腦、網路、手機,甚至是新的鋼鐵製造技術、新的石油鑽探方法,這些影響人類社會、影響每個人的生活方式的發明,都是在美國由私人公司透過私人資本普及。

尊重個體,美國培養出帶動世界前進的力量

而那些宣稱「大家團結一致一切都能克服」的國家資本主義或是社會主義,根本什麼都沒有創造出來。你可以看到主張集體主義左膠文青一方面嫌棄美國的個體主義,一方面毫無內心壓力地享受這些美國人發明帶來的便利。

我們很難想像,在19世紀之後,國家主義和社會主義主導的集體主義席捲全世紀,一大堆人迷信「團結起來就能成就任何事」之時,如果沒有美國這個尊重個體的國家,一方面阻止集體主義造成的各種悲劇蔓延,一方面讓個人的創造力能夠充分發揮,形成帶動世界進步的力量,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是怎樣的一個面貌。

只是在二戰後靠著美國援助和民眾自身勤奮讓經濟起飛的東亞日、韓、台、星、中等國,因為千年獨裁帝國的「利他」、「反自利」思想洗腦,一直還迷信著群體主義,甚至因為經濟的起飛,讓他們更加相信群體主義有著一定的優越性。這些群體主義對個體的壓迫,甚至在這個區域造成種種高於世界平均值的霸凌、自殘悲劇事件。

在韓國文藝作品看到東亞的「個體主義」

還好我們看到近來韓國的文藝作品,逐漸出現一些肯定「個體」、「獨立」的情節,就如同《全知讀者視角》的小說。而因為韓國戲劇和娛樂文化的強勢,也把這些思考方式帶到台灣、日本乃至於中國,我們當然不會過於樂觀地期待這些韓國作品能夠一改東亞國家對於集體主義的迷信(事實上這也還遠不是韓國自己的主流思維),只是希望隨著越來越多人的懂得去質問「為什麼我要為他犧牲」,東亞未來出現毛澤東這種人魔的機率能降低一些。

至於能不能產生直追甚至超越美國的文明,當你已經認知你屬於你自己,你的成就也只屬於你自己之時,這還重要嗎?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errickx&aid=180738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