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名家觀點:楊雅惠》吳哥窟牆上的歷史留痕
2008/01/26 06:53:14瀏覽473|回應0|推薦0
名家觀點》吳哥窟牆上的歷史留痕
 
【經濟日報╱楊雅惠】 2008.01.16 03:07 am
 
 
吳哥窟曾被列為世界七大奇觀之一,是柬埔寨最引以為傲的文化瑰寶。這隱藏在熱帶雨林裏的古老神殿,一度被世人遺忘,卻在沈睡了400年之後,由收集動植物標本的法國人發現,進而聲名大噪。各國的考古學家、歷史學家來此探索,想望遙遠的吳哥王朝(西元802年至1431年);度假遊客則戴上花帽,穿著短褲,來此湊興;連電影「古墓奇兵」、「花樣年華」也選擇在此地拍攝。

它殘破的斷垣城壁,散布的棟樑架構,在歲月滄桑中曾經孤寂,但由城牆的構造,彫像的外觀,仍清楚可判其當時的壯偉亮麗。與一般神壇宮殿類似,從遺跡上所看到的紀錄,總是關於當時王室的豐功偉蹟,宗教神祉的莫測法力,或是皇室成員的容貌行止,而對民間較少著墨。

民間百姓的生活互動情況,原乃鮮少被其他宮殿取材作為彫塑對象。但是吳哥窟較為特別,在吳哥窟的某部分牆上,可看到當時民眾的生活點滴:有人圍著棋盤思考棋局,有人站在鬥雞場上為正在相互咬啄的鬥雞吆喝,亦有餐桌旁快樂進食的百姓。這樣平易貼近群眾的影像,牢牢地刻在這牆上,存在了千年。

雖然後人瞻仰時,並不清楚其中那個低頭下棋的人叫何姓名,不知道那位觀看鬥雞的男士貴庚幾何,畢竟他們代表著當時無數的趙錢孫李、張三李四,那個時代的一般民眾,他們的生活情境就這樣被寫實地記錄下來了。

從這樣的寫照,後人可以揣想當時的社會活動方式,推測其經濟的交易型態,也可以窺得其休閒娛樂的街頭風尚。歷史並不是只有君王的生死與興盛,並不是只有領導人的天空,尚有當時的居民群眾。百姓有人心繫高山,有人心怡流水,有人意在鐘鼎,有人只愛山林,有人豪門宅第,有人陋巷拾荒。

在朝權貴高官與在野販夫走卒,活在同一個世代;安樂家庭與疾苦孤老者,也活在同一個城市。這些都是歷史的一部分,都屬於這個世代、這個地方、這個國度。

這些活動,都是歷史上的重要素材。歷史的留存,不只記下君王的宮殿生活,也要記下社會脈動,保留平凡百姓的活動型態。我們有歡笑、有悲苦、有期待、有沮喪。歷史是多重面貌的,無論鑄山煮海、懋遷有無,任何層面都有其演變。文化的轉型,民主的軌跡,經濟的興衰,金融的變化,各有其豐富的內容,都在歷史上留痕。

歷史的呈現,有多種型態。在文字尚未成熟之前,常賴繪畫或彫塑形式;有了文字之後,後人便根據若干文字的蛛絲馬跡來探索;今人更有影音媒體等多種方式足以記實。例如位於美洲墨西哥的瑪雅古文明的壁畫、中國的敦煌壁畫,以及發現於河南的龜甲與牛胛骨上的甲骨文,點點滴滴的留痕,看出每一個時代所看重的事物。

凡是負責撰述史書的人,以及有意描述這個時代軌跡的,都該記下這社會具代表性的多重層面,拋下立場與成見,忠實地,為這大地上成長的眾生留痕。

當今的世代,未來世人回顧歷史時,我們將占有如何的定位、留下如何的面貌呢?我們要承先啟後,我們會在史頁上留痕。我們所期待的,是一個朝氣的環境,活力的經濟,健全的金融,成長的社會,這是我們想呈現的面貌。這個面貌的達成,需要一步一步地經營。這樣的目標,端賴當今的世代來打造。

(作者是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專長貨幣金融與經濟,涉獵文藝與音樂)

【2008/01/16 經濟日報】@ http://udn.com/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elph168&aid=1569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