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丹位於喜馬拉雅山間,生活窮困,土地貧瘠,經濟落後,國民所得只有台灣的二十分之一。在那裏住一晚,便會領教到跳蚤的威力,第二天即手腳紅腫。
問他們,快樂嗎?大人會點頭同意,小孩子會一邊抓著跳蚤,一邊童言童語地說:「快樂!」
在各國推動國民生產毛額(Gross National Product)時,不丹推動的是國家快樂力(Gross National Happi-ness),不以物質的成長為發展目標,而以民眾的快樂作為努力標竿。
不丹人吃著粗糙,房舍簡陋,把天地當成帳篷,把朝露視為甘霖,把果實看成財富,總是滿足,總是快樂。
如果有朝一日,不丹的經濟快速成長,與外界接觸日益增加,對奢華的社會見識愈多,一定會更快樂嗎?
人對未來有期待,也有比較。比較時,與過往比較,與他人比較,比較中有喜有悲。北宋宰相司馬光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與奢華情境比較,若不節制,便很容易掉入無窮盡的慾望無底洞,尤其是曾經富貴的昔日王孫貴族。
人們的期望慾求,常會受到外界的影響。當廣告一直出現:「你想要豪宅嗎?你想要夏威夷的機票嗎?你想要恒久的鑽石嗎?」頂級的享受在眼前晃動,即使原本並不需要,也會在看到廣告時怦然心動。小朋友看到嶄新玩具,如機器人、巴比娃娃,高興地想要,玩具常多到滿坑滿谷而隨棄不用。名牌名模的動態,公司尾牙的鉅獎,對消費產業也頗有加分效果。
在廣告促銷下,激起了消費欲望。消費者拚命賺錢,沒錢也要東挪西借,就想跟上時髦。消費者與廠商的交易頻繁,經濟活絡起來了。一個毫無消費慾望的都市,經濟便會沈寂,因此,讓消費與投資活動持續成長,供給與需求在市場上買賣暢通,乃是經濟發展必需的要素。
但是,不當的期許,反會讓人淪滅。一味追求物化的社會,把財富的多寡視為快樂的唯一指標,沒有名牌裝飾便自卑,沒有名車兜風便不爽,這就落入了價值觀的危機。
經濟成長之途上,若能讓多數民眾均獲其利,則怨懟者少。如果所得分配不均,左鄰有了新車,右舍有了華衣,自己舊車舊衣,相形見絀,遂有人心生妒意,抱怨憤怒。因此,致力降低貧富差距,乃是重要方向。
春秋時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而不改其樂。古人有云:「長安居,大不易。」長安為昔日之首都,雖然進步,但被嘆為不易居住。陶淵明吟哦著不如歸去:「採菊東籬下,悠然望南山。」詩人離開都會,蟄居鄉里,山環水抱。這些選擇,說明了進步之都未必是人人嚮往之居。
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如何做到不奢不儉,不豐不殺,恰到好處?追求改變環境的慾望,乃是經濟進步的動力,但應同時建設健全的社會價值觀。
神秘而遙遠的不丹,似乎在宗教與人文的思維中,找到傳統與現代調和的步調。至於不丹是否賡續這種精神,將留待時日考驗,由喜馬拉雅山上的積雪與風聲繼續訴說,山麓的街道與屋舍繼續傳播。
經濟進步,是社會所求,但是財富增多並不保證達到永遠快樂。如何快樂,是社會上每一個部門的課題。至於個人能否感受到快樂,也在於自己是否對既有事物感恩,是否能在任何環境下樂觀尋求機會,如此方能在經濟成長過程中快樂,自行掌握快樂的源頭,才是真正富有。
(作者是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專長貨幣金融與經濟,涉獵文藝與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