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國家領導人的職責仁(議禮)、義(制度)、禮(考文),三者王天下所必重。
2021/10/12 11:36:22瀏覽489|回應0|推薦4
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樹。夫政也者。蒲蘆也。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脩道以仁。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

《大學》一書,由格物、致知到誠意、正心之內聖功夫脩煉起。齊家,宜室宜家,宜兄宜弟。最終以治國平天下為志。至誠成己為先,乃至成人成物。聖人在位理當讓百姓生活安定。家庭幸福美滿。若不在位,也要有抱老安少懷之的胸懷。座中論道,協助他人安心定性。不一定要執政。而已治平天下為使命。
魯國秉持著周公制定的禮儀規範,典章制度。學習文王、武王的施政方式。但到了春秋時期的哀公執政勢微了。禮儀規範行不通了,政治也無能為力了。找不到能夠恢復周朝興盛時的接班人。
所以,就算是周朝遺留下的禮儀、典章,也只是文字而已,行同虛設。聖賢之學,雖然人人朗朗上口,心認識聖人之德,幼兒也在學習聖賢之學。青壯年知道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但卻少有人去做。將聖賢之言,視為八股毫無用處。因此國力逐漸衰退,百姓越來越懦弱。苟且偷安。亂臣把持國政,貪官污吏橫行。民心失去了向心力。偷拐搶騙燒殺擄掠時有可聞。
魯哀公知道這些弊端,卻無能為力。因此,請問孔子為政之道。文王、武王為政之時,百姓性善,所以訂定的禮儀規範適合當時的人事。就像夏禮到商朝時,這禮樂就做了修正。商朝之禮樂到了周朝也更改了。這不是君王喜好更改,而是時宜不同。文武之政是綱常倫理。所以才說:其人存,其政舉。其人息,其政亡。
大禹治國之道,除了禮樂制定,且以綱常以身作則作為百姓的模範。正人先正己。全國百姓就會遵循,不會偏頗。夏商周都是有道明君制定良好的禮樂及典章,教育百姓讓百姓遵循。這是政治的功能。推動政治的是人。堯舜之政,卻不能治夏桀、商紂的腐敗政治。文武之政,不能治幽王、厲王的苛政。所以政治在人。有道明君可以制定出好的禮樂典章,讓百姓遵循。自己也能做好榜樣模範。桀紂、幽厲昏君,制定不出好的禮樂典章,且言行舉止讓百姓痛恨。
百姓幸福與痛苦這跟政治無關,而是跟施政的人有關。政治出於人,成於人。人為政,猶如天高大光明照耀大地。猶如地厚博寬廣。滋養著萬物的生長。天生養萬物,必定根據它們的資質而厚待它們。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同樣的,政治因為人而存舉或亡息。因為,無德的人讓好的禮樂亡息的。不是政治自己亡息。有德有位的聖人禮樂典章就能發揚光大。這是為政的根本。
有道明君制定合宜的禮樂典章,是因為他的心是端正無私,只為百姓幸福,社會安定而制定。亂世之主,因為智慧未開,只為一己之私,百姓選擇治理國家的君王先看他的德性修養,再看能力。身有德,才能服眾。修身以道。本諸身,徵諸人。明德達道然後才能執政。這是取人以身。道在人為人道。
人道為綱常倫理之篤行。首以仁義為先。修道以仁義為本。仁義盡而道至。仁者五常德之首。發端自性之德由慈悲、愛開始。脩德以自己的家庭,愛自家的父子、夫妻、兄弟開始。義者宜也。羞惡之心。能遵賢以行義,眾人皆服。在家庭中行親親是愛,在外行尊賢是敬。
親親之仁與尊賢之義而生禮。禮為綱常,次序分明,讓百姓有所遵循。而歸於道德一致。所以仁義禮為人道的根本。
制定的禮樂就是以此為根本。明白仁義之德,禮制之用。這是為政之本。本立道生。根本穩固,則政治發揮作用很廣大。知政治如何建立根本,政治就能宏展。制定禮樂以仁義禮三者為根本,百姓人人皆可篤實行,會篤行。百政自然都可舉。
所以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議訂禮儀規範、制定典章制度、和考核綱常倫理之落實,以上的三件事能做好的話,施政的過錯就會少。結黨營私,制定的典章禮樂,反而是毀道敗德。帶領百姓痛苦無奈,民不聊生。
文武之政,雖然是人行,已經數千年而未改。得到明君,百姓幸福,得到昏君,百姓生不如死。孔子才說君王有位,仍需有德。君王有位無德,苛政像猛虎。為政在禮樂典章之本,得有道之人就能興舉。固本則社會安定。這是為政在人。
仁(議禮)、義(制度)、禮(考文)三者王天下所必重。因為是至道,合於至性。道生性,性生德。仁性德的起點。仁為人生之本。敬與愛就從事奉父母開始學習。孝親報天恩是親親之行。從孝悌之道開始於父母,而至兄弟,再至九族,都是親親。仁之德就開啟了。
義者宜也。適合於一切。待人接物,灑掃應對進退皆宜。合乎人情義理,合乎時宜。但不違悖仁。尊賢是仁民愛物。廣大愛民之心,只為讓百姓智慧開啟。知明辨是非,分辨善惡。百姓自然信服。親親有倫常的順序,尊賢而有先後之分。這都是禮之用。
可見為政之本在這仁義禮,三者立(仁義禮),百姓智慧開(智),自然會吾日三省吾身,克己復禮平,家庭幸福,社會安定。人人敦親睦鄰,上下無怨。治國、平天下自然水到渠成。
人道以仁義禮三重,明百姓之智。讓萬民百姓根深砥固的至誠相信上天之道,也就是中庸之道。天命之謂性。自性中的中庸之道擁有五常德(仁義禮智信)。率性之謂道。道生性,性生德。修道之謂教。就是教導百姓勤修人道綱常倫理。舉國上下修德培德,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 知識學習語言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d2d2d2d2002&aid=169352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