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烖必及己,殃及民的國家領導人
2021/10/09 20:13:49瀏覽559|回應0|推薦3
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子曰文。吾說夏禮。杞不足微也。吾學殷禮。有宋存焉。吾學周禮。今用之。吾從周。

有道明君治國,在上位君臣無僥倖之心,在下位百姓無怨懟之心,上下相映合睦。若要民心歸向,必須德位兼備。禮樂制訂不是只有制定而已,還要讓百姓遵循。更要讓百姓落實、篤行。
禮樂從堯舜開始制定,到周朝周公完整齊備。到周公之後,雖歷經昏庸的幽王、厲王,但因制度齊備,天下不至於大亂。王室雖然不振,但是民心依然向著周朝。春秋時,天下依然同軌、同文、同倫。孔子就依當時社會風氣存善,刪不善。去除不符時宜的法令,補充不周全的部份。不敢私自變動。
周朝武王、周公的大德,讓上天授命武王周公有天子之位,德位兼至。這是其他朝代所不能比擬的。萬民百姓懷念聖人治國之盛世,子子孫孫遵循周公大禮而不改變。
所以到日後,雖然君王無德不作禮樂。但是,還能延續周公大禮,維繫天下民心,可見禮教之功。而這必然是有道明君自性光明,明心見性,才能將禮樂延續至今3千年。
由此可知,天子之位不是覬覦而來,不是貪圖天下,卻毀道敗德,悖道而馳。而是自成德性,做好五達道(五倫),然後造福於百姓。上天授命的天子,不是滿足他的欲望,不是結黨營私,也不是虛有其表的君王,而是他能成自德,也協助他人成德。然後代天治理百姓,讓百姓因為有道明君的治國之道,豐衣足食,家庭幸福。民之所歸嚮往,是因為天子德位兼具。
德未至,卻得位,不僅自身受烖,百姓也跟著受殃。就像夏桀、商紂一樣,被百姓所唾棄。百姓生活失去依歸,準則,上天也會降災來到。
所以,雖然有天子之位,卻不知如何治國,當然也得不到上天的眷顧。上無聖王,而亂臣賊子竊佔天子之位,國家禮樂蕩然無存,久而久之,自然發生戰亂。這不是禮儀規範的錯,而是執政君臣的錯,繼承的君王後繼無力,無法振興禮儀。最後讓禮儀規範形同廢文。禮衰而國運衰。
禮樂,因時制宜。有道明君會依時而制定合宜的禮樂。不是一成不變。也不是任何人可以改變的。其人存而政舉,其人亡而政息。夏禹訂定禮儀規範,商湯改之。商湯制訂的禮儀規範,武王、周公改之。聖王既然是百姓的依歸,所有的禮儀規範都是本於道。適應當時的民情而有所調整。這調整主要是讓百姓生活安定,知禮義廉恥,不敢心懷不軌。更不敢燒殺擄掠偷拐搶騙。讓父母含羞,毀傷父母的名節。
周朝禮樂雖然衰微,但離孔子時代卻很近。夏、商的年代久遠,已經不符孔子春秋亂世。所以,要制禮作樂,孔子選擇周禮。治國以法,政刑依法而行。禮樂依德而立。法本嚴密,德本誠信。孔子告訴行王道之君王,除了制訂符合現況禮樂外,沒有其他的政治方法了。
在台灣1980年代當時的民歌,符合清新的民心。加上推動新生活運動,生活與倫理,公民與道德,健康教育,振奮人心的歌曲。讓台灣經濟成為亞洲四小龍之首。因為德至,福即至。德失,福即衰。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國之將興必有禎祥。
儒家思想綱常倫理就是道,就是上天的天命金線,性理真傳。21世紀中國將會以儒家孔孟思想綱常倫理,引領世界達於大同境界。
( 知識學習語言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d2d2d2d2002&aid=169237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