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聲韻簡介與〈國語韻書〉分類原則
2010/10/15 15:47:40瀏覽17856|回應6|推薦1

這一篇文章中,我會先簡介中國音韻的歷史,然後介紹從唐宋以後成為中古音正典的「詩韻」的分類方法,最後再介紹現今國語(普通話)中韻母的發音與分類規則。

一、中國音韻簡史:

        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韻文在文學中一直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很明顯的一點是,「韻」必然是與「字音」相連,而「字音」卻會因為缺乏記錄工具的關係而容易隨時代環境而改變。音韻學大師錢玄同先生將中國歷代以來的主流聲韻分成六期,而政大竺家寧教授則以初學者的角度分為三期(上古、中古、與近代)。其間的關係可約略表列如下(這些分期還有許多不同的方法與角度,今只取主要的大綱而省略細節的討論)

大分期

上古音

中古音

近代音

小分期

第一期

第二期

第三期

第四期

第五期

第六期

朝代

周秦

兩漢

魏晉至隋

唐宋

民國(#)

主要韻

文類型

詩經

楚辭

漢賦

古體詩

駢賦

古體詩

近體詩

新詩

歌詞

特色

有韻可歌

不重抑揚

不歌而頌

聲調抑揚

詞藻雅麗

形式雕琢

嚴格用韻、抑揚平仄與格式

通俗歌詞

配樂入戲

完全白話

可不用韻

韻書或

記音法

無韻書

且用韻寬鬆

韻書多失傳

反切(*)記音

《廣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洪武正韻》

注音符號

羅馬拼音

(*)「反切」是把一個字的聲母與韻母分別用兩個字的聲母和韻母合在一起表達的一種記音方式。用現在的音來作例子,如「東」(ㄨㄥ)為「德(ㄜˊ)(ㄨㄥ)切」

(#)明清兩代的主要文學體裁是小說,屬散文。韻文部分則沿用唐詩宋詞元曲之例。

        所以我們可以看見,押韻或平仄抑揚的聲調是先從上古音的自然音韻而到中古音的字字謹嚴,後來又愈趨於寬鬆自由。但是民國以後的近代音與上古音在兩個基礎點上是有很大的不同:一是因著現代音韻學的發展,現代音有了非常明確清楚的記音方式(注音符號或拼音)。二是教育普及使得一般大眾自幼就能以系統化(注音或拼音)的方式學習官方語言,使得韻文可以脫離地區性的方言而大規模流行。相較起來,上古與中古音的音調多已失傳,只能靠特別研究的語言學家或音韻學家來確定。雖然總有若干飽學之士在推廣保存,但一般人最多只能從一些方言來摸索可能的讀音,很難談到以古音欣賞或以古音自由地創作。

二、中古音韻的分類與平仄:

        以近體詩的韻本為例。在代最初的官訂韻書《唐韻》共有二百零六個韻部(若考慮可以通用的則剩下一百一十二個),到真宗時期編定的《廣韻》又縮減為一百零八個韻部。這是目前現存最完整的早期韻書。後來經過平水(今山西省境內)王文郁劉淵的所作了一些重新編排校訂,變成一百零七個韻部,史稱「平水韻」。到了元朝末年,又併了一韻為《韻府群玉》,變成一百零六個韻部。清代訂定的《佩文韻府》與《詩韻集成》就是以此一百零六個韻部為基礎而沿用至今,為作古體詩或近體詩的正統韻書,可以統稱為「詩韻」。

        「詩韻」的韻部是以南齊沈約的「平上去入」四聲為分類,也就是所謂的「永明四聲」(永明為齊武帝蕭賾的年號)。這四個音各有三十、二十九、三十,與十七的韻部。事實上,「上去」兩聲的分類是對應著平聲,這也就是為何他們都有三十個韻部的原因(但上聲少一韻對應)。事實上,平聲的三十個韻部可以按照現代語言學的發音分類方式更整理成十一組,各組內的韻部是相近的發音。例如上平一東、二冬、與三江,在古體詩中是可以互通的鄰韻。但是到了唐代的近體詩(絕句、律詩等)就被規定成不得通用。

平聲又分陰平與陽平。對應到現在的音,陰平就是一聲(如「依」),陽平是二聲(如「宜」),上是三聲(如「以」),而去是四聲(如「意」)。入聲是短促的去聲,在民國初年制定國語注音時已經被歸入「陰平、陽平、上、去」的四聲中,所以現在無法用注音符號辨別。但可以用閩南語或其他方言發音作相當程度的分辨,例如台語的「白」就不是陽平聲,而是入聲。但我們現在的發音幾乎都已經與唐宋時期不同了,所以現代人要寫近體詩或宋詞,幾乎都必須參考韻書,才能符合當時的音調。也必須要以此古音來誦讀才能更完全體會詩韻之美。

    最後所謂的平仄,乃是把「陰平、陽平」及國音的第一二聲當作平聲,把「上、去、入」當作仄聲。基本上詩詞只看平仄,不再區分陰平陽平或上去入。但每一句中的平仄幾乎都有嚴格的規定,讀起來才能有味道,但寫起來就比較麻煩。最令我遺憾的是,即使用韻書寫出符合古音要求的詩詞,但是卻仍無法以古音朗讀。詞還應該要配曲才能盡得真味,所以就更難了。當然,我們必須強調,一首詩詞的好壞絕對不是只從符不符合平仄對仗而看出的。詩詞中的修辭、造句、映襯、情感、境界等等無法具體定義的元素才往往是決定它的好壞的重要指標。

三、國語音韻發音上的分類:

        我們現在用的國語注音符號是使用國學大師章太炎的記音符號而延伸來的,於民國初年制定(與大陸目前使用的漢語拼音有一對一的對應)。它最大的特色是把聲母(如ㄅ、ㄆ、…ㄗ、ㄘ、ㄙ)與韻母(如ㄚ、…、ㄩ)明確地分開標記,在加上「調號」(如第一到四聲)。但是這樣的明確定義雖然絕大部分是合用的,但有少部分時候會與習慣的發音不切合,例如「伯」這個字,一般的唸法其實應該成ㄅㄨㄛˊ,並不等於「ㄅ」與「ㄛˊ」的相連音。「言」這個字也應該是ㄧㄝㄢˊ,並不等於「ㄧ」與「ㄢˊ」的相連。某些韻母在遇到不同類的聲母時也會有不同的發音習慣。這是因為當時的音韻學與語言學的研究還未有足夠的發展,並且為了推廣教育的原因而刻意避開過分複雜的記音方式。

回到聲韻來,由於韻母是聲帶的振動所發出的,會因為口腔的開合、舌頭的高低、伸前縮後、嘴形的展開或變圓等變化,造成不同形狀的共鳴腔,而有不同的發音。有人用劃分韻頭、韻腰、與韻尾的方式來分析,但很多韻沒有韻頭或韻尾。所以我個人覺得這樣的分類法有點畫蛇添足。以下,我是以組合韻母的基礎元素與發聲的方式作比較有系統的分類:

1. 單韻母:從發音的開始到結束,舌頭的位置與嘴形都沒有變化。一、ㄨ、ㄩ、ㄚ、ㄛ、ㄜ、ㄝ、y。這裡「y」這個符號是表是一個「虛韻母」,本身無法用注音符號表達,但是卻是在單獨讀「ㄓ、ㄔ、ㄕ、ㄖ、ㄗ、ㄘ、ㄙ」這些聲母時必須用到的。它的發音法與「ㄨ」相同,但嘴型不變圓。

這些韻母中,ㄚ、ㄛ、ㄜ、ㄝ又可以另外稱為主音韻母,是相對起來最容易自然發音的韻母,也是組成其它非單韻母的最重要元素。一、ㄨ、ㄩ三者又稱為介音韻母,因為它們可以放在其他韻母之前或之後。

2. 複音韻母:兩個單韻母(由一個主音韻母與介音韻母)所組合而成的韻母。也就是說:複韻母 =主音韻母 + 介音韻母。這包括有:ㄞ(ㄚ一)、ㄟ(ㄝ一)、ㄠ(ㄚㄨ)、ㄡ(ㄛㄨ)。

3. 隨聲韻母:一個主音韻母,後跟著一個鼻音所組成的(請見下表的英文拼音)。也就是說:隨聲韻母 =主音韻母 + 鼻音。這包括有:ㄢ、ㄣ、ㄤ、ㄥ。

4. 捲舌韻母:ㄦ音。

5. 組合韻母:由一個介聲韻母與其他韻母所組成。包括ㄧㄚ、ㄨㄚ、ㄧㄛ、ㄨㄛ、ㄧㄝ、ㄩㄝ、ㄨㄟ、ㄧㄞ、ㄨㄞ、ㄧㄠ、ㄧㄡ、ㄧㄤ、ㄨㄤ、ㄧㄢ、ㄨㄢ、ㄩㄢ、ㄧㄣ、ㄨㄣ、ㄩㄣ、ㄧㄥ、ㄨㄥ、ㄩㄥ。

以上總共三十九個韻母,各字可以單獨成為一個韻部,就如同「詩韻」裡的三十個平聲字(上去兩聲接是對應平聲而來,只是調不同,並未增加新的音。入聲亦有類似的關係)。但是這樣分韻雖然嚴格精細,卻可能對現代人來說太過麻煩,並且有一些韻母之間的差異的確很小,可以再作進一步的化簡。

我們可以用以下的表格來作更清楚的分類,並用英文的音標標記以方便更進一步分析:

音韻

主音韻母

複音韻母

隨聲韻母

捲舌

a

o

e

e^

ai

ei

au

ou

an

en

ang

eng

el

ㄧㄚ

ㄧㄛ

 

ㄧㄝ

ㄧㄞ

 

ㄧㄠ

ㄧㄡ

ㄧㄢ

ㄧㄣ

ㄧㄥ

i

ia

io

 

ie^

iai

 

Iau

iou

ian

in

iang

ing

y

ㄨㄚ

ㄨㄛ

 

 

ㄨㄞ

ㄨㄟ

 

 

ㄨㄢ

ㄨㄣ

ㄨㄥ

 

u

ua

uo

 

 

uai

uei

 

 

uan

uen

uang

uong

 

 

 

 

ㄩㄝ

 

 

 

 

ㄩㄢ

ㄩㄣ

 

ㄩㄥ

 

iu

 

 

 

iue^

 

 

 

 

iuan

iuen

 

iong

 

(表一) 韻母表:同樣的顏色可視為同一個韻部。

 

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

1. 雖然 複音韻母 =主音韻母 + 介音韻母 (如ㄞ、ㄟ、ㄠ、ㄡ),以至於最後的發音方式與所帶的介音韻母很像(如ㄞ與ㄧ,ㄠ與ㄨ),但是由於主音韻母的強勢影響,這些複音韻母不應該與這些介音韻母通韻。

2. 組合韻母 = 介音韻母 + 主音韻母 (例如 ㄧㄚ) 時,此結合韻母的特色發音仍是主要落在主音韻母身上,所以可以歸併於主音韻母的韻部之中。

3. 組合韻母 = 介音韻母 + 複音韻母 (例如 ㄧㄠ) 時,此結合韻母的特色發音仍是主要落在主要韻母身上,所以可以歸併於複音韻母的韻部之中。

4. 組合韻母 = 介音韻母(ㄨ) + 隨聲韻母(ㄢ、ㄣ、ㄤ) 時,由於ㄨ的發音是在要把舌頭放在後面,不會影響隨聲韻母(ㄢ、ㄣ、ㄤ)的主要發音特色,所以可以被視為所對應的隨聲韻母(ㄢ、ㄣ、ㄤ)的同一韻部。

5. 組合韻母 = 介音韻母(ㄧ、ㄩ) + 隨聲韻母(ㄢ、ㄣ、ㄤ) 時,由於ㄧ與ㄩ的發音是在要把舌頭放在前面,會影響隨聲韻母(ㄢ、ㄣ、ㄤ)的發音特色,所以不能被視為所對應的隨聲韻母(ㄢ、ㄣ、ㄤ)的同一韻部。但是,因為ㄧ與ㄩ的發音方式除了口型以外完全相同,所以它們所組成的組合韻母因為有同樣的鼻音收尾,可被視為同一個韻部。 (但是ㄧ與ㄩ單獨作為韻母時,沒有共同的鼻音收尾,所以不應被視為同一個韻部。)

6. 組合韻母 = 介音韻母(ㄧ) + 隨聲韻母(ㄥ) 時,由於ㄧ發音是在要把舌頭放在前面,會影響隨聲韻母()的發音特色,所以不能被視為所對應的隨聲韻母()的同一韻部。

7. 組合韻母 = 介音韻母(ㄨ、ㄩ) + 隨聲韻母(ㄥ) 時。照前述第4與第5的點原則,ㄨㄥ應該可以通ㄥ韻,而ㄩㄥ應該可以通ㄧㄥ韻。但是由於我們自然發音的習慣在這裡並不能被注音符號ㄥ所完全表達出來,以至於我們在讀「翁」(ㄨㄥ)這個字時,實際的讀音卻是ㄨㄛㄥ。用英文音標表示,前者應是 u+eng=ueng但是後者卻是 uong。這只能算是注音符號在發明的時候並未完全掌握的語言的習慣,如同前面所舉的「伯」與「言」的例子。在這樣的使用習慣之下,ㄨㄥ與ㄩㄥ又都是以ong結尾的,所以可以互通。這算是唯一的例外。

所以,若按照「中華新韻」或「詩韻新編」的分類法,我們總共有以下十八個韻部,其中有四個韻部可以再分為兩個互不通韻的子韻。也就是說,實際上可以說有二十二的韻部。我另外定義一個「子韻」,用來區別同一個韻部中不應互換的韻母。理由已在上面陳述。

四、〈國語韻書〉的編排與使用:

        經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利用「子韻」的加入,幾個隨聲韻母的韻部特色更準確地與當代口音(台灣的國語或大陸的普通話)作更密切的連結,可以算是一個改進。這樣的分類可以用下面的表格作一個簡單的表示:

韻部

包含的韻母

 

韻部

包含的韻母

一麻

ㄚ、ㄧㄚ、ㄨㄚ

十一魚

二波

ㄛ、ㄧㄛ、ㄨㄛ

十二侯

ㄡ、ㄧㄡ

三歌

十三豪

ㄠ、ㄧㄠ

四皆

ㄝ、ㄧㄝ、ㄩㄝ

十四寒

子韻甲

ㄢ、ㄨㄢ

五支

(虛韻)

ㄓ、ㄔ、ㄕ、ㄖ

ㄗ、ㄘ、ㄙ

子韻乙

ㄧㄢ、ㄩㄢ

十五痕

子韻甲

ㄣ、ㄨㄣ

六兒

子韻乙

ㄧㄣ、ㄩㄣ

七齊

十六唐

子韻甲

ㄤ、ㄨㄤ

八微

ㄟ、ㄨㄟ

 

子韻乙

ㄧㄤ

九開

ㄞ、ㄧㄞ、ㄨㄞ

 

十七庚

子韻甲

十模

 

子韻乙

ㄧㄥ

 

 

 

十八東

ㄨㄥ、ㄩㄥ

(表二) 〈國語韻書〉按「中華新韻」分類法的改進版

        所以,在實際使用時,創作者可以使用下列三種不同層度的押韻原則:

1. 用韻嚴謹: 可以只押單獨的韻母(如用ㄚ,但不用ㄧㄚ;用ㄣ而不用ㄨㄣ)。這樣就總共有三十九個獨立的韻母可以使用。若配上第一聲到第四聲的調(陰平+陽平、上、去),總共約有39X3=117個韻,約略等同於「詩韻」的一百零六的韻。

2. 用韻持中: 可以把同一個韻部或子韻部的韻互通,但不同韻部或不同子韻之間不互通,則總共有二十二個獨立韻部可以使用。若配上第一聲到第四聲的調(陰平+陽平、上、去),總共約有22X3=66個韻。這是我個人最推薦也覺得可以平衡創作的難易度與誦讀時的感受的選擇。

3. 用韻寬鬆: 所有在同一個韻部中的韻母都可以互押,這也是目前「中華新韻」與「詩韻新編」的方式。總共會有十八個獨立韻部可以使用。若配上第一聲到第四聲的調(陰平+陽平、上、去),總共約有18X3=54個韻。

        最後,我想提到的視,提倡使用國語押韻不但不會與用《平水韻》押韻的古詩創作有衝突,而且會有間接的幫助推廣作用。主要原因是一般人對於近體詩或古典詩詞的喜好多是在中學時其以國語發音的方式來體會的。雖然無法完全體會用原來的中古音誦讀時的美感,顯然並不影響這些愛好者對詩意的掌握與體會。但是進到創作時,除了文才與天賦之外,在創作古典詩詞最大的障礙仍是對音韻的掌握。雖然有《詩韻集成》或《詞林正韻》等工具幫忙寫出符合平仄用韻要求的詩詞,但是寫出來的作品終究還是多在用國語發音來欣賞品味。

這樣導致一個斷層現象,就是能寫古典詩詞又能品味者為述日漸稀少,而能靠韻書寫詩詞的人雖稍多,但能以此品味欣賞的卻更少。相較於此,能夠寫出新詩(自由詩)而且能適當品味的人數就因為沒有古音的隔閡以及平仄格律的要求而遠遠多於前者。這兩種對詩詞的愛好者幾乎是分離無關的。按照整體華人社會的發展狀況,後者的人口還不一定會成長(受到散文、小說、通俗文學的影響)的情形下,前者的人口必然會更為萎縮。這對整體的文化傳承是有相當不利的影響。

面對這種情況,除了繼續鼓勵更多詩詞創作者與閱讀詩詞人口之外,另一個方式就是打開古典詩詞創作與新詩創作之間的語言隔閡,使得對古典詩詞有愛好的創作者可以更放心更被接納地使用現代音來寫古典的詩詞,也就是所謂的古體今韻。這樣,當更多的創作者使用古典詩的意境、修辭、與造句方式來寫出類似近體詩的作品時,當中就可能會出現被更多讀者可以欣賞的作品,使得整體古典詩的閱讀人口與傳播方式可以在新詩的市場中得到有意義與有份量的重視。甚至有些古體今韻的作品,或者古體古韻但是是現代人有新意的作品,可以被收入中學教課書中,讓後代子孫知道,這些詩詞還是可以有繼續創作的空間。這樣,也比較可能再吸引更多人投入對古詩詞的創作與欣賞。我想,這是繼續保守這份珍貴文化必須走的方式之一吧!

 

國語韻書全部內容的網站連結:

1. 國語韻書():ㄚ、ㄛ、ㄜ 

   (一麻:ㄚ、ㄧㄚ、ㄨㄚ,二波:ㄛ、ㄧㄛ、ㄨㄛ,三歌:ㄜ)

2. 國語韻書():ㄝ、ㄓ、ㄦ

   (四皆:ㄝ、ㄧㄝ、ㄩㄝ,五支(虛韻):ㄓ、ㄔ、ㄕ、ㄖ、ㄗ、ㄘ、ㄙ,六兒:ㄦ)

3. 國語韻書():ㄧ、ㄟ

   (七齊:ㄧ,八微:ㄟ、ㄨㄟ)

4. 國語韻書():ㄞ、ㄨ、ㄩ

   (九開:ㄞ、ㄧㄞ、ㄨㄞ,十姑:ㄨ,十一魚:ㄩ)

5. 國語韻書():ㄡ、ㄠ

   (十二侯:ㄡ、ㄧㄡ,十三豪:ㄠ、ㄧㄠ)

6. 國語韻書():ㄢ、ㄣ

   (十四寒:ㄢ、ㄨㄢ;ㄧㄢ、ㄩㄢ,十五痕:ㄣ、ㄨㄣ;ㄧㄣ、ㄩㄣ)

7. 國語韻書():ㄤ、ㄥ、ㄨㄥ

   (十六唐:ㄤ、ㄨㄤ、ㄧㄤ;十七庚:ㄥ、ㄧㄥ;十八東:ㄨㄥ、ㄩㄥ)

附註一:

「中華新韻」是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在民國三十年國慶日公布的一本「韻書」。這本韻書跟歷代韻書不同的地方,就是它完全以現代的「標準國音」做根據,所以也可以說是一本「現代韻書」。另外也有所謂「詩韻新編」的出現。所用的韻部分類方式與「中華新韻」完全一樣。以下是它們的網路版:

「中華新韻」網路版:

http://blog.udn.com/surpanp/368989

「詩韻新編」網路版:

http://home.educities.edu.tw/f5101231/index6.html

附註二:

 在大陸所推行的「中華新韻」,是用更寬鬆的押韻:把東(ㄨㄥ)併到庚(),把魚()與兒()併到齊(),再把歌()併到波()。我個人覺得這樣的合併並沒有強而有力的語言學支持,也與口語發音習慣相去甚遠,只是為了簡化而簡化,使用須謹慎。相關網站:http://www.xywq.com/xiyuan/files/f-4/xinyun-1.htm

( 知識學習語言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