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4/04 11:11:39瀏覽397|回應0|推薦4 | |
美國芝加哥大學全國意見研究中心去年曾公布對34個民主國家進行的愛國心調查,台灣排第 29。調查發現美國人最以自己的國家為榮,其次是委內瑞拉,愛爾蘭人的愛國心排名第三,接下來是南非和澳洲。除了菲律賓 (排名第七 )外,三個亞洲國家排名頗後,分別是日本第18、台灣第29和韓國第31,研究人員說,這可能是因為文化的差異,「在這些國家,自誇被認為會帶來厄運和是不禮貌的」。 被調查的大部分是歐洲和美洲國家,以及亞洲四個國家,和中東的以色列。受訪者被要求對自己國家的 10 個領域感到驕傲的程度加以評級,這10個領域是:政治影響、社會安全、民主成果、經濟成功、科技、體育、藝術與文學、軍事、歷史與社會平等。 研究人員說,愛國心主要是新世界的概念,前殖民地和新成立的國家最可能在愛國心排名中名列前茅,西歐、東亞和前蘇聯社會主義國家通常排在中間或後面。 其實,台灣現在正面臨一種失序的狀況, 一如社會學家涂爾幹( Drukheim) 所說的「迷亂」(Anomie)現象,也就是新的規範尚未建立,而且舊規範尚未全面消退的過渡階段。台灣在民主化過程中始終的問題,在於國家認同。 當前台灣的國家認同問題,與過去歷史發展的脈絡有密切關係。從過去到現在,族群與文化始終是構成國家認同的重要因素。由於台灣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的威權統治與政治壓迫,加上錯誤之高壓的族群同化政策的結果,台灣民主化以後,朝野政黨勢力消長與權力易位,不但讓不同族群的文化與集體權力意識抬頭,更直接牽引台灣內部多元族群對國家認同的變化與抗拒,而言論的自由化更直接衍生人民對國家的多重定義,形塑了不同背景人民的不同國家認同,造成國家安全上的重大困擾。 台灣是一個墾殖社會(settlers’ society),各種不同族群類屬的建構,在確認「原住民族」的特殊歷史地位及權利外,其他非原住民族群因其移民的先後、歷史背景與生活經驗有關,一般而言,可以區分為「客家人」、「閩南人」(福佬人)、「新住民」(外省人)以及近年來因通婚而移入台灣的外籍配偶、中國配偶等「新移民」,共五大族群。這些族群由於移入台灣的時間先後不同,所取得之主客觀的經濟、社會和文化地位也不同,加上過去當權政府與後來威權政府所推動的高壓統治措施,導致不公平與壓迫弱勢的現象,致使族群間的輪廓與界線愈加明顯和強化。 由於受到政治動員的介入與影響,族群議題往往成為台灣社會中政治對抗的主要力量,使得台灣在政治權力結構轉換與本土化的過程中,因政治衝突所導致的族群裂痕也隨之加深。 另一方面,2000 年政黨輪替以來,由於朝野政黨間的互鬥,行政與立法部門間的僵持對抗,導致民眾對政府部門不信任,大幅降低了人民對於朝野政黨、政治人物,甚至民主機制的信賴程度。2004 年的大選爭議,以及隨後的脫序抗爭,更使得民眾對執政黨無法控制局面以及在野黨抗爭行為留下負面印象,也使得司法部門及選舉行政機關(中選會)的威信備受打擊,造成民眾對於法治的信心降低。 長期的藍綠對立,也使得民間社會中的政治意識形態對立日形加重,民間社團乃至個人紛紛出現政治表態及對立的現象,菁英或公益團體則因藍綠對立的標籤化導致公信力受損,形成另一個整體性割裂的不安狀態。這些問題弱化了社會正義價值支撐體系,造成了信賴危機,模糊了國人應有的愛國心。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