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3/01 16:47:46瀏覽317|回應0|推薦1 | |
李登輝前總統曾說:「任何政黨只要認同台灣,都可取得政權,不一定非民進黨不可」。各界紛紛解讀「台灣之父」李登輝的想法,有人認為他是對「台灣之子」陳水扁總統發牢騷,但是也有人解析是李登輝是提前為2008年總統大選下指導棋,提醒國人注意自詡為「新台灣人」的馬英九,是心口如一、或是搖擺不定。 李前總統在2005年的這席話,才說沒幾個月,陳水扁的2006元旦文告就轉向堅持台灣主體性。沒多久,馬英九也互別苗頭,先向國外媒體說「統一是國民黨的終極目標」,吹皺國內政壇一池春水;不知道是馬英九矯枉過正、或是國民黨工揣摩馬意過頭,竟然在報紙上刊登「台獨也是選項之一」,把馬英九與國民黨一堆人搞得人仰馬翻,一堆人跳出來說「那是媒體解讀錯誤的」。 把台獨列為選項之一,有這麼嚴重嗎? 立法院長王金平說的好,國民黨主席選舉時,他就曾提出台灣前途由台灣人民決定類似看法,但當時遭對手馬英九質疑,甚至有人罵他背骨。可是當馬英九也說把台獨列為選項之一時,國民黨內就搬出「三階段論」來闡述,強調台灣前途應由台灣人民決定,目前有統一、台獨及維持現狀三個選項,國民黨予以尊重,但國民黨反對台獨選項。 您聽的懂他們在說什麼嗎?反而是越描越黑。 從1996年台灣進行第一次總統民選後,就已經注定台灣的主體性。任何想擔任台灣的總統,必須堅決認同台灣這塊土地,勇敢地向台灣全體人民說出他是台灣總統,而不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搖擺不定。 雖然國民黨政府將一九四七年於南京制訂的憲法實施於台灣,但在戒嚴體制下,憲法的重要規定軍備凍結,而國會體制也因為四十年不曾全面改選而名存實亡,在此特有的歷史條件,台灣在民主化過程中必須克服結構性障礙,建立一個全新的民主體制。然而,此一民主政體轉型過程,無疑是對「中華民國」法統主張的鬆動,也給予訴求本土化自由化的反對勢力一個更大的能量,民主化與本土化遂劃上等號,激盪著台灣人民就情感認同與實際生活關係等層面對「中華民國」、「台灣」、「中國」進行概念化認同化的選擇。 主要政黨不在政策、議題的層次上來競爭,卻在台灣認同與國家認同上沒有共識,影響台灣政黨政治運作。 國家認同和自由民主一直是臺灣各政黨最重要的區隔,尤其是國家認同的衝突,在台灣已然進入競爭性政黨體系下,各主要政黨對於國家認同抱持不一致的看法,成為台灣民主鞏固過程中最不穩定的因素。 呂副總統認為馬英九最大挑戰,是國民黨把台灣帶向中國化,他如何向本土做交代,選民會檢驗馬英九;再者,陳總統提出思考廢除國統會與國統綱領,馬英九說要問中國,讓人覺得他是不是想當中國特首。 呂副總統或許言過其實,但也點出馬英九的盲點。畢竟,馬英九是代表泛藍角逐2008年總統大位的人,當然要向台灣選民交代他在面對台灣、面對中國時,心中真正的想法,是「台灣就是我的家」,或是「立足台灣、前進中國」。 其實,馬英九這陣子的談話,不論是「台獨是國民黨選項之一」、「兩岸建立軍事緩衝區」、「兩岸停止軍事對峙」,王金平早都說過了,站在台灣主體性勇敢說出來,也沒有引起什麼大不了的爭議,為何馬英九要這麼緊張呢?是擔心台灣人民會誤會?或是對岸有人誤會?這一切,或許只有他自己知道!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