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請總統候選人提出台灣面對全球化之道吧!
2007/03/20 16:26:14瀏覽505|回應0|推薦3

全球化對台灣而言,並不是全新的經驗。

當十七世紀歐洲國家,西班牙、荷蘭和後來的英國,逐步在全球各地建立殖民地,台灣的糖、茶、與樟腦,也沿著第一波全球化所形成的貿易通路,來到歐洲。甚至,我們可以說,全球化發現了台灣,福爾摩沙,就是在那個年代,葡萄牙水手經過西太平洋時給予台灣的美麗名字。

在二次大戰之後,台灣有了第二次的全球化體驗。那時台灣藉由充沛而低廉的勞動力,加工產品出口到世界各國,當然也包括英國。貿易的繁榮,讓台灣登上了東亞四小龍的寶座。在七○年代,加工出口區的女工、提著公事包走遍世界的商人,這是許多台灣及許多工業後進國家共有的故事,然而,成長的背面往往也隱藏許多陰暗的故事,舉凡勞工的剝削、環境的破壞,甚至「裙帶資本主義」的形成,都在在反噬了成長的果實,這也是許多東亞國家所共同的宿命。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這個事件一度被認為是「太平洋世紀」來臨的一個有力的象徵。翌日,泰銖上揚,但隨後便不斷下沉。東亞經濟危機就這樣展開了,並且迅速將印尼、馬來西亞、香港、南韓捲入,同時在中國觸發了嚴重的恐慌。至一九九八年,東亞很多主要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表現,跟過去比較正好是反比例,甚至回到多年前的狀態。東亞國家在整個九十年代的經濟增長率平均每年高達7%、8%,甚至9%。但在1998年,東亞區域內很多國家的經濟以同樣的數字出現負成長,過去大量湧進的資金以同樣的速度流失。

亞洲金融風暴的例子告訴我們,雖然我們對全球化抱持謹慎而樂觀的態度,全球化依然蘊含著許多不確定因素,穩定的秩序尚未形成。全球化正處於一種不斷演變的形態,還是一種未被馴服的「自然」力量。全球化的通路不僅可以傳散環保、科技與商業,也可以傳輸災害、犯罪與戰爭,更大的利益同時伴隨著更大的風險。

千禧之交的這波全球化的潮流,拉近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距離,也有可能把整個世界都一起捲入難以想像的危險。因此,一個穩定的新秩序是必要的,我們期待各國之間能夠以信任為基礎,共同承擔權利與責任、風險與利益,早日形成一個全球化公民社會。

台灣已經是世界前二十大的經濟體,前五十大的貿易國,外匯存底居世界第三,人民的出國比率也傲視全球,使台灣的經濟奇蹟廣受舉世稱讚。但不可諱言,台灣過去因為關稅管制,使一些產業能夠繼續生存,但面對即將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政府的保護傘失效之後,反而延誤了產業轉型的時機。現在我們面對的是再一次全球化的挑戰,在這波趨勢中,台灣應如何面對,總統候選人請多想一想吧!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vidkuo007&aid=83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