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7/03/08 19:39:44瀏覽564|回應0|推薦1 | |
今年三月是台海飛彈危機十一週年,中國通過反分裂國家法二週年。有正義感的台灣人民必須體認,捍衛台灣安全你我有責;台灣前途只有兩千三百萬人民有權決定,預設兩岸統一等任何前提,是剝奪人民自由選擇權利,國家主權不能分割、分享。 二年前三月二十六日百萬台灣人民走上街頭,訴求民主和平護台灣決心,抗議中國通過反分裂法。 反分裂法是讓中國對台使用武力的戰爭授權法,美國政府也公開反對,批評中國玩火自焚、是對世界和平、台海安全最大威脅。因此,美國政府資深官員去年曾要求中國對此補救。 不過,中國不但沒有補救,還進一步分化、破壞台灣內部團結。中國東南沿海瞄準台灣的七百零六枚飛彈,去年增至七百八十四枚、今年則達到九百枚。 更令人憂心的是,中國不僅用飛彈瞄準台灣,更用銀彈封鎖台灣,套住台灣的經濟。 台灣對中國出口的依賴度大幅增加。二○○○年台灣對中國出口總額佔台灣對外出口總額的百分之十六點九。二○○四年增加到百分之二十五點九,去年上半年,再增加到百分之二十七點一。台灣到中國投資的情形更嚴重,五年來,台商到中國投資總額佔台灣對外投資總額的百分比,由百分之二十五點五竄升到百分之六十三點一。由此可知原本過熱的台灣對中國市場的依賴度,仍在快速增加。 面對中國的磁吸效應,如何與中國進行經濟交流?經濟部長聲稱,陳總統「積極管理,有效開放」兩岸經貿新政策,並沒有開放或緊縮的意涵,經濟部會在維護台灣主體性及國家整體利益、並落實管理的前提下,有秩序地推動兩岸經貿開放的政策。 有部分人士一直將台灣產業發展深陷在「開放」與「緊縮」的簡單二分法爭議中,其實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包括中國在內,都不可能是全球經濟唯一的市場或最後的市場,不要把眼光侷限在眼前的利益,深陷在兩岸經貿的狹小框架中,必須拉大視野和格局,放眼全世界,嚴肅的思考台灣永續發展的主體性和利基在哪裡。 台商在對外投資時應注意分散市場,如果我們把眼光和格局放大一點,大家就會很清楚看到投資才是一切經濟成長的原動力。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之所以能夠快速的成長,完全歸功於它吸引了全世界最多的海外直接投資。
因為,回顧戰後亞洲經濟發展的趨勢,一開始是日本的復興,緊接在後的是台灣、韓國、香港及新加坡的「亞洲四小龍」,在之後接著有泰國、菲律賓、印尼和馬來西亞的「東南亞四小虎」,而目前則是中國的崛起。 從整個歷史發展的軌跡來看,每一個國家或地區都有它高速成長的黃金時期,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十年」,今天中國雖然可以維持8%至9%的年經濟成長率,但終究會有它的極限而逐漸的趨緩,這是經濟發展的定律,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包括中國在內,都不可能是全球經濟唯一的市場或最後的市場。 因此當企業界大膽西進時,必須拉大視野和格局,不要把眼光侷限於眼前的利益,並深陷在兩岸經貿這個狹小的框架之中,而要放眼全世界,嚴肅的思考台灣永續發展的主體性和利基在哪裡。 任何國家追求和平的同時,都沒有忘記建立一套「避險政策」,更何況台灣面對的,是一個隨時想要壓抑台灣民主,併吞台灣主權的中國。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