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史書之分類
2012/11/22 14:12:13瀏覽8316|回應0|推薦6
史書之分類:

*唐‧劉知幾<史通>分史書為六家:

尚書家(記言家) 國語家(國別家)

春秋家(記事家) 史記家(通古紀傳家)

左傳家(編年家) 漢書家(斷代紀傳家)

劉知幾又分六家為「編年」、「紀傳」二體。

宋‧袁樞又創「紀事本末」體,至是史書體例有三。

*<四庫全書>分史書為十五類。

正史、編年、紀事本末、別史、雜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



正史:
*即<二十五史>,皆屬「紀傳體」。

*紀傳體:

首創於<史記>。

記史以「人物傳記」為主。

體例:

包含:本紀(記帝王)、世家(記諸侯)、列傳(記人臣事跡)、表(羅列史事)、書(記典章制度)<史記>之體例。

<漢書>為斷代史之祖,後世正史遵循其體例。包含:本紀、列傳、表、志(記典章制度)。

<後漢書>開始,正史無「表」。

編年:
年次為序,編列史事。

<春秋>即為編年體,但屬於經部。

<四庫全書>以<竹書紀年>為編年史之首。

<資治通鑑>為編年史之代表作。

<漢紀>、<後漢紀>亦為編年之作。



紀事本末:
以一段史事為一篇,不受人物拘束亦不受時間限制,專以「事」為主,可補正史(人物為主)及編年(時間為主)之不足。

宋‧袁樞<通鑑紀事本末>為紀事本末體之祖。

別史:
介於正史與雜史之間的史書。

<二十五史>已列為正史,其旁出之史書皆列為「別史」。

如:<逸周書>、<國語>、<戰國茦>、<東觀漢記>。

雜史:
事關國家,遺文舊事,足以存掌故、備考證,供史家參考。

如:唐‧吳兢<貞觀政要>;宋‧司馬光<涑水紀聞>。

詔令奏議:
書明政令之發佈,為治道得失之所繫。

如:唐‧陸贄<陸宣公奏議>、明‧黃淮、楊士奇<歷代名臣奏議>等皆屬之。



傳記:
記個人事跡、或為行事雜記、或為編年之譜,可補史傳之缺略。

如:宋‧胡仔<孔子編年>、孔傳<東家雜記>、朱熹<名臣言行錄>;漢‧劉向<列女傳>等皆屬之。

史鈔:
節錄典籍之精華,不足言博大精深,僅供淺窺之用。

如:宋呂祖謙<十七史詳節>、錢端禮<諸史提要>、沈樞<通鑑總類>等皆屬之。

載記:
又稱為「偽史」或「霸史」。

此類書上不載於正史,下不至於野史,所記多為非正統國之史事,或遺聞逸事。

如:漢‧趙煜<吳越春秋>;晉‧常璩<華陽國志>;清‧吳任臣<十國春秋>;宋‧陸游<南唐書>等皆屬載記。

時令:
今人讀舊日時令之書,可供摭拾故事,觀風俗;乃古人治史不可或缺之書。

如:宋‧陳元靚<歲時廣記>;梁‧宗懍<荊楚歲時記>。



地理:
上自歷朝<一統志>、下至各<地方志>皆屬此類。多言人文,而言自然地形者較少,不甚同於今日之地理學。

如:北魏‧酈道元,<水經注>; 宋‧樂史<太平寰宇記>; 清‧顧祖輿<讀史方輿記要>、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乾隆敕編<大清一統志>等皆屬之。

職官:
或併入「政書」,<四庫>以為百度之綱,而別為一目。

如:<唐六典>、<明會典>、<大清會典圖說事例>等皆屬職官。

政書:
單記典章制度,而不及治亂興衰,藉以明因革,知損益。

如:唐‧杜佑<通典>、宋‧鄭樵<通志>、元‧馬端臨<文獻通考>,合稱「三通」;宋‧王溥<唐會要>、蘇洵<諡法>。



目錄:
古籍之目錄最早為漢‧劉歆<七略>;

今存書目最早為<漢書藝文志>(因<七略>而刪定其要);

專屬目錄,各別成書,最早者為宋‧王堯臣等奉敕編<崇文總目>。

另有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清‧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等皆屬目錄。

史評:
司馬遷<史記>創論贊以見作者抑揚之意;

唐‧劉知幾<史通>闡明諸史籍之義例得失,為史評之第一部書。

另有清‧王夫之<宋論>、<讀通鑑論>;章學誠<文史通義>(此書主張「六經皆史」)等皆屬之。



二十五史
史記:
作者:漢‧司馬遷。其父司馬談對<史記>內容已先有鉤勒,司馬遷繼承父業而完成之)。

屬私修史書。

體例:共有本紀、世家、列傳、書、表;凡一三○篇。

記事年代:黃帝漢武帝;共二五○○年。

其文雄深雅健,善敘事理,後世散文家莫不奉之為圭臬,推為文史之大宗師。

地位:

紀傳體之祖、通史之祖、第一部正史。

首創「論贊」以見史家抑揚之意。

定名:

「史記」本史書之通稱。司馬遷所著,稱<太史公記>或<太史公書>,魏晉以後始以「史記」為司馬遷書之專稱。

注解:

史記<三家注>: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張守節<正義>、司馬貞<索隱>。



漢書:
作者:

東漢‧班固及班彪、班昭、馬續──

班彪見<史記>止於漢武帝,乃采前漢史事,作<後傳>補之;班固見其父班彪之遺作,乃變其體例為斷代史,繼續撰著;班昭(班固之妹)、馬續(馬融之兄),班固作<漢書>尚餘八<表>及<天文志>未成而卒,東漢和帝詔令班昭及馬續完成之。

記事年代:漢武帝~王莽,凡二二九年史事。

體例:

共有帝紀、列傳、表、志等體例,凡一二○卷。其體例多沿用<史記>,所不同者,乃將<世家>併入<列傳>,改<書>為<志>。斷前漢一代之史事,乃「斷代史」之祖。

價值:

文字精鍊,敘事詳密,與<史記>齊名,並稱「史漢」。

<史記>長於文字;<漢書>長於體例。後世正史之體例乃師法<漢書>。

注疏: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

◎<漢書藝文志>:

<藝文志>為史書之一種體例,首創於<漢書>,故又稱<漢志>,後世史書多沿此體例,而名稱或有變,如魏徵<隋書>則稱家之為<經籍志>。



後漢書:
作者:

南朝宋‧范瞱撰。范瞱未及作<志>而卒,其<志>乃梁‧劉昭取司馬彪<續漢書>所補。

記事年代:東漢光武帝獻帝禪漢而止之史事。

編纂:

范瞱著書以前已有許多記後漢史事之書,范瞱以諸家所撰多未善,遂以劉珍<東觀漢記>為藍本,博載群籍,自定體例,撰成<後漢書>。

<東觀漢記>:記東漢史事。<隋書‧經籍志>稱長水校尉劉珍等撰。晉時曾以此書與<史記>、<漢書>合稱為「三史」,人多習之。六朝與初唐人,隸事釋書,頗多徵引。自范書盛行,此書遂微。北宋尚有殘本,元以來,此書已佚。清人姚之駰曾輯其遺文,然挂漏殊多。

體例:

本紀、志、列傳,無表(正史無<表>自此書始)。范瞱書僅作成十<紀>及八十<列傳>。 梁‧劉昭取司馬彪<續漢書>之文以成八<志>。宋‧熊方另補<表>八卷別行,未列入<後漢書>中。

價值:

文字優美精鍊,史實豐富,編次得當,體仿馬、班,而精審過之。獨創<黨錮>、<獨行>、<逸民>、<列女>等列傳體例,為後代正史所沿用。

劉知幾評此書:「簡而且周,疏而不漏」。

注疏:

梁‧劉昭<注>;唐‧章懷太子李賢<注>;清‧惠棟<補注>;清‧王先謙<集解>最為詳博。



三國志:
作者:晉‧陳壽撰。

編纂:

蜀人陳壽,蜀亡前,留心蜀事,先完成<蜀書>, 後又完成<魏志>及<吳志>,乃成<三國志>。

體例:

紀傳斷代史。以魏為正統,惟<魏志>有<紀>,此點為後世所詬病。至晉‧習鑿齒<漢晉春秋>,以蜀繼承漢正統; 宋‧朱熹<通鑑綱目>亦以蜀為正統。劉知幾謂陳壽<三國志>:「曲陳曹美,虛說劉非」;實則陳壽尊魏為正統,乃著眼於史家立場,其主張不為無據。

注疏:南朝宋‧裴松之<注>。

裴<注>之價值:

雜引諸書,網羅豐富,舊籍不傳者往往可見,且又多首>尾完具。多有保存佚書及史料,其價值甚或高於<三國志>原書。

價值:

陳壽著<三國志>剪裁斟酌,矜慎不茍,善敘事,有良史之才。

<史記>、<漢書>、<後漢書>皆以史才文筆兼勝,<三國志>則除本身價值之外,裴松之<注>價值極高。



晉書:
作者:唐‧房喬等人奉敕撰。

體例:共有<帝紀>、<志>、<列傳>、<載記>等四類。

記事年代:包含東、西晉,及五胡十六國史事。

內容:

雜取晉代諸書,如<語林>、<世說>、<幽明錄>、<搜神記>等,往往采為史料,故不免類於小說家者言,取材不甚嚴謹。

屬斷代史,為官修史書之第一部。(<四史>皆私修之史書)。



宋書:
作者:梁‧沈約奉敕撰。

體例:共有<紀>、<志>、<列傳>等三類。

內容:清‧趙翼謂此書多取徐爰舊本增刪而成。

文字優美,為史中之佳作;亦諸史中,修史最快者。

南齊書:
作者:梁‧蕭子顯撰。

體例:共有<紀>、<志>、<列傳>等三類。

梁書:
作者:唐‧姚思廉撰。

體例:共有<本紀>、<列傳>等二類。

陳書:
作者:唐‧姚思廉撰。

體例:共有<本紀>、<列傳>等二類。



魏書:
作者:北齊‧魏收等奉敕撰。

體例:共有<帝紀>、<志>、<列傳>等三類。

評論:

清‧趙翼謂此書「趨附避諱,是非不公」,乃正史中之顯有偏見者。其內容蕪穢,體例荒謬,世稱「穢史」。

北齊書:
作者:唐‧李百藥奉敕撰。

體例:共有<本紀>、<列傳>等二類。

周書:
作者:唐‧令狐德棻奉敕主編。

體例:共有<本紀>、<列傳>等二類。

隋書:
作者:唐‧魏徵等奉敕撰。

體例:共有<帝紀>、<志>、<列傳>等三類。


南史:
作者:唐‧李延壽撰。

記事年代:記載宋、齊、梁、陳等四朝史事。

體例:共有<本紀>、<列傳>等二類。屬通史。

北史:
作者:唐‧李延壽撰。

記事年代:記北魏、西魏、北周、隋等共二四四年之史事。

體例:共有<本紀>、<列傳>等二類。 屬通史。

<南史>、<北史>皆出於李延壽之手,敘事簡淨,並為史籍之佳構,而<北史>較<南史>為勝。



唐書:
又名<舊唐書>。

作者:後晉‧劉煦等撰。

體例:共有<帝紀>、<列傳>、<志>等三類。

內容:

穆宗長慶以前,<本紀>簡而有體,<列傳>敘述詳明。長慶以後,語多支蔓,<列傳>多敘官資,無事實。

新唐書:
作者:宋‧歐陽修、宋祈等奉敕撰。

以<舊唐書>成於五代文氣卑弱之時,紀傳失中,論多儷語,乃作<新唐書>,以補舊書之舛漏。

體例:共有<本紀>、<表>、<志>、<列傳>等四類。

通篇簡淨、勝於唐書。

◎新、舊<唐書>之比較:
清‧王鳴盛<十七史商榷>云:「<新唐書>最佳者<志>;<表>、<列傳>次之;<本紀>最下。<舊唐書>則<紀>、<志>、<傳>美惡適相等。」

顧亭林以為<新唐書>簡易而不明,遜於<舊唐書>。



五代史:
又名<舊五代史>。

作者:北宋‧薛居正等奉敕撰。

體例:共有<本紀>、<志>、<傳>等三類。

內容:記梁、唐、晉、漢、周等朝十三主、五十三年史事。

新五代史:
又名<五代史記>。

作者:宋‧歐陽修撰。

體例:共有<本紀>、<考>、<世家年譜>、<列傳>、<附錄>等五類。

內容:

記載梁、唐、晉、漢、周等朝十三主、五十三年史事。取春秋義法,寓褒貶之微旨。

刊行:

此書本為歐陽修私撰之作,成書後藏於家,宋神宗時,詔求其書,為之刊行,遂與舊史並行於世。

價值:

義例嚴謹,褒貶祖述<春秋>。行文高簡,敘事祖述<史記>。私人所撰正史,唐以後僅此一部。



宋史:
作者:元‧脫脫(脫克脫)奉敕撰。

體例:共有<本紀>、<表>、<志>、<列傳>等四類。

遼史:
作者:元‧脫脫(脫克脫)奉敕撰。

體例:共有<本紀>、<表>、<志>、<列傳>等四類。

金史:
作者:元‧脫脫(脫克脫)奉敕撰。

體例:共有<本紀>、<表>、<志>、<列傳>等四類。

◎<宋史>、<遼史>、<金史>皆出於元‧脫脫之手。

元史:
作者:明‧宋濂撰。

體例:共有<本紀>、<表>、<志>、<列傳>等四類。

此書乃諸史之中,疏失較多者。宋濂不懂蒙古文,譯述多有錯誤;至民國以後,乃有柯劭忞作<新元史>。



明史:
作者:清‧張廷玉主修。

體例:共有<本紀>、<表>、<志>、<列傳>等四類。

編纂歷時甚久(康熙十七年至乾隆年間刊行),經多人分纂修定;主其事者多為碩彥,故其書甚為完備。

◎清廷曾召顧炎武修<明史>,不往。

新元史:
作者:民國‧柯劭忞撰。

體例:共有<本紀>、<表>、<志>、<列傳>等四類。

編纂:元史多誤謬,後世學者多有致力於補訂者。柯氏仿歐陽修修改<五代史>而作<新元史>。此書取材於清代諸作,乃集<元史>之大成。

清史:
舊本<清史稿>乃趙爾巽、柯劭忞所撰,著者以清遺臣身分記述清朝之事,多有偏頗,故禁而不用。

今人張其昀、蕭一山取舊稿略加改訂,刊為<清史>。<敘例>:「世變日亟,舊稿易散,不得已而略變體制,是正違礙,稍予斟補,以存史料。」乃時勢使然。



其他重要史書
竹書紀年:
晉‧太康二年,汲縣人不準盜魏安釐王墓,得古竹簡數十車,中有<紀年>十三篇。

記事年代:夏以來至戰國魏安釐王二十年間史事。

其書至宋時已佚,今傳本二卷,乃輯本,題為梁‧沈約<注>,係出於偽託。

此書<四庫全書總目>列為編年史之首。



資治通鑑:
作者:北宋‧司馬光主撰;助纂者:劉邠、劉恕、范祖禹等數十人助纂。

編纂過程:

先采輯史料草編叢目纂成長篇再由司馬光抉擇取捨,成為定本。歷十九年而成;凡二九四卷。其書網羅宏富,文繁義博,體大思精;所采之史書,除正史之外,雜史多達三百餘種。書成,神宗特重之,以為「鑑於往古,有資治道」,賜名為<資治通鑑>。

記事年代:

戰國五代;歷十二代,一三六二年之史事。其始於戰國(智伯求地)者,意在接續<左氏傳>。

價值:

司馬光:「鑑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嘉善矜惡,取是捨非」。博而得其要,簡而周於事,最為體大思精之作。

注疏:以元‧胡三省<注>最佳。



資治通鑑的續作:
續資治通鑑:

清‧畢沅撰,凡二二○卷。記事年代:起於宋,迄於明。敘事詳明簡要,頗得史法。

通鑑綱目:

南宋朱熹使門人趙師淵等,作<資治通鑑綱目>,又稱<紫陽綱目>仿<春秋>褒貶之例,采<資治通鑑>所記之事,創立<綱目>。其「綱」乃仿<春秋>,用褒貶正名筆法;「目」仿<左傳>之記事。其意在為<春秋>、<左傳>之續。此書於三國則尊蜀貶魏,以蜀為正統;記揚雄為王莽之大夫,皆不同於<通鑑>。

通鑑紀事本末。


通鑑紀事本末:
作者:宋‧袁樞撰。

釋名:「紀事本末體」,乃以事蹟為主,詳一事之本末。

記事年代:

始於三家分晉,終於後周世宗之征淮南。歷一三○○年,凡四十二卷,共載二三九件之史事。

編纂:取<資治通鑑>舊文,以事為類,每事成篇,自為標題而成書。

價值:

乃史書「紀事本末」體之創始者。此書一出,史書之體例遂分為三:紀傳體、編年體、紀事本末體。


國語:
作者:

相傳為春秋魯太史左丘明所作。

相傳<左傳>及<國語>皆為左丘明所作, 前者又稱<春秋內傳>,後者又稱<春秋外傳>。

內容:

共二十一卷;采錄周穆王十二年至周貞定王十六年之間,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八國的史事。其所記之事略合於<左傳>,而不合於<春秋>。

風格:文字古樸,有類於<左傳>。

體例:乃「分國敘述」的「記言」史書,為我國「國別史」之祖。


戰國策:
作者: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各篇作者至漢代時已不可考。

內容:

繼春秋之後,至楚漢之起,共記載東西二周、秦、齊、燕、楚、三晉、宋、衛、中山等十二國,二四五年間之史事。凡三十三卷。

所載多為戰國時策士游說諸侯之事;太史公作<史記>,多采其說。

編纂:

西漢‧劉向以前,此書脫誤錯亂,名稱紛歧,如:<國策>、<國事>、<短長>、<事語>、<長書>、<修書>;迨劉向典校中秘書,始定名為<戰國策>。

此書傳至北宋時,僅存十一篇,曾鞏訪之士大夫之家,始盡得其書共三十三卷,並正其誤謬。今所見<戰國策>,即曾氏校定本。

體例:與<國語>同,皆為「別史」、「國別史」。

注疏:

東漢‧高誘<注>,然已亡佚過半。清‧黃丕烈重刊宋‧姚宏<注>本較佳。

水經注:
作者:北魏‧酈道元撰。

內容:

以<水經>一三七條水道為經;以記述地理、人物、古蹟、景貌為緯;詳其支流達一二五二條。

風格:

樸實筆調中,頗能喚起歷史興亡,物事人非之感。狀繪山川,描寫景物,妍麗絕倫,讀之使人有如身歷其境之感。

價值:

<水經注>乃古代水系地理的專著。作者實地考察,以正誤謬,可與正史<地理志>相輔為用的。

<水經注>為亡佚的文獻作傳承。其引用的書籍多達四三七種,北魏以前的相關地理志,幾乎蒐羅殆盡;亦收錄許多漢、魏間的碑刻。這些內容大多皆已亡佚,而賴<水經注>才得以保留一部份。另外在書中所收錄的民謠、諺語、方言、傳說等,都是珍貴的史料。

<水經注>不只為地理書,而且是絕佳的寫景抒情文章。其文辭清新雅麗,描摹山水,冠絕古今。乃後世山水遊記文學的取法對象,後世寫景之文,必以<水經注>為宗。唐‧柳宗元最擅長寫景,實自<水經注>出。

注疏:清人校注<水經注>十餘家,其中全祖望曾七校<水經注>。清‧楊守敬<水經注疏>為最精。

水經:
作者:舊題為漢‧桑欽撰 (桑欽為西漢大儒孔安國之六傳弟子); <四庫提要>考其非桑欽之撰,乃成於三國時,作者已不可知。內容:記天下之水流共一三七條,乃敘述河道源流之書。價值:乃我國第一部記述河道水系之專著(水系地理書),但內容簡略,缺乏系統。注疏:晉‧郭璞<注>三卷,已佚;今僅存酈道元<注>。

<水經>與酈道元<水經注>比較:
<水經>本為簡略的水系地理書,只記一三七條水流,局限中國本部,疏略而誤謬多。<水經注>所記水流範圍則東至朝鮮半島,西南至印度河,南至中南半島,西至伊朗,北至蒙古沙漠,多達一二五二條水流;除了記水系之外,兼及山脈、氣候、物產、人文、郡邑沿革、風俗、傳說等等,名雖為<水經>之注,其實為一全新之創作。



臺灣通史:
作者:民國‧連橫撰。

體例:

乃通史、紀傳體。共有<紀>、<志>、<傳>等三類,另有表圖附於諸<志>之中。

記事年代:

起自隋‧大業元年, 終於清‧光緒二十一年(清廷割臺);歷時一二九○年。

編纂:

作者年十三,就傅讀書,其父購<臺灣府志>授之,乃發憤撰書,以補舊志之缺。光緒十年動筆,至民國七年脫稿,歷時十年。

特色:

乃私修史書;無助纂者;不屬<二十五史>。取材宏富,事理詳賅;民族大義,縱貫其中,讀之頗能發人深省。

價值:

「三百年來無此作,馬遷之後失宗風」;「縱橫上下,鉅細靡遺,而臺灣文獻於是乎在。」(連氏自評)。

成於日據時期,頗受日本朝野重視與贊許,並為之題辭。章太炎贊許<臺灣通史>為民族精神之所託,乃必能傳世之作。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vid7321&aid=706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