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龍應台點名問文化 馬:生活。論首長對定義解釋的排比;兼談教育成果的排比。為何龍應台只拿到二等的分數?
2012/12/21 01:43:36瀏覽321|回應0|推薦4

龍應台點名問文化 馬:生活。論首長對定義解釋的排比;兼談教育成果的排比。

  • 2012-12-20 01:23中國時報【王正寧/台北報導】

     「文化,是什麼?」文化部長龍應台應邀在國民黨中常會報告「文化部與文化政策」。龍應台針對在場中常委進行小測驗,要大家寫下他們心中文化的定義,龍應台還直接點名:「馬主席,你有沒有寫文化是什麼?」在場馬英九乖乖回答:「兩個字,生活。」

     其他被點名的中常委,厲耿桂芳回答「文化就是生活方式、內容、態度價值」;賴素如認為「文化就是一種生活的習慣態度」;邱復生更天馬行空說「牛奶」。

     龍應台以故事說明她對文化的看法。她以帶父親看京劇〈四郎探母〉的經驗說,少小離家老大不回的老兵們,從四郎的命運裡認出自己不可言喻的處境。四郎這句話「千拜萬拜,贖不過兒的罪來」,為四郎拔出了深深扎進肉,卻無法拔出的自責和痛苦。文化洗了他的靈魂,也治療了他的傷口。

     柏林圍牆倒塌後,「德國如何對待一九八九年前共產黨的祕密資料?」龍應台說,「德國血淋淋的把過去的祕密檔案全部打開」,但有些歐洲國家卻選擇繼續保存不公開,「一個整體社會怎麼對待自己的過去可以看出文化。」

     她認為,文化就是經由藝術串連共同的記憶,是國家認同的核心元素。她說,人本來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一條絲線,看起來柔弱卻極其強韌,把珠子串起來成為一個社會,而文化政策則是找出「清晰可行的路線」。

     龍應台也說,文化部是中華民國的「天龍九部」。但她也說,在建國百年後一年有了文化部,但是文化部的重要性沒有受到社會足夠的討論。

     馬英九表示,文建會升格成文化部後,任務和力量都需向前邁進,可說任重道遠。文化部涵蓋的領域跟推動的工作龐雜,卻因財政上的困難,以致政府無法滿足文化發展需求。

在延平高二的那年國文老師林耀德點名: 「文化,是什麼?,林的人 ! 」「喔,嗯,文化,是人們生活經驗的累績?」老師聽完,停住了幾秒,顯然不是他的標準答案,不過,又說不出哪裡不妥

所以啦,老師開始打分數啦 !

  1. 1.  龍應台,她認為,文化就是經由藝術串連共同的記憶,是國家認同的核心元素。

給分 : 79 !

說明 :稿甚麼軌 ! (1)文化跟國家不直接相關! 中華文化化了幾個國家?(2)文化不只是藝術啦,您嘛幫幫忙。(3)文化不必認同。不認同也是文化,就叫民主,民主文化。

其他的字ok!

  1. 2.  馬英九乖乖回答:「兩個字,生活。」

給分 : 90 !

說明 : 「文化,是人們生活經驗的累績?」其中關鍵字,馬英九,抓到重點了!

  1. 3.  厲耿桂芳回答「文化就是生活方式、內容、態度價值」;

給分 : 92 ! 但是沒有化出來。

  1. 4.  賴素如認為「文化就是一種生活的習慣態度」;

給分 : 91 ! 但是化也沒出來。

  1. 5.  邱復生更天馬行空說「牛奶」。

給分 : 69 ! 真的是這傢伙以為在打禪七 ! !

真的是「狗駛」啦。「牛奶」化了以後。

林口

老師張口問:

(珠寶類有:黃金、鑽飾、珊瑚、寶石等)

,精品怎麼定義

同學講得落落長同學!老師小四時,自己老師第一堂課就問甚麼是自然?

同學也講得落落長自己老師就答:自然就是自自然然(眼鏡掉一地)

因此, 精品就是精緻的珍品啦!

不要以為老師閒閒愛問喔, 把事情的定義先大家弄共識很重要!

今天人家龍應台就點名問文化,馬回答:生活

所以,沒事要先練基本功,以後當總統就不怕人家問, 明白!?

談教育成果的排比。

第一年

不錯! 可以給1

第二年

還可以! 但是1?還是2?

第三年

領導: 各位同志,有問題嗎?

林同志:請教領導,當我們要評比的時候,一般心裡會有一個鐘形分配, 不可能全部1, 也不可能全部4,還是說不必跟他人比,自比就好

領導:(想了約3,真強!) ! ,自比就好!

第四年自比就好!白紙黑字.

第五年自比就好!白紙黑字.(不過,資料還是統合性,感覺還是可以比)

第一年建議

實習要增比.

第二年

校友機制要出來

第三年

校友機制要出來

第四年

快樂學習!

第五年

等問題寄來

==========================

龍應台,她認為,文化就是經由藝術串連共同的記憶,是國家認同的核心元素。

給分 : 79 !

為何龍應台只拿到二等的分數?

ANS:因為她腦底裡還是充滿著祖國 !還是緬懷於她個人的記憶,然而,她忘了嫁出去的女兒主要職責不在是娘家,如同多事的杜甫硬要強解王昭君   http://blog.udn.com/darrenlin123/3332933#ixzz2FgkTuhYw  ,

每個人都可以有他的選擇,大陸選擇了"系統"(或者是說像X型主管:任務優先),台灣可以另選"生命"!(Y型主管:同仁優先)("系統""生命"兩者說法見外星靈魂JACK),台灣文化正在選擇(形成中),如果部長介入(以權威)!那麼我們會群集念力平衡之 !

~人家余杰也點名~(顯然余杰屬於 Y 型作家)

大陸流亡作家看台灣 余杰:知識分子 應抵抗權力誘惑

  • 2013-02-01 01:24
  • 中國時報
  • 【朱建陵/台北報導】

     在台灣訪問的大陸流亡作家余杰昨天表示,在他成長過程中,台灣作家、知識分子、政治人物都是他的啟蒙老師,但經過這些年,他對台灣部分知識分子已從仰望到平視、到批評,甚至當成警醒標的,他時時警醒自己,要能抵抗權力誘惑。

     余杰一九九二年進入北大中文系後,失望於當時北大校園與整個大環境的閉塞,他躲在北大圖書館自學,接觸許多未經審查的刊物,知道了「美麗島」,知道了台灣那段波瀾壯闊的民主歲月。

     有了這段啟蒙經驗,余杰看當代台灣感觸良多。他無法接受當代李敖,也無法接受當代龍應台。他說,要警醒自己與權力保持距離,作為知識分子,他提醒要守住孤寂。

     余杰此行將到台灣各地大學演講,預計三月返美。對綠營精神領袖林義雄極推崇的余杰表示,未來打算出版一本以台灣為主題的書,含人物、書籍及地方三類,人物已預選林義雄、黃文雄,書籍部分包含《彭明敏回憶錄》,至於地方,則含殷海光故居、鄭南榕基金會等。

==========================

"認同"的底蘊如下:

恢復認同 深化兩岸接觸

    • 2012-12-21 01:12
 
    • 中國時報
 
  • 【戚嘉林】

     日前大陸四十名學者來台與此間台灣學者交流座談,探討認同與互信。惟兩岸關係的互信事涉台灣社會的認同,學界多視國族認同是過去的歷史傳承、當前的需求與未來的期望三者間不斷重組調整的結果,其間公權力扮演重要角色。

     就需求面而言,大陸經濟高速持續發展三十年,為台商提供了一個巨大的市場,使台商得以在內地開拓事業,創造了許多台商傳奇。據統計,至二○一二年七月止,台商投資大陸累計已近九萬家,實際到位資金達一千億美金以上。如果內地真如對大陸印象不佳民眾所想像的不堪,為何不但台商投資大陸絡繹於途,還有數百萬台灣民眾願意長居大陸?

     再說歷史傳承,歷史是人類的集體記憶,孕育了國族認同。二十年來台灣歷史迭遭纂改、顛倒,甚至挑撥歷史怨懟,切斷兩岸歷史連結,顛覆台灣民眾的國族認同。以表達認同的關鍵詞「祖國」為例,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台灣民眾張燈結綵,熱烈歡迎台灣重回祖國懷抱;因諸多歷史原因,台灣社會歷經白色恐怖與「去中國化」教育,「祖國」二字在台灣已悄然消失六十年。不過七、八十年前,台灣志士在日帝鐵騎統治下,仍視中國為祖國。那時中國正值民族存亡之際,兩岸差異遠勝今日。

     展望未來,兩岸可以依托歷史、接觸現在、建構未來的方式,大力恢復或建構兩岸的國族認同。接觸現在方面,就是在兩岸大交流中,進一步加強經濟、政治、觀光、宗教、影視…等各領域的實際接觸,不斷檢討、改進、深化。一九四九年國府遷台後挹注內地資源菁華於此,如故宮文物、全國儲存的三百萬兩黃金、十大紡織企業等,一九六○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即奠基這些紡織企業發展的紡織業上。對岸改革開放,成就舉世矚目,這期間就有台灣產官學的專家與台商獻策與投資。

     誠如台灣本土知識份子鄭鴻生所言「中國的現代化歷史並非存在於台灣之外,而是存在於不少台灣人心裡頭」、「台灣人的政治或社會活動不只是與整個中國現代化歷史接得上,也是參與其中的。台灣人只要能夠接受這段歷史,也就較能心無罣礙地接受中國人身分」。(作者為世新大學助理教授)

===============

校外實習 盼教育部鬆綁

    • 2012-12-21 01:12
 
    • 中國時報
 
  • 【馮國豪】

     日前針對科技大學學生權利調查評鑑報告中,指出現行科技大學校外實習做法不盡理想,包括勞健保投保與繳交學雜費問題都有待改善。教育部隨即重申,要求學校與廠商簽約時一定要要求投保勞健保,雜費部分也應以全額八成收費。筆者欣見教育部重申立場,但也希望教育部對相關校外實習政策鬆手,讓各校、系依據自身發展特性,推動實習政策。

     目前學生校外實習已經列為技職再造方案之一,筆者以在技職校院任教多年的經驗,也認為教育部立意良善;但是校外實習政策的推動應視各校系的特性與學生需求而定,教育部不應給予太多限制或指引。教育部在各項工作會議中將要求實習時數從一六○小時增加為三二○小時,更指示各校系推動學期實習、學年實習與海外實習,且暗示明示在各項獎補助甚至評鑑項目中,列為參考指標項目。各校系為了「配合教育部政策」,也只好修訂課程,以「符合教育部政策」為目標。

     然而各校系特性不同,是否能找到適合的廠商作為實習單位?或是實習單位引進實習生是「教育」或是「成本」考量?同學興趣與能力是否與實習單位一致?凡此種種,在教育部一聲令下的壓力下,校系為了配合政策,實在難有太多篩選空間。因此,對勞健保與學雜費問題的忽視就不足為奇了。

     其實還有更嚴重的問題在後面,台灣廠商多屬中小企業,越來越多廠商知道教育部在推動校外實習,實習學生正好可以「補充」企業原來想要徵聘的正規勞工,因此企業引進廉價甚至的免費實習生,取代正常的勞動力,或壓低正常勞工的薪資,如果未來勞工以十五K聘用,真的不用太訝異。況且目前在技職校院就讀的大專生每個年級約有十五萬人,如果全部投入實習工作,即使三位實習生取代一位正式勞工的工作,將可能造成五萬名勞工大量失業的可能性。

     因此筆者建議教育部應該對相關校外實習政策鬆手,讓各校系針對學生特性給予適當的實習規畫,而不應該強制要求(或引導)。教育部請把實習規畫教育權還給學校或教師吧。

     (作者為崑山科技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rrenlin123&aid=7163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