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開悟之道談頓悟、漸悟的法門 選讀本3.達摩二入四行論「理入」凡聖等一,頓悟 「行入」是到彼岸四心態四過關之漸悟
2019/06/07 18:53:16瀏覽1128|回應0|推薦0

從開悟之道談頓悟、漸悟的法門 選讀本 : 3 達摩四行論 「理入」同一真性凡聖等一,一悟頓悟 !  「行入」是到彼岸的四種心態四種考驗 !

達摩大師四行觀

  法師者,西域南天竺國人,是婆羅門國王第三之子也。神慧疏朗,聞皆曉悟;志存摩訶衍道,故捨素隨緇,紹隆聖種;冥心虛寂,通鑒世事,內外俱明,德超世表。悲悔邊隅正教陵替,遂能遠涉山海,遊化漢魏。亡心之士,莫不歸信;存見之流,乃生譏謗。于時唯有道育慧可,此二沙門年雖後生,俊志高遠。幸逢法師,事之數載,虔恭諮啟,善蒙師意。法師感其精誠,誨以真道,令如是安心,如是發行,如是順物,如是方便,此是大乘安心之法,令無錯謬。如是安心者:壁觀。如是發行者:四行。如是順物者:防護譏嫌。如是方便者:遣其不著。此略序所由云爾。

弟子 曇琳 序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爲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捨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爲,名之「理入」。

  「行入」者,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

  云何名「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冤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甘受,都無冤訴。經云:「逢苦不憂」,何以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

  二、「隨緣行」者:衆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是故說言「隨緣行」。

  三、「無所求行」者:世人常迷,處處貪著,名之爲「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無爲,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功德黑暗,常相隨逐,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捨諸有,止想無求。經云:「有求皆苦,無求即樂。」判知無求,真爲道行,故言「無所求行」。

  四、「稱法行」者:性淨之理,目之爲「法」。此理衆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經曰:「法無衆生,離衆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慳,身、命、財行「檀捨施」,心無吝惜,脫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爲去垢,稱化衆生而不取相。此爲自行,復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餘五亦然。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爲「稱法行」也。

  說偈言:

    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心如牆壁,可以入道。
       明佛心宗,等無差誤,行解相應,名之曰祖。

                                                                                                                                                                                                

 =====================

達摩大師相傳有《達摩四行論》、《達摩血脈論》、《達摩破相論》、《達摩悟性論》等少室四論傳世。                                                    簡說 達摩四行論 

1.小我從大我(無)而來.

2.此岸到彼岸,是(成佛)開悟之道.

3.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頓悟也!,二是「行入」漸悟也。

「理入」深信同一真性,萬象無自無他,凡聖等一,無有分別,寂然無爲,名之「理入」。一悟即悟 ! 一即一切 ! 這是明心 ! 明一體之心!

「行入」是小我想以言行走一遍到大我 : 途經 我相、人相、眾生相、色相、壽者相、無為寂靜淨地  !   這是見性 ! 見萬象諸性! ex. 水性 ( H2o) 三相: 氣、固、液體;  木桌木椅木窗木門木屋, 共為木性! 諸我相共為人相、諸人相共為眾生相、眾眾生相(生命無生命/意識無意識/植礦物等)共為色相、眾色相共為壽者相(各時空)、諸壽者相共為心! (萬法惟心造)萬象無自無他,凡聖等一,無有分別,寂然無爲,名之「理入」。一悟即悟 ! 一即一切 ! 這是明心 ! 明一體之心!

這中間 :                                       

(1)「稱法行」是行者秉持一心無雜念, 他可以不知道我相、人相、眾生相、色相、壽者相、直達 無為寂靜淨地  !  

(2)「無所求行」大多是在 途經 我相、人相、眾生相、色相、壽者相、途中時,  發現 所求越多, 越是石頭越多, 難以前往彼岸, 因此越無所求, 越容易脫身往 :無為寂靜淨地  ! 

(3)「隨緣行」大多是在 途經 我相、人相、眾生相、色相、壽者相、途中時,  發現往昔牽扯太多 , 沿途只好一一說明過關 ! 

(4)「報冤行」大多是在 途經 我相、人相、眾生相、色相、壽者相、途中時,  發現 所求越多,往昔牽扯太多, 沿途只好一一說明, 一一還清我多彼少的帳債來過關 !

===========================

達摩的身世,後世傳說甚多。他的弟子曇林說,他原是南天竺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後出家為僧

[10]。但《洛陽伽藍記》則記載他是西域波斯國人[11]

達摩是釋迦牟尼的第二十八代弟子,同時是天竺禪宗二十八代祖師。[12]一次,達摩問師父得到其真諦之後該去何處傳教。師傅吩咐他去中國,但告訴他不要去南方,南方君主好大喜功,無法領悟佛教真諦。

達摩在南北朝劉宋(西元470年-478年)間,乘船來到中國南越地方(今廣州)。[13]。其登岸處立有「西來初地」一碑(即今廣州市荔灣區下九路北側的西來正街一帶,古爲港口)。並建有千年古剎「華林寺」(初名「西來庵」。寺內的石塔中藏有21顆釋迦佛的真身舍利子),相傳爲達摩所建。

根據《楞伽師資記》,達摩至中國後,成為求那跋陀羅的弟子,屬於南天竺一乘宗(又稱楞伽師[14]。求那跋陀羅 (Gunabhadra),義譯為功德賢,中天竺人,於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譯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後菩提達摩以此四卷本《楞伽經》傳授徒眾[15]。達摩在《楞伽經》之外,又相當重視《般若經》、《維摩詰經》,這可能是他在江南這一帶生活,受到江南佛教的影響所致。

渡江面壁[編輯]

達摩在西元478年以前,從海路到了中國南越(今海南島對岸廣東地方),師從求那跋陀,為當時的楞伽師之一,他同時又精通禪法,在江南一帶逗留了很長一段時間。之後他東渡北魏,「遊化嵩洛」,教授禪法。他所傳授的禪法,在當時受到很大的爭議[16],主要的門徒只有道育慧可曇林等人。[17][18][19]

傳統上的說法,達摩自海路來到震旦後,聞說梁武帝信奉佛法,於是至金陵(今江蘇南京)與其談法。由於達摩與梁武帝的佛教理念不合。梁武帝是篤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後建寺、抄經、度僧、造像甚多,他很自負地詢問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無功德」。武帝又問:「何以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達摩即渡江入魏。[20][21][22],遂「一葦渡江」止於嵩山少林寺,於寺中面壁九年,稱「壁觀婆羅門」。[23][24][25] 在石洞留下至高無上武學《易筋經》和《洗髓經》。[12]

續高僧傳》和《楞伽師資記》均未見有梁武帝與菩提達摩晤見的記載。胡適在《菩提達摩考》和《書菩提達摩考後》兩篇文章據唐朝初年道宣所撰的《續高僧傳》證明,達摩來華最遲在劉宋滅亡(479年)以前,此時梁朝還未建立[26]

思想

達摩大師相傳有《達摩四行論》、《達摩血脈論》、《達摩破相論》、《達摩悟性論》等少室四論傳世。

達摩血脈論》:「吾本來此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似乎就預言了禪宗六祖惠能涅槃以後,門下43位成道的的弟子,會創立五個宗派。後世佛教徒以「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為達摩禪法的標誌[27][28]。後世建立的禪宗世系為:初祖達摩、二祖慧可(公元487年——593年)、三祖僧璨(公元?——606年)、四祖道信(公元580年——651年)、五祖弘忍(公元602年——675年)、六祖惠能(公元638年——713年)。但其世系說法尚存爭議。[29][30] 傳說達摩留下一隻草鞋,用來認可二祖慧可。

二入四行說[編輯]

廣州市光孝寺內的《六祖大鑒禪師殿記》拓本及《菩提達摩像》拓本。

達摩所教授的禪法,因為資料殘缺,主要由其弟子曇林所著。

二入四行為其主要理論[31],是以「壁觀」法門為中心[32]。 首先,他教授的是大乘佛法,所謂的「入道」,即是趣入菩提道。入道,先要「見道」──悟入諦理。佛法不只是悟了,悟是屬於見(理)的,還要本著悟入的見地,從實際生活中,實際事行上去融冶,銷除無始來的積習,這叫「修道」。修到究竟圓滿,名為「無學道」。『楞伽經』說:「頓現無所有清淨境界」,是頓入的見道。「淨除一切眾生自心現流」,「是漸非頓」,是修道。經說與「理入」、「行入」的意趣相合。故入大乘道的方法,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是「藉教悟宗」。「宗」是《楞伽經》說的「自宗通」,自證聖教,但是要「悟宗」,需要「藉教」。「藉教」,依曇林的說法,是「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覆,不能顯了」,這也是《楞伽經》所持的如來藏思想。[33]而依對如來藏教說的深切信解,發起「捨妄歸真」的意樂,從「凝住壁觀」[34][35]去下手參究。

但在悟入之後,還要發行,行深,以四行在人世間克己利他[36]。達摩的禪法,簡明深入,展現了印度大乘佛教的真面目,開展了中國禪宗的先聲。[37]四行著重在於勸人在日常生活中去掉一切愛憎情慾,按佛教教義苦下功夫。理入屬於理論,行入屬於實踐,即禪法結合教義,也就是菩提達摩的簡易禪法。爾後中國的禪者,雖稟承達摩的禪法,而專重「理入」,終於形成了偏重理悟的中國禪宗。

廣州聖跡[編輯]

  • 廣州市上下九古為珠江碼頭,現為繁華步行商業街。其中華林正街內有一小塊「達摩祖師西來登岸處」石碑,並建有千年古剎「華林寺」(初名「西來庵」),相傳為達摩所建。寺內的石塔中藏有21顆釋迦佛的真身舍利。
  • 光孝寺內有達摩「洗缽泉」,俗稱「達摩井」。

南京勝跡[編輯]

南京雨花台的高座寺,相傳為達摩祖師在此聽主持神光講法,搖頭不以為然,神光詫異,後追隨至少室山,雪中斷臂求法,終成禪宗二祖慧可。 南京長江邊上的幕府山下有達摩洞,相傳既達摩從此處「一葦渡江」處; 江北六合的長蘆鎮有「長蘆寺」遺址,為紀念達摩祖師一葦渡江所建,歷朝歷代屢廢屢建,現正異地復建中; 江北浦口有定山寺遺址,為達摩一葦渡江後的第一個駐錫的寺院,有「達摩岩」等遺蹟,作為禪宗祖庭比少林寺還要早。該寺現正在重建中。

( 創作另類創作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rrenlin123&aid=12723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