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多管齊下解決能源與汙染問題
2009/05/11 19:52:36瀏覽571|回應0|推薦6

引用文章丹麥薩姆索島行台灣澎湖為什麼不行

 

  解決能源問題,必須多管齊下。

一.推動節能減碳

 -透過適度租稅減免,請相關產業廠商研發節能產品,停產耗能3C與家電製品。

 日前劉院長宣示發展LED,並建立規格,就是一條非常正確的道路。

 在此,建議行政院:應要求各級政府提出減少耗能的作法與可行方案,並給予經費上的支持。

 -推動公用照明節能化。

 模仿德國:制定各級公路路燈與各種車輛車燈之照明級數。

 如此,不但讓「短短一條路,裝了數十盞大路燈」的荒謬事不再上演,更可以讓公路夜間照明維持清晰可用。

 此外,台北市正在信義區的幾個公園,試用太陽能與風力發電,提供夜間照明的計畫,若是可行,就值得大量推廣,甚至擴大到幹道的路燈照明系統。

(當然:若是要搞一桿要價26萬的特殊造型路燈,那就大可不必了!)

 -大修《建築法》,強制要求建物必須有減汙節能規劃。

 節水設備:回收雨水或其他污染程度較低的生活廢水,循環使用,作為衛生沖洗或澆灌花木用水。

(目前,許多學校或新建辦公大樓,已採用此種設備。木柵動物園回收雨水,用於公廁沖洗;中正紀念堂設置「水撲滿」,回收雨水,作為澆灌花木之用;某金控新建總部大樓,以回收雨水混合洗手台用水,用於廁所沖洗。)

 節能設計:建物設計(含地下停車場)增加自然採光、地下停車場等公共設施採用節能照明設備,或以太陽能與風力為供給來源。

(如:某上市電子公司的廠辦,結合地下樓層逃生通道的設計,規劃為地面直達大樓最底層的採光天井,讓自然光照進地下停車場,減少地下樓層的照明用電,也改善了停車場通風;新店慈濟醫院在地下停車場設「熱回收裝置」,將停車場內汽機車所產生的熱能回收使用。)

 以開發面積與容積率計算,限定建物或社區如超過一定規模,必須有可減汙、節水與節能多少量與功率的要求。

 新法通過前完工的舊建物或社區,如進行節水與節能的改建,政府得依其節水與節能的效率,減免房屋稅或土增稅。

 各級政府機關之建物,應依前項規定,製定基本標準,並限時完成。如未依時完成,追究責任。

 模仿外國經驗:在工業區或大面積廠辦、商辦或社區都市更新區,直接規劃「汽電共生」設備與配電系統,讓這些耗電量大的區域,供電量可自給自足。

(這相當於在市區內建立一座又一座的小發電廠與小變電所。若是如此,最為社區民眾反感的設置「高壓變電所」與「高壓輸電線路」建設,也許可以適度減少)

 -更新輸電與配電設備:電力在長途輸送過程中,會逐漸耗減,因此,加速更新輸電與配電設備,提升電力長途輸送的效能,也是節能的重要方式之一。

(請注意:輸電與配電設備產業是傳統產業的一環,因此,推動更新輸電與配電設備,還可以一石兩鳥,促進其周邊產業的就業!)

二.由廢棄物開發再生能源:

 如 華碩兄 所言:政府現正推動太陽能多用途利用。

 除此之外,Discovery頻道的「綠地球」系列節目,也提出多項利用資源回收後的廢棄物,製造再生能源的作法。

 以台北市非常成功地移植韓國首爾的「垃圾費隨袋徵收」與「廚餘回收」措施,讓「資源廢棄物回收」成效甚至超越首爾的結果來看,我們絕對有潛力發展利用「有機廢棄物(廚餘、果皮、稻草等枯爛枝葉,免洗筷、大型木製家具等)發電」與避免大氣碳循環的技術!

 或許,當「有機廢棄物發電」技術商轉研發成功,全台也都成功推動「垃圾費隨袋徵收」與「廚餘回收」之後,我們可以讓「有機廢棄物發電」的發電量,取代部分火力電廠的發電量,進而中止這些排碳電廠的營運。

 建議政府:透過工研院舉辦研發相關技術的競賽,由大專院校師生組隊參賽。獲獎的構想,可由工研院將其商品化後,交由民間廠商生產。

 此外,建議政府:與餐飲業合作,推動「回收已使用食用油」,再參考國外經驗,將已使用食用油處理後,與柴油混合成「生質柴油」,再透過強制與租稅獎勵,要求政府公務車、垃圾車、運輸業客車、民間租賃車等,一律採使用「生質柴油」或使用「生質柴油」的「油電混合車」。

(目前,高雄市已有使用「生質柴油」的垃圾車。)

三.透過租稅手段,調整耗能生活方式

 -開徵類似「碳稅」的「污染稅」或「耗能稅」,讓高污染產業或高耗能產業主動進行減汙與節能的設備投資。

 -鼓勵民眾搭乘大眾運輸工具。

(如:修改《所得稅法‧第17條》,增加「獎勵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扣除額」,每人每年可享多少金額的稅捐抵免-民眾於報稅時,可以各種大眾運輸工具的「購票證明」或儲值卡加值收據為憑抵免。)

 -增加「獎勵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扣除額」所造成的財稅缺口,以「污染稅」或「耗能稅」的收入彌補。

四.開發出新能源前,使用「核能發電」已無法避免

 以上的節能減碳措施,其實只能些微分擔或減用石化與煤礦能源。基本上,任何的再生能源,都無法完全取代石化與煤礦能源所能提供的穩定與高效能。

 在清潔與安全的新能源尚未完成商用開發前,基於「節能減碳以消弭溫室效應」的原則,目前只有「核能發電」是最能穩定供給人類對電力迫切需求的管道。

(如:瑞典在公投禁絕核電之後,又再度公投,通過重啟核能發電;歐洲三位反核大將,近年來已見風轉舵,大力鼓吹使用核能發電,以搶救溫室效應。)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nsun571008&aid=2938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