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3/25 13:24:29瀏覽421|回應0|推薦1 | |
1926年8月22日,帶著南口大戰的硝煙,吳佩孚率直軍主力5個師自保定兼程南下,於25日到達武漢;臨行前,吳佩孚命孫傳芳出師進攻長沙,令北伐軍首尾不能兼顧,以期在湘北將“南赤”一鼓蕩平,誰料孫傳芳通電全國稱“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8月26日,鄂南門戶,汀泗橋戰役;湖北督軍陳家謨親率2萬餘人死守汀泗橋,北伐軍第四軍12師黃琪翔36團在當地農民指引下,於26日夜涉水渡河,對直軍展開突襲,第四軍其他部隊趁勢從正面強攻,第七軍、第八軍則在兩翼阻擊來援敵軍,在第四軍官兵的奮勇衝擊下,尤其是黃琪翔36團功勳卓著,北伐軍於27日上午攻克汀泗橋;
8月26日,駐守湘西常德的賀耀祖投誠國民政府,所部受編為獨立第2師;
8月26日,閻錫山電告張作霖,奉軍不得進入綏遠,殘餘之國民軍由晉軍單獨解決;
8月28日,吳佩孚親率直軍主力到達鄂南賀勝橋,各部總計達10萬人;同日,蔣介石亦抵達前線,決定由李宗仁指揮第四軍、第七軍進攻賀勝橋,第八軍與第一軍劉峙師任預備隊;
8月29日,雙方的主力決戰在賀勝橋展開;北伐軍人人無懼生死,一往無前;吳佩孚陣斬退卻的旅、團、營長數十人,然北軍仍無法抑制的潰敗; 8月30日,北伐軍攻佔賀勝橋;吳佩孚率殘部退守武漢三鎮;
8月31日傍晚,李宗仁指揮第四、第七軍開始猛攻武昌;
9月3日,晉軍攻佔綏遠首府歸綏(今呼和浩特),閻錫山任命商震為綏遠都統;國民軍歸綏、包頭守將石友三、韓複榘、陳希聖、張自忠等向閻錫山投降,受編為晉軍第13、14、15師,這使得晉軍的兵力發展到十餘萬之眾; 此時,殘餘的國民軍準備向甘肅撤退;
9月3日晚,蔣介石抵達武昌城下。蔣希望調劉峙第2師加入武昌攻堅戰,唐生智以該師戰力低下為由,堅決反對。這是蔣介石遭遇到的重大挫折,蔣氏終於明白了在別人眼中他本人及他的嫡系部隊扮演的是何角色;這是此前他在廣東未遇到的,蔣介石羞憤不已,令劉峙即使“積屍疊城,亦所不恤,務必爭取光榮。”
9月6日淩晨,駐守漢陽的劉佐龍鄂軍第2師宣佈起義,隔江炮擊吳佩孚在漢口的司令部,吳倉皇北撤;劉佐龍宣佈就任國民革命軍第15軍軍長; 9月7日,唐生智第八軍渡江佔領漢口,並向北追擊;至此武昌已成孤城;在劉佐龍倒戈之前,北伐軍發動了對武昌的三次攻城戰,傷亡慘重,均告失敗;尤以劉峙第2師和第四軍葉挺獨立團犧牲最重。 雖然孤軍無援,但武昌守將陳家謨、劉玉春率所部1萬餘人仍誓死抵抗;
9月4日,駐守瑞金的贛軍第4師師長賴世璜宣佈起義,受編為國民革命軍獨立第1師;賴世璜隨之向贛州發起進攻; 9月6日,蔣介石下達對江西總攻擊令;8日,孫傳芳對國民黨政權宣戰;
蔣介石令唐生智、陳可鈺率第四軍、第八軍繼續圍困武昌,令李宗仁第七軍轉戰江西;
孫傳芳所部分為五個方面軍對國民黨作戰: 第一方面軍:以贛軍總司令鄧如琢為總司令,轄5師又3個混成旅,負責贛南地區作戰;
第二方面軍:以第10師師長鄭俊彥為總司令,轄1個師又5個混成旅,負責保衛南昌;
第三方面軍:以浙江督軍盧香亭為總司令,轄2師又2個混成旅,負責南昌至九江間作戰;
第四方面軍:以閩軍總司令周蔭人為總司令,轄3師又2個混成旅,負責進攻粵東;
第五方面軍:以皖軍總司令陳調元為總司令,轄1個師又4個混成旅,負責進攻鄂東。
五個方面軍共20餘萬人,孫軍的精銳系第三方面軍的盧香亭第2師、謝鴻勳第4師及鄭俊彥第10師。
北伐軍兵分三路入贛: 北路李宗仁第7軍負責進攻敵陳調元部;
中路程潛第6軍及第1軍王柏齡第1師負責進攻盧香亭部;日後成為共軍元帥的葉劍英,此時在王柏齡師任參謀長;
南路由蔣介石親自指揮魯滌平第2軍、朱培德第3軍及剛剛起義的賴世璜獨立1師(旋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4軍)進攻南昌;
蔣介石並接受何應欽建議,令何主動出擊福建;另外,駐防滇桂邊境的范石生滇軍于此時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16軍;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