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社論-《我是歌手》的美麗與哀愁
2015/04/22 08:16:27瀏覽537|回應0|推薦5

       大陸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節目播出以來,由於臺灣參賽歌手表現極為亮眼,七位進入總決賽的歌手中有四位來自臺灣,外界甚至有不少人預測臺灣歌手奪冠機率很高,因而收視狂熱一路延燒至臺灣,各大媒體成篇累牘、長時段持續報導,為兩岸近年來的歌唱比賽節目寫下傳奇。

       十二日總決賽這天,吸引了一百多家媒體至現場採訪,兩岸粉絲更是高度關注;臺灣的談話性節目不談平日最愛的政經社會議題,外星人也不見了,而紛紛以《我是歌手》為主題,來賓個個談得興高采烈;甚至直接轉播比賽的電視臺,收視率比平常同一時段成長了二二%。儘管最後《我是歌手》的冠軍寶座仍留在大陸,臺灣歌手最佳成績分居第二名及第三名,但節目在臺灣熱度未減,街談巷議、媒體版面,《我是歌手》仍然話題不斷。有人為臺灣歌手扼腕,有人為節目的緊湊緊張叫好;有人驚訝於超級豪華的場景設計,這樣的場面,臺灣節目不知有多少年沒有見過了總而言之,雅俗共賞的《我是歌手》讓製作單位海撈冠名費、廣告費,讓參賽歌手身價翻漲,讓許多人享受了豐富精采的休閒時光。那麼,然後呢?

       這裡所指的「然後」,當然不是指製作單位,因為接檔的比賽節目早已風風火火地在進行中;當然也不是指那些因為參加這項比賽,重新獲得觀眾的青睞、再次享受掌聲與名利雙收的參賽者;當然,更不是指臺灣的大眾媒體,因為只要有人唱、有人看,媒體跟著起哄、炒熱就是了,何需擔心下一個熱點是什麼。這裡所關切的「然後」,指的是臺灣流行音樂未來的路要怎麼走下去的這個問題。誠如文化部部長龍應台所說的,從《我是歌手》這個比賽可以看出臺灣創意和音樂的表現仍是華人地區最豐沛、最活潑的,不但進入決賽的歌手超過一半來自臺灣,就是大陸歌手所演唱的歌曲,有很多也都是臺灣的創作;然而她憂心,三十年後,臺灣是否還是能夠穩穩地站在創意領頭羊的這端、還有沒有充沛的創意泉源?「這是我們要很嚴肅面對的問題。」

     《我是歌手》比賽方式不同於過往,是由專業歌手、並且常常是還活躍於演藝界的線上歌手參加比賽,然後由觀眾投票選出優勝者,顛覆了以往素人比賽、專家評審的模式;「國民評審團」各有所愛,選出的結果,可說是綜合呈現了普羅大眾的喜好與品味,或許更接近流行音樂市場的趨向。而這種比賽模式的創意來源其實是南韓,大陸跟南韓買了版權後,以「硬實力」,包括大手筆的投資與廣大的收視人口,讓節目有了更為驚人的規格。例如,總決賽使用的麥克風一支要價合台幣六十一萬元,現場配置了五十一個人的大樂隊;五百名表演功力甚佳的觀眾,更需要製作單位費心網羅。一集一千萬元的製作費,襯托出歌手的表演實力,也讓在流行音樂上目前仍保有一片天的臺灣歌手,找到了一個在臺灣幾乎不可能出現的魔幻舞臺,飆出驚人的爆發力。難怪有人說,《我是歌手》是韓國創意+中國製造+臺灣軟實力的成果。

        根據政府統計資料顯示,九年代臺灣流行音樂曾經創造出近一三億元的產值,並且在華人地區擁有強大深厚的文化影響力,在音樂製作、創作人才及藝人培訓等方面,臺灣長期居華語地區領導地位。臺灣在流行音樂的版圖上,某種程度補充了大陸因為政治、歷史、社會等等因素所造成的空白,然而,從《超級女聲》、《中國好聲音》到《我是歌手》,看得出大陸用心學習創意、全力吸納人才,可以預想的到,大陸流行音樂的這一片空缺,總有一天會被裝填進更多、更豐富的內容。臺灣社會如此瘋狂於追逐大陸流行音樂比賽的一切,包括媒體的超規格報導、大眾的超額關心,那麼,我們還有多少空間留給富有臺灣獨特生命力與生活經驗、從這塊土地上生長出來的音樂,或者擴而言之,各個流行文化領域裡的創作者和作品呢?這是一個值得省思的課題。

       看到林志炫、楊宗緯、辛曉琪、彭佳慧等在《我是歌手》裡精采動人的表演,我們一方面自傲于臺灣藝人的出類拔萃,另一方面,卻也不免自傷,難道只有在彼岸才能讓臺灣歌手擁有這般舞臺嗎?《我是歌手》讓臺灣人的心裡有了美麗與哀愁。

 原載於20130414日《中國時報》

( 休閒生活音樂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nnyqao&aid=22430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