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千里尋鶴 / 蘇彩菁
2023/12/05 01:25:03瀏覽93|回應0|推薦8

 

古人愛鶴,明代李時珍撰寫的《本草綱目》中記載:「鶴乃羽族之宗,仙人之驥。」鶴,被古人尊為仙人坐騎,並冠以仙鶴之美譽。鶴骨松姿,駕鶴飛仙,梅妻鶴子,許多美麗故事因應而生。

 

《紅樓夢》中經典詩句:「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上句為史湘雲所述,下句是黛玉所對,字字珠璣,但詩中畫面之淒美,令人惆悵。

 

我更愛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秋詞〉中寫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遂與一群愛鳥好友,挑了秋日勝春朝的十一月份,去感受仙鶴振翅於藍天白雲、自由自在飛翔的情景。

 

我們從紐約飛往新墨西哥州,千里尋鶴去了。

 

新墨西哥州索科羅郡(Socorro County)的博斯克.德爾.阿帕奇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Bosque Del Apache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位於海拔一千五百米的內陸高原——奇瓦瓦沙漠上。內有聖博斯凱山脈(San Bosque Mt.)、楚帕德拉山脈(Chupadera Mt.)和格蘭河(Rio Grande River),高山環抱,小河淌流,造就了許多池塘、沼澤、蘆葦、灌木和闊葉林,周圍還有不少玉米田,是候鳥過冬的天堂,留鳥的樂園。

 

保護區內也是許多動物的棲息地,野鴨、狼、猞猁、鹿、野豬、火雞、白頭鷹、藍鷺、蜂鳥、各種長嘴鷸、雪雁,以及吸引我們千里而來的沙丘鶴(Antigone canadensis)。

 

沙丘鶴是史前物種,在內布拉斯加州(Nebraska)發現的「上新世」(Pliocene Epoch,約五百三十萬年至二百六十萬年前)鶴類化石,在結構上與現代沙丘鶴相同,可見沙丘鶴是已知最古老的鳥類之一。

 

這古老的鳥亦受到當地美洲原住民部落的尊敬,捕魚時看到鶴是好兆頭。牠是幸運、領袖的象徵,一些部落用鶴為圖騰,崇拜牠及作為保護神。鶴舞亦是一些部落的傳統舞蹈。

 

沙丘鶴是鶴形目鶴科鶴屬的大型鳥類,長可達一百二十公分;翼展二百公分,體灰色,除了赤裸的紅色前冠外,頭部和頸部都長滿了灰色羽毛,是屬於華盛頓公約的保護物種之一。

 

每年十月到十二月,沙丘鶴南飛遷徙,每日飛行二百到四百英里,千里迢迢來到保護區,成千上萬的鶴在此休息、補充食物和社交。等明年二月到四月春暖花開時,牠們便北上飛到加拿大及西伯利亞度過夏天。年復一年,周而復始,生生不息。

 

我們在日出前抵達保護區,準備賞鶴,池塘邊的觀景台已聚滿了人群。昨晚黃昏後,成群結隊的沙丘鶴飛回池塘過夜,等待日出後,再飛到四處覓食。

 

沙丘鶴雖然是大型鳥,但挺著細長的脖子、以細長的兩腿漫步,顯得體態輕盈,氣質優雅,自然流露著高貴的氣質。沙丘鶴是癡情的鳥,帥氣的雄沙丘鶴求偶時,昂起頭,長頸伸出,嘴尖向上,雙翅高聳,引吭高歌,聲音嘹亮清徹。如果雌鳥有意,則高聲應和,彼此對鳴,雙雙翩然起舞。或伸頸揚頭,或曲膝彎腰,亦可原地踏步,或飛躍空中,舞姿曼妙,變化多端。彼此相中後,雙方節奏相同的跳躍、共舞,互許終身,一夫一妻終生不渝,堅貞之心,更勝於人類。

 

五月到七月是牠的繁殖期,雄鳥在近水邊的灌叢或沙地上,挖掘直徑大約為六十公分的淺坑,墊上枯草和羽毛準備孵卵。雌雄鶴分工合作,輪流孵卵,每窩產卵一至二枚,幼鶴出生後,一家三、四口,幼鶴居中,父母一前一後地開始了一生飛行的旅程。幼鶴在父母的引導保護下飛行一圈後,開始獨立飛翔尋找自己的旅程。

 

中午時分,我們驅車繼續尋覓沙丘鶴的蹤影,在保護區的山腳下,收割後的玉米田中,發現了牠們。除了沙丘鶴之外,雪雁、鵝群、及大批黑鳥聚集,各自覓食,呼聲彼起此落,各自譜著自己的夢想,彼此和諧相處。

 

聽導覽人員說,今年飛來的沙丘鶴比往年少了許多,希望地球暖化及疫情不會影響牠們的生存環境。

 

想起學生時代指定的課外讀物:《沙鄉年鑑》(A Sand County Almanac)。作者是美國生態學家、林務官和環境保護主義者:奧爾多.利奧波德(Aldo Leopold, 1887-1948),他是環境倫理學及荒野保護運動之父。數十年前他曾高聲疾呼:我們應暸解生物多樣性及人類與土地及野生動物間的倫理關係。人類濫用、恣意破壞土地,視地球為己所有,其實我們只是地球的一小分子及短暫的過客,應懷著愛及關懷,尊重土地,與其他生物共存共榮,我們只有一個地球。

 

另外於去年過世的美國動物學教授保羅.約翰斯加德(Paul. A. Johnsgard, 1931-2021)所著〈沙丘之鶴〉他以專業素養及人道主義的土地哲理,記述沙丘鶴春秋二季跨越北美洲的艱辛歷程。是深入了解沙丘鶴的好書。

 

不料,今年的沙丘鶴嘉年會因疫情而取消,我們千里而來,竟無緣參加,頗為失望。又看到大門緊閉的遊客中心,更加掃興。還好遊客中心門前柱上大理石刻著的詩,吸引了我的目光,譲我駐足及深思良久。

 

那是抒寫大自然而聞名的美國女詩人瑪麗.奧利佛(Mary Oliver)的〈野雁〉(Wild Geese),我試著中譯如下:

 

你無須是最好的。你無須跪行,穿越百里沙漠,不斷懺悔。

 

你只需讓你柔軟如動物般的身體,愛其所愛。

 

告訴我你的絕望,我也告訴你我的。

 

此刻世界依舊運行。此刻,陽光及清澈石子般的雨滴,穿越過一幅幅風景,草原、深林、山岳與河川。此刻,野雁在潔淨湛藍的高空,再次朝向歸鄉之路。

 

無論你是誰,無論有多孤獨,世界為你提供自己的想像力, 像野雁般多次呼喚你,尖銳又激昂……

 

一遍又一遍地宣告萬物中你的存在。

 

突然間,我完全釋懷。感謝這古老的大鳥,不畏路途遙遠,環境惡劣,不斷地堅持,不斷地飛翔,完成艱辛旅程,給人類帶來的啓示。

 

感謝大自然的寬容,孕育萬物,人類得以擁有富足的生存空間。

 

感謝野雁不斷地呼喚,平凡的我們,擁有平凡的幸福。(寄自紐約)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llasntcls&aid=180114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