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8/23 23:20:29瀏覽432|回應0|推薦1 | |
原文 余少時,大人令誦《子虛賦》,私心慕之,及長,南遊雲夢,覽七澤之壯觀。酒隱安陸,蹉跎十年。 初,嘉興季父謫長沙西還,時子拜見,預飲林下,耑乃稚子,嬉遊在傍。今來有成,鬱負秀氣。吾衰久矣,見爾慰心,申悲道舊,破涕爲笑。 方告我遠涉,西登香爐。長山橫蹙,九江卻轉,瀑布天落,半與銀河爭流,騰虹奔電,潀射萬壑,此宇宙之奇詭也。其上有方湖石井,不可得而窺焉。 羨君此行,撫鶴長嘯。恨丹液未就,白龍來遲,使秦人著鞭,先往桃花之水。孤負夙願,慚未歸於名山,終期後來,攜手五嶽。情以送遠,詩寧闕乎? 語譯 幼時曾因父親教讀司馬相如的《子虛賦》,而對楚國的雲夢大澤不勝嚮往,長大之後就尋跡去探訪,遍覽雲夢所有七個大澤的壯觀景象,也因而與湖北安陸結緣,酒隱蹉跎了十年光陰。 回溯初次與你見面的情景,當我在安陸得知貶謫長沙的叔父西還嘉興,立即趕去途中拜見他,二人像竹林七賢中的阮籍、阮咸叔侄般,於林子裏喝酒歡敘親情,那時你還是個小孩,在一旁嬉戲。如今你已長得這麼高大了,是有為的青年才俊,早已老了的我,想起久遠的前塵往事,無勝唏噓,不免陷入懷舊傷逝的氛圍中,悲時之不我待,但一抬頭見到眼前卓然挺拔的你,覺得後繼有望,心中很感欣慰,不禁又破涕為笑了。 你告訴我要遠行,去攀登廬山西邊的香爐峯,那一帶高山縱横,大江迴旋,瀑布從天而落,像與天上的銀河争流般渲瀉而下,騰起的彩虹,奔馳的雷電,輝映羣山萬壑,顯現出天地之間崢嶸的奇異壯觀景象,而在那之上,更有無法窺見的神秘方湖和石井…………。 多麼羡慕你即將遠遊,像撫著仙鶴般長嘯而去。憾恨自己過去没有堅持求道修成正果,如今時光飛逝,我已然太遲落在後面了,而他人揮鞭,猶如秦時避難的人已先行去了桃花源,我不曾實現夙願,慚愧未回歸名山!期望以後,我們能携手再去攀登五嶽。這一片送你遠行的激盪心緒,不寫成詩文,何以抒發寄情? 前言 李白這一篇《秋於敬亭送從姪耑遊廬山序》,是運用唐代流行的的序文體裁寫成的送行詩,類似於「記」,送行的地點「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縣北,是李白仰慕的南齊謝眺吟詠處,送行的時間是於李白離開長安後,經過長達十年的漫遊來到宣城之際,此時的李白,已在長期的飄泊生活中,飽嚐了世態炎涼的滋味,孤獨寂寞之感與日俱增,然而傲岸不羈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著名的《獨坐敬亭山》這首詩,正確切地反映出他當時落寞如「孤雲」的心境,也是在這樣的心境之下,李白寫下了《秋於敬亭送從姪耑遊廬山序》。文中第一段李白抽絲剝繭般層層闡述與從姪耑初次見面的前因。第二段繼前因而得到後果,又為講述這樣的前因後果,深深陷入懷舊和時不我予的慨歎。第三段以自身經歷對從侄耑描述廬山香爐峯的奇景。最後一段追悔自己未曾堅持夙願,並冀望有朝一日,能與從侄耑一起再攜手攀登五嶽。 對「撫今追昔」的感慨 李白送從姪耑遊廬山,時年五十幾歲,面對已經自小兒長成大人的侄子,不由驚覺時光飛逝,回顧過往,而往事歷歷並不如意。李白彷彿從侄兒耑身上看見自己年輕時的影子,在侄兒這個年紀,他也曾經像侄兒一樣意興風發地離家遠遊,那時的他,對未來充滿憧憬、充滿期待,如今多麼欣羨年輕的從侄耑,他的人生才剛開始,而自己的人生已經走下坡了! 對親人的真摯情感 這是一篇充滿濃厚親情的文章,得知被貶謫長沙的叔父要西回嘉興,在安陸的李白特別以侄兒的晚輩身份趕去途中拜見他,二人像竹林七賢中的阮籍、阮咸叔侄般,在林間飲酒歡敘天倫之樂。時光荏苒,倏忽之間,一旁嘻戲的從侄耑已經長大成人,即將像他自己少年時那樣離家遠遊,而他如今要由侄子拜見叔父,一變為以叔父的長輩身份為侄兒耑送行了。像是在聊天,李白娓娓道來自己少年及長時的經歷,與侄兒初見面的家庭往事,又以自身經歷描述從侄耑將去之地廬山的奇景,對侄兒的遠遊表達欣羨之餘,剖白自己深悔未能實現夙願,言下之意,勉勵從侄耑應堅持志向莫蹉跎歲月,最後語帶感情地說,希望有朝一日,能和侄兒攜手一起去攀登五嶽。這篇文章自始至終,李白一貫以沈穩的筆觸揮灑,字裡行間呈現出罕見的長者風範,而濃濃的親情不時瀰漫…………。 對自然山川的嚮往 李白在這篇文章中以磅礴的氣勢、雄奇的想像寫廬山大江,在深山縱谷的自然環境中長大的李白,對大自然懷抱著至高無上的崇敬和熱情,這份對大自然的情感,像血液一樣溶化在李白的詩裏,成為詩的靈魂,這情感也像大自然的本身,總以最真實的面貌袒裎相見,並且永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讀李白的詩,彷彿我們也置身高山大川,感受著大自然煥發出來的凜冽精神和偉岸風骨。 對歷史典故的應用 李白自小遍讀詩書、奇書,對歷史典故的學養十分深厚,縱橫筆下,自然而然引經據典,文章因此也呈現一定的深度、厚度。並非人人具備歷史典故的學養,但是知者識其深,不知者感受其美,只要不刻意堆砌,為文用典是一種鏗鏘有力的表達方式。 司馬相如「子虛賦」 李白因為父親令誦司馬相如的《子虛賦》,對子虛形容的楚國雲夢大澤無限嚮往,長大之後尋跡探訪,因而與湖北安陸結緣十年。今節錄一段令少年李白「私心慕之」,描述雲夢大澤的《子虛賦》原文: 臣聞楚有七澤,嘗見其一,未睹其餘也。臣之所見,蓋特其小小者耳,名曰雲夢。雲夢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則盤紆岪鬱,隆崇嵂崒,岑崟參差,日月蔽虧。交錯糾紛,上幹青雲。罷池陂陀,下屬江河。其土則丹青赭堊,雌黄白坿,錫碧金銀。眾色炫耀,照爛龍鱗。其石則赤玉玫瑰,琳瑉昆吾,瑊瓑玄厲,碝石碔砆。其樂則有蕙圃:蘅蘭芷若,芎藭菖浦,江蘺蘼蕪,諸柘巴苴。其南側有平原廣澤:登降陁靡,案衍壇曼,緣似大江,限以巫山;其高燥則生葳菥苞荔,薛莎青薠;其埤濕則生藏茛蒹葭,東蘠雕胡。蓮藕觚盧,菴閭軒於。眾物居之,不可勝圖。其西則有湧泉清池:激水推移,外發芙蓉菱華,内隱钜石白沙;其中則有神色蛟鼉,瑇瑁鱉黿。其北則有陰林:其樹楩柟豫章,桂椒木蘭,檗離朱楊,樝梨梬栗,橘柚芬芬;其上則有鹓鶵孔彎,騰遠射幹;其下則有白虎玄豹,曼蜓貙犴。 司馬相如筆下的楚臣子虛,不厭其「繁」地向齊王贅述只不過「嘗見其一」的楚國雲夢大澤,其山、其土、其石、其樂、其南、其高、其埤、其東、其西、其中、其北、其上、其下,可不是?直像萬花筒般地令人眩目?無怪乎少年的李白要「私心慕之」了! 預飲林下 竹林七賢中阮籍、阮咸為叔侄,所以後世以「竹林」比喻叔侄的關係,也可比喻為親密的友誼。李白用典,只四個字,就表達出叔侄間最好的一種境界。 方湖石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 規箴】:「東望香鑪峯,北眺九江,傳聞有石井方湖,中有赤鳞踊出,野人不能叙,直嘆其奇而已矣。」李白除了形容人間可見的廬山、九江之美,更以神話傳說賦予一層只有天上才得見的神秘,使人在讚嘆大自然奇景之餘,無端又興起了另一種無盡的想像。 使秦人著鞭,先往桃花之水。 陶淵明【桃花源記】:「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李白一生熱衷求道歸隱,卻又因「濟滄海」的入世抱負,始終未能達成願望,文中直言「孤負夙願」,為此深感悔恨、慚愧,「使秦人著鞭,先往桃花之水。」,用追不上前人的寫法,言其悔恨之深。 對想像力的澎湃馳騁 李白超越現實的雄奇想像力,是他最為特殊的天份,讓人讀他的文章有上天下地馳騁宇宙的炫奇美感,這樣的天份既無法模仿更難超越,所以李白被尊稱為「詩仙」,而他的文學作品也的確總是透著仙氣。 後記 李白這篇【秋於敬亭送從姪耑遊廬山序】,多見於「酒隱安陸,蹉跎十年。」這兩句話的出處引用,不見賞析,我因為非常喜歡,所以寫了這篇賞析的文章,寫作期間,在網上發現這篇文章竟是2012年中國各省市的中考專题,可見此文不但為人欣賞,更受到非常的重視! 李白寫這篇文章時,已經五十多歲了,人生的階段已進入季節的秋,文中充滿對親情的回顧與期望,鋪陳的懷舊色彩扣人心弦,在出世入世的抱負志向都雙重落空的晚年,慨歎時不我予………,短短一篇文章,釋出無盡惆悵,沉吟個中滋味,像品啜一杯醇厚的酒,馥郁濃烈,覺其澀而不刺喉。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