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這世界需要你
2014/03/11 10:23:09瀏覽786|回應0|推薦0



不久之前,在省城的一家醫院裏發生了一件讓人痛心的事情,一位美麗的女醫生上吊自殺了。她只有38歲,幾年之前剛剛從濟寧的一家醫院調來省城,她的兒子才剛剛12歲,正在讀初一;她的丈夫是一個性格柔弱、總是需要她照顧的醫生。

所有認識她的人都為她萬分惋惜,同時又都對她的做法不可理解。大學畢業的學歷,在省城很好的工作,聰明可愛的兒子,大家想不到任何一個支持她採取極端措施輕生的理由。

熟悉她的朋友這樣說,她是無法走出母親去世的悲痛中。她的母親去年去世了,他們母女感情很深,自從母親去世以後,她就像變了一個人,笑聲從她的生活中消失了,快樂也消失了,對生活的熱愛也消失了。她從一個樂觀美麗的女子變成了一個終日憂鬱滿懷的人。最終,她陷入極端的悲痛情緒而不能自拔,置可愛的兒子不顧,置自己的家庭不顧,去追隨自己的母親了。

濟寧是我的故鄉,她原來單位的很多同事也是我的朋友,他們都專程趕來省城弔唁她。我請這些朋友吃飯的時候,大家都在為她的做法痛心。大家說,她是一個很陽光的人,業務很棒,對人很熱情,很有人緣。但是,她卻沒有走出母親去世的悲痛,她在幾天前發給朋友的短信中還說,自己無法接受母親去世的事實。

她追隨自己的母親走了,她從不盡的悲痛中徹底解脫了,但是,她卻忘記了一個母親的偉大責任,忘記了一個妻子的巨大責任,忘記了自己寒窗苦讀成為一個醫生之後救死扶傷的神聖責任,而把更大的悲痛留給了喜歡她的人,留給了可愛的兒子,留給了自己的家庭。

人的一生千變萬化,誰都難免遇到不幸和災難,當這些不幸已經發生,已經成為不可改變的事實,我們只有用平常的心態去接受,去適應,而不是讓那些不幸摧毀自己的人生,讓自己的精神崩潰。因為,你是這個世界的一部分,這個世界需要你。

我有一個中學的同班同學,讀書的時候,我們幾乎形影不離。我們兩人是班裏學習成績最優秀的學生,自然得到老師的特別關注,常常一起被老師叫到辦公室或宿舍,當時叫吃小灶。相比而言,我的性格外向一些,他的性格內向一些。他與其他同學很少交往,但是,我們在一起卻無話不談。他學習十分用功,很執著,有著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我的理想是成為一個著作等身的作家,他也是,希望將來能夠寫出托爾斯泰那樣的傳世作品。後來我們一起考上同一所大學,畢業以後又共同分配到縣裏工作。

開始的幾年,生活一如我們想像的那樣一帆風順。我在縣裏工作了幾年以後到省城新聞界發展,而他先是到一個鄉任職秘書,不久升任副鄉長,在32歲那一年任職鄉長。在這樣的年齡擔任這個職務,在縣裏來說,是鳳毛麟角。他的愛人是一個愛好詩歌的文學青年,喜歡讀普希金的詩。他們生了一對兒女,孩子都長得十分讓人喜愛……

他常常借來省裏開會或者辦事的機會來看望我,我們每每想起自己的理想就心潮澎湃,我們似乎感覺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就在眼前了。後來,我聽縣裏的領導說,同學已經是鄉黨委書記的重要人選,用不了多久就是主政一方的人物了。我內心裏為同學高興,以我對他品格和能力的瞭解,我相信他能夠做一個真正為百姓服務的好官。

但是不久,我從縣裏的朋友那裏聽說了一些有關他的風言風語。縣裏的朋友們說,他現在的生活很糟糕,夫妻兩人常常為了一些子虛烏有的事情吵得不可開交。父母和兄弟姊妹那裏,有些事情他處理得也不好。妻子為了一些小事情常常鬧到他工作的鄉政府去。

我聽到這些傳言的時候,很為他擔心,就打電話給他,讓他來我這裏散散心。他告訴我,他很煩心,正想躲出去一些日子,清靜清靜。我說,就來我這裏吧,我剛買了大房子,有地方住,就在我這裏住一些日子,我們好好調整調整心情。

可是,就在我們通話之後的第三天夜裏,我突然接到縣裏同學的電話,告訴我他自殺了。那一年,他只有35歲。他的父母都還健在,他的一對兒女都還小,他的事業正是蒸蒸日上的時候。他是為了證明自己在生活作風上的清白自殺的。

此後的很長時間,一直到現在,我都常常想起他。我一直都無法理解,一個人,能夠有什麼事情可以超越生命的重量?你年老的父母需要你贍養,你的兄弟姐妹需要你關照和扶持,你的兒女更需要在你的呵護下成長。你在這個世界上是如此重要,你哪里有資格輕生?幾乎整個都世界需要你啊。

對於我們生活的世界來說,我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是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我們都十分重要,當我們感覺自己深陷逆境的時候,我們應該時刻提醒自己:這個世界需要你!或許學校才是戀愛最初最純真的開始 他們曾經付出了太多的辛苦,體內已經沒有多少力氣 人生有時需要的更是回眸壹笑的灑脫 和你在一起的世界,哪里都是美好 思君無涯 我的夢開始的地方 如果你因為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 一段斑駁的青春時光 国内旅行はもちろんのこと 春風又綠江南岸
( 心情隨筆男女話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iqianwen&aid=11651735